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裴矩獻策
隋煬帝當上皇帝之後,建東都、下揚州、巡塞北,把東、南、北三個方向都視察了一遍。按照這個思路,他下一步會向哪個方向出手?西方。沒錯,隋煬帝下一個目標就是西域。
所謂西域,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西域是指從甘肅玉門關、陽關往西,直到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基本以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主體。而廣義的西域則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中亞、西亞乃至南亞。
西漢的時候,漢武帝曾經征服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但是後來漢朝衰落,接著又經曆了漫長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政權自顧不暇,當然也就沒辦法顧及西域了。
現在,隋朝已經統一了中原,隋煬帝更是雄才大略,自比漢武帝,一心要打造盛世,重現漢朝的輝煌。這樣一來,西域進入了他的視野,成了他的新目標。隻不過,在此前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活動時,似乎隻是隋煬帝一個人在唱獨角戲,顯得特別個人英雄主義,而這次經營西域,在很大程度上卻是一個大臣協助乃至推動的結果。
這個大臣名叫裴矩。在隋煬帝時期,裴矩算是一個難得的能夠在皇帝麵前說得上話的人。眾所周知,隋煬帝是個眼高於頂的皇帝,一般人都不入他的法眼,裴矩怎麽就能讓隋煬帝聽他的意見呢?因為裴矩也是一個奇人。
裴矩本來是北齊人,出身於著名的河東裴氏,從小父母雙亡。裴矩是個自律的孩子,每天三更燈火五更雞,隻是埋頭讀書。看到這種情況,他的伯父就勸他說,以你的才智,成為一個文士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如果你想要當官,就不能光靠讀書,還要關心一些現實事務。
裴矩聽了伯父的點撥之後,很受啟發,從此開始留心政治。有了文化底蘊,再加上對時局的敏感,裴矩的仕途非常順利,成了一個文人型官員。文人型官員本身並不難得,難得的是,裴矩跟一般的文人型官員不一樣,他身上還有一股俠氣。
舉一個例子。隋文帝滅了陳朝以後,命令裴矩巡行嶺南。裴矩還沒有動身,就趕上了南方造反,把嶺南的路掐斷了。這時候,連文帝都覺得,隻能等事態穩定之後再打發裴矩上路。沒想到,裴矩卻主動表態說,發生了這種情況,正是國家用人之時,我怎麽能在這個時候退縮!隨即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他去了之後才發現,不僅江南造反,嶺南也造反了,而且,叛軍把嶺南地區的中心——廣州城都圍得鐵桶一般。裴矩一介書生,手裏隻有三千老弱殘兵,怎麽辦呢?換作一般人,或者留在原地等待救援,或者幹脆直接往回跑算了。但是,裴矩可不是一般人,麵對叛軍,他毫不畏懼,帶著三千士兵就衝了上去。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叛軍一看這支軍隊氣勢逼人,居然解圍散走。裴矩趁機入城,宣揚皇威,處置地方,圓滿完成了安撫嶺南的任務。一個文官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敢打仗,能拚命,這不是俠氣嗎?
再舉一個例子。隋文帝時期,東突厥都藍可汗的可賀敦大義公主想要給娘家北周報仇,一直攛掇都藍可汗攻打隋朝。後來,長孫晟刺探出大義公主跟可汗手下的胡人有奸,隋朝就想利用這件事,勸說都藍可汗殺掉大義公主。派誰去呢?裴矩成了最佳人選。要知道,遊說人家丈夫殺死妻子,這可是冒風險的事,但是,裴矩照樣毫不畏懼,慷慨陳詞,讓隋朝的朝廷上下都很佩服。
通過這些事例就能看出,裴矩既有文人情懷,又有豪俠義氣,是一個不甘平庸、敢於冒險、渴望建功立業的人。這樣的性格,其實和隋煬帝有點相似。正因為如此,隋煬帝對他很欣賞。上台伊始,就任命裴矩為吏部侍郎,把他派到了西邊的張掖(今甘肅張掖)。當時張掖是西域胡商和中原商人進行貿易的主要場所。表麵上看,裴矩的任務就是監管雙方之間的貿易,但實際上,也不乏讓他順便考察西域形勢,以便日後經略西域的用意。
裴矩何等聰明,對隋煬帝的想法當然心知肚明,而且,這也正符合他的冒險性格和建功理想,君臣想到一塊兒去了。所以,他對自己的差事非常熱心。裴矩負責監管西域胡商貿易,可他不像一般官員那樣,隻知道收稅和維穩,他還格外熱心於情報工作。每次胡商到來後,裴矩都主動找這些商人聊天。聊什麽?三個主題。
第一,你從哪個國家來?
第二,你們國家有什麽山、什麽河,你是走哪條路過來的?
第三,你們國家有多少人,都長什麽樣子?穿什麽衣服?國王是什麽人?
所謂“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這樣聊來聊去,最後,裴矩把西域各國的情況都摸清楚了,就發揮自己讀書人的特長,寫了一本書,取名《西域圖記》,作為獻禮性的成果,進獻給了隋煬帝。
《西域圖記》講的是什麽?這本書有兩部分內容。
第一,記載他所知道的西域四十四個城邦國家的山川、地貌、特產、人口。
第二,這本書中還畫了一幅詳細的地圖,把各國相對於隋朝的方位和遠近都標了出來,還標注出從隋朝的西部邊陲敦煌通往西域的三條主要道路。
第一條是北路,又叫伊吾道,從敦煌直奔伊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然後走天山北路,經過中亞草原,可以一直到達東羅馬帝國。
第二條是中路,又叫高昌道,從敦煌奔高昌(吐魯番),走天山南路,也就是塔裏木盆地的北緣,可以一直到達波斯灣。
第三條是南路,又叫鄯善道,從敦煌到鄯善,走塔裏木盆地南緣,可以一直到達南亞印度河流域。
這不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嗎?沒錯,《西域圖記》講的就是西域各國和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
為什麽要寫這本書?裴矩考慮得非常清楚。他說:“以國家威德,將士驍雄,泛濛汜而越昆侖,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渾分領羌、胡之國,為其壅遏,故朝貢不通。今並因商人密送誠款,引領翹首,願為臣妾。若服而撫之,務存安輯,皇華遣使,弗動兵車,諸蕃既從,渾、厥可滅,混壹戎、夏,其在茲乎!”以我們國家現在的國力和軍力,想要並吞西域,打通絲綢之路是沒有問題的,西域各國也非常希望能夠歸順我們。為什麽他們還沒有派遣使者朝貢呢?因為這些小國都受製於兩個大的政權,一個是西突厥,一個是吐穀渾。西突厥和吐穀渾就擋在絲綢之路上,控製著這些小國,每年向他們征收重稅,這些小國都苦不堪言。現在,隻要陛下派遣使者,安撫這些小國,向這些國家亮明我們的態度;再解決掉西突厥和吐穀渾兩大勢力,拔除聯通西域各國與中原的障礙,我們就可以實現對西域的控製,重新打通西行的道路,這可是恢複漢朝盛世榮光的壯舉啊!
聽裴矩這麽一分析,隋煬帝真是心潮澎湃,心想其他大臣總勸我不要瞎折騰,現在終於找到知己了!裴矩不僅明白我的心思,還給我提供了這麽詳細的情報,真是難得的人才!當即賞賜裴矩五百段絹帛,把他拉到禦座旁邊,跟他詳細了解西域的情況。
一看皇帝如此重視,裴矩也很激動,又對隋煬帝講:“胡中多諸珍寶,吐穀渾易可並吞。”陛下,西域胡人都是商業民族,手裏珍寶無數,如果能夠打通西域,不僅有政治上的好處,還有經濟上的好處。而吐穀渾並沒有那麽強大,吞並它應該易如反掌。
此前講過,隋煬帝有兩大特點,一是好大喜功,二是奢侈浮華。裴矩對他講這兩個好處,可以說是正中下懷。
這樣一來,隋煬帝對裴矩更加刮目相看,很快把他提拔為黃門侍郎,進入宰相行列,同時,也把經略西域的事情交給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