二、朝廷五貴

所謂“五貴”,顧名思義,是個五人組合:納言蘇威、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內史侍郎虞世基、禦史大夫裴蘊、黃門侍郎裴矩。

這五個人都是何許人?一個個來介紹。

先看蘇威。大業三年(607),蘇威不是被革職為民了嗎?此刻,他又東山再起了。其實,要說蘇威東山再起,這可不是第一次。蘇威當年給隋文帝當宰相,就曾經兩起兩落。到了隋煬帝手下仍是如此,是個政壇不倒翁。蘇威到底有何德何能,怎麽就能侍奉隋文帝和隋煬帝這兩代猜忌的皇帝,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兩個原因不容忽視。

第一,蘇威是蘇綽的兒子,也是關隴集團中漢人吏治派的代表。蘇威的爸爸蘇綽可不是凡人,當年草擬“六條詔書”,幫西魏和北周政權建立了基本的政治規範。這樣的背景對蘇威至關重要。要知道,隋朝脫胎於西魏、北周,政治文化一脈相承,所以蘇綽的功勞直至隋朝依然受到重視。讓蘇綽的兒子在隋朝當宰相,本身就是繼承關隴集團政治路線的一種姿態。這是蘇威的第一個優勢。

第二,蘇威比較柔順。蘇威這個人有特點,小事好爭,大事不敢爭。跟同僚好爭,跟皇帝不敢爭。簡而言之,是一個怕死、惜命的人。這一點,從他的個人經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當年,北周宇文護專權的時候,他不讚同,但是也不敢反對,結果上山隱居了。接著,隋文帝要篡奪北周的皇位,他心裏讚同,但是不敢公開表態,又臨陣脫逃了。後來在隋文帝手下當宰相,每次一遇到皇帝真生氣,蘇威的表現都是“免冠頓首”,把帽子摘掉,趴下來就磕頭,無論是非,謝罪了事。現在到了隋煬帝手下,隋煬帝又因為他上諫免了他的官,蘇威還是誠惶誠恐,以此換取隋煬帝的原諒。

這樣的人,站在道德製高點來講,當然可以說他是軟骨頭、沒原則,但是從比較持平的角度看,也就是一個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又膽小怕事的人。這樣的人其實很容易控製,也很好用。一個老大臣,既能體現政治的延續性,又能保證在大事上遵從皇帝決策,還有什麽理由不予以保留呢?

再看宇文述。宇文述也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楊廣當晉王的時候,他就跟隨左右。當年,楊廣想當太子,拉攏楊素的主意就是他出的,跟楊約賭博也是他去賭的,因此算是隋煬帝的大功臣。按理說,功臣容易受猜忌,楊素就是最好的例證。宇文述怎麽就能受到隋煬帝的信任呢?原因有三。

第一,宇文述從本質上講還是一介武夫。雖然也會使些心機,但是,那都是些權謀小術,要論文韜武略,他比楊素可差遠了。能力不行,自然威脅也小。作為功臣,他跟皇帝天然地親近,但又不讓皇帝感受到威脅,這樣的人,皇帝自然喜歡。

第二,宇文述聽話乖巧。既然不以謀略見長,宇文述幹脆就全聽隋煬帝的。甚至聽話到盲從的程度。按照《隋書·宇文述傳》的說法,就是“君所謂可,亦曰可焉,君所謂不,亦曰不焉。無所是非,不能輕重。”隋煬帝說什麽事行,他就跟著說行,隋煬帝說什麽事不行,他也跟著說不行,反正一切以隋煬帝為準,從來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從不費心去權衡任何事情的利弊。這對於喜歡乾綱獨斷的隋煬帝來講,可算是難得的美德。

第三,心靈手巧,投其所好。隋煬帝喜歡什麽?除了喜歡權力、喜歡排場之外,他還喜歡技術。比如說,之前屢次提到的能夠拆卸組合的觀風行殿,隋煬帝就非常喜歡,走到哪裏帶到哪裏。這些東西,純粹的中原儒家士大夫是不屑一顧的,一律視為奇技**巧,但是,宇文述出身鮮卑族,在這一點上倒和隋煬帝頗為一致。

按照《隋書·宇文述傳》的記載,他“凡有所裝飾,皆出人意表。數以奇服異物進獻宮掖,由是帝彌悅焉”。他自己整天就琢磨什麽奇裝異服好看,今天這兒改改,明天那兒修修,一定要跟一般人不一樣。他不僅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與眾不同,還經常把他設計發明的一些奇裝異服和裝飾品進獻給隋煬帝,隋煬帝因此非常喜歡他。

既是功臣,又順從,還能投皇帝所好,隋煬帝對宇文述滿意得不得了,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南陽公主嫁給了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士及,兩個人又成了親家。有這樣的恩寵,宇文述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宰相,而且還是宰相之中最受寵幸的那一個。

第三個,黃門侍郎裴矩。此人前麵講過,在幫助隋煬帝開拓西域方麵功勳卓著。這個人為什麽能當宰相?也有兩個原因。

首先,此人出身北齊,能代表東部地區的勢力。

其次,這個人是邊疆和民族問題專家,在開疆拓土方麵和隋煬帝高度一致。

隋煬帝曾經表揚他說:“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未發之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裴矩總能跟我想到一塊兒,若是有什麽事我在腦子裏盤旋良久,就差說出來了,裴矩準能在這個時候把相關的表章送到我麵前,簡直是心有靈犀。為什麽我們君臣能這麽高度一致?就是因為裴矩奉公體國,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

這樣一個既有地域代表性,又能在具體問題上呼應隋煬帝的人,當然也是隋煬帝眼中宰相的合適人選。

第四個,內史侍郎虞世基。虞世基是江南人士,也是個著名的才子。文章出眾,兼工草隸,當年在陳朝號稱“南金之貴”。後來由陳入隋,憑借出眾的文采嶄露頭角。此人為什麽能當宰相?有兩個理由。

首先,他出身南方,有地域代表性。

其次,他文采斐然,是個好秘書。

舉個例子。《隋書·虞世基傳》記載:“四方表奏日有百數。帝方凝重,事不庭決,入閤之後,始召世基口授節度。世基至省,方為敕書,日且百紙,無所遺謬。”這段話其實講了隋朝的行政決策過程。按照行政程序,四方都要給隋煬帝奏事,每天的表奏都有一百多份。隋煬帝是一個老成持重的人,不願意當場做出決定,而是把這些表奏接過來,然後退到後殿去思考,再口授處理意見。他口授的對象就是虞世基。虞世基聽完隋煬帝的口授之後,再到他所在的內史省把這些意見寫出來。一天寫了一百多份,從來沒出過差錯,也沒有遺漏任何一份,每份意見都忠實地體現了隋煬帝的意思。

這不是難得的秘書嗎?這樣的人,既能代表江南人物,又善於以秘書的身份領會貫徹皇帝意圖,當然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五個,禦史大夫裴蘊。裴蘊又是何許人?這個人的經曆非同凡響,可以說是隋朝最高級的特工。

說起來,裴蘊和裴矩是一家子,都是河東裴氏出身。但是,在南北朝戰亂時期,裴蘊的祖輩都到了南方,在梁朝和陳朝做官。後來,北周和陳朝打仗,他父親又被北周俘虜了,成了北周的官員,再後來,北周變成了隋,裴蘊的父親也就成了隋朝的大臣。父親已經在北方做官,而裴蘊還留在江南,當陳朝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裴蘊怎麽選擇自己的立場呢?

裴蘊是個聰明人,他看出來了,陳朝總有一天會被隋朝吃掉!想來想去,裴蘊通過他父親和隋文帝搭上了關係,願意給隋朝當內應。要知道,裴蘊在陳朝可是直閣將軍,這是負責皇帝貼身守衛的官員,對陳後主的情況了如指掌。這就等於把間諜工作做到了陳後主的鼻子底下,陳朝豈有不滅之理!後來隋朝打陳朝順風順水,和裴蘊的情報工作有很大關係。既然立了這麽大的功勞,隋朝當然要對裴蘊有所回報。

陳朝滅亡以後,隋文帝親自檢視陳朝官員名單,一般官員都降級使用,但到了裴蘊,非但沒有降級,反倒給了他一個儀同三司的散官。這樣的任命顯得不合情理,所以當時的宰相高熲馬上就提意見了,說:“裴蘊無功於國,寵逾倫輩,臣未見其可。”裴蘊這個人沒有什麽功勞,您為什麽給他這麽高的官?他怎麽就比那些同僚的官都大呢?我看不出有什麽道理。

隋文帝聽完微微一笑,說:你覺得給他的官太大了嗎?這樣吧,改為上儀同。這上儀同可不是降級,而是又提高了一級。高熲急了,再次上諫。隋文帝又說:既然宰相不同意,那就加開府吧。又提了一級。一看隋文帝這麽強硬,高熲摸不著頭腦,再也不敢說話了。

就這樣,裴蘊當天就拜為開府儀同三司。要知道,開府儀同三司是一品官,這也是隋朝文散官的最高官階了。

這件事說明什麽問題?除了說明裴蘊的貢獻特別大之外,還說明裴蘊這個特工級別特別高,直接對皇帝負責,連高熲這樣的人物都被蒙在鼓裏。

裴蘊為什麽能當宰相?這段光榮史倒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原因,他最重要的優點有兩個。

第一,辦事能力強。進入隋朝後,裴蘊接連擔任地方刺史,到任何一地,都有成績,聲望很好。

第二,擅長揣摩隋煬帝的心思。舉一個例子。當時,高熲在隋煬帝手下當太常卿,裴蘊給高熲當副手,做太常少卿。他覺得,隋煬帝愛熱鬧,講排場,好大喜功,自己所在的部門應該能夠做出貢獻。

怎麽貢獻呢?他越過自己的長官高熲,上書隋煬帝,建議征調已經遣散的北周、北齊和陳朝的樂工,同時到民間征集百戲,共同繁榮隋朝的文藝。

這個建議立刻受到隋煬帝的重視,責令高熲落實,結果高熲不同意這麽做,還給隋煬帝上諫,惹惱了隋煬帝,也為他日後被殺埋下了伏筆,而裴蘊則是恰恰相反,從此步步高升。

就從這一件事,已經可以看出裴蘊體察皇帝心思的能力來了。這樣的人,當然也是隋煬帝眼中的理想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