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廢長立幼

皇帝亮明態度是第一步,壓服朝廷是第二步,把這兩步都走完,隋文帝覺得,還得把太子的罪狀搞得更大一些,好讓天下人信服。

具體操作當然還是讓楊素去辦。楊素下令徹查東宮,搜尋對太子不利的證據。搜查的結果怎麽樣?經過不懈努力,還真搜出了兩樣新鮮東西。

第一樣,幾千根槐樹棍。

第二樣,幾斛艾絨。

楊勇貴為太子,收藏金銀珠寶、古玩字畫,乃至刀槍劍戟我們都能理解,他收集些樹枝樹葉有什麽用?槐樹棍和艾絨之間又有什麽聯係呢?

我們今天的人缺乏相關的生活背景知識,但是,古代人都知道,這兩樣東西是點火用的。古人沒有火柴,怎麽點火?就得敲打燧石,打出火星來之後,用艾絨去引著,然後再用著火的艾絨去點燃槐樹棍,就可以當火把用了。

問題是,皇太子囤積這樣的東西幹什麽?原來,就在幾天之前,太子楊勇從仁壽宮回大興城,路上見到一棵枯死的老槐樹,左右都說,這是好東西。楊勇是貴族公子哥心性,沒有生活經驗,就問左右,這東西有什麽用?左右告訴他,古槐點火最好。楊勇一聽,覺得特別有趣,就說,既然如此,你們就把它砍下來,削成棍子,分給衛士們當火把多好!於是就有了這些槐木棍,艾絨則是槐樹棍的配套用品。

這本來也是公子哥一時興起,體貼下人的傑作,可是回來還沒幾天,也沒來得及分發下去,隋文帝就向他發難了。所以,槐樹棍和艾絨還堆在倉庫裏,現在被楊素發現了。

看著這兩樣東西,楊素馬上就動了腦筋了,這裏麵有文章可做啊!怎麽做?他又把姬威找來了,問姬威:你是東宮官員,你說說,太子要這些東西幹什麽?

姬威既然當了叛徒,那就比任何人都盼望太子倒台,否則他一定是死無葬身之地。他才不會照實說,這是太子一時新鮮,從外麵撿回來的。怎麽解釋呢?姬威一口咬定,這正是太子為造反準備的材料。太子可不光是囤積了這麽多槐樹棍,他還養了一千匹馬呢。從東宮到皇帝避暑的仁壽宮,騎馬一夜就到。所以,他打算讓衛兵點上火把,趁夜奇襲仁壽宮,把皇帝困死在裏麵。

楊素一聽,這解釋很圓滿,大喜過望,馬上拿著所謂的證據去跟太子對質。問太子,你養一千多匹馬,又準備了幾千根火把,這難道不是準備造反嗎?

楊勇一聽他這麽無中生有,真是悲憤交加,馬上反問楊素,我貴為太子,養一千匹馬就是造反,你不過是個大臣,倒聽說你家裏有一萬匹馬,這豈不更是要造反?問得楊素頓時啞口無言。

不過,事情既然發展到這一步,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不管有沒有事實依據,槐樹棍也好,艾絨也好,馬也好,都作為謀反的證據,交給隋文帝就是了。

到此為止,對太子的抹黑工作已經全部完畢,隻差最後攤牌了。那麽,這個曆史時刻會在什麽時候到來呢?

開皇二十年(600)十月九日,隋文帝派人召見楊勇。帶到朝堂一看,隋文帝一身戎裝,端坐在大殿中央,殿下站滿了全副武裝的士兵。在皇帝和士兵之間,殿東邊是文武百官,殿西邊則是皇室宗族。很顯然,廢太子既是國事,也是家事,所以,把兩邊的人都叫上了,讓他們做一個曆史的見證。

楊勇和他的幾個兒子一到,隋文帝馬上讓內史侍郎薛道衡宣讀廢皇太子詔書:“太子之位,實為國本,苟非其人,不可虛立……皇太子勇,地則居長,情所鍾愛,初登大位,即建春宮,冀德業日新,隆茲負荷,而性識庸暗,仁孝無聞,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後愆釁,難以具紀。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屬當安育,雖欲愛子,實畏上靈。豈敢以不肖之子而亂天下。勇及其男女為王、公主者,一並可廢為庶人。”皇太子是國本,承載的是天下重托,所以一定要選好人。可是當今太子親近小人,不仁不孝,前後所犯錯誤難以統計。我為天下百姓考慮,不得不割恩正法。楊勇也好,他的兒子女兒也好,一律廢為庶人。

宣讀完詔書,隋文帝又對楊勇說,你的罪惡,早已是人神共憤,所以,休怪我無情。

事已至此,楊勇是什麽反應呢?說實在的,剛才派衛士召見他,楊勇還以為是要將他處死,現在聽說隻是廢為庶人,他甚至都產生了一種隱約的幸福感。所以,二話沒說,趕緊跪倒在地,連連叩頭說,我本該斬於鬧市,以儆效尤,陛下居然可憐我,饒我一命,我真是感激不盡,怎麽會怪陛下呢?

就這樣,隨著一紙廢黜詔書,二十年的老太子,瞬息間,蒼狗白雲。

眼看著太子被廢,晉王楊廣終於露出了笑容。有廢就得有立,現在,他十多年的努力終於要開花結果了。果然,就在差不多一個月之後,開皇二十年(600)十一月初三,眾望所歸的晉王楊廣正式被冊立為皇太子。至此,持續了十年左右的儲位爭奪戰最終以楊勇失敗、楊廣勝利告終。

楊廣是個心思縝密的人。他知道,楊勇之所以能被他打敗,起因就是隋文帝認為他不夠艱苦樸素、謙虛謹慎,這個教訓可要牢記。就在正式冊立之前,楊廣特地向隋文帝提出兩個要求。

第一,降低冊立儀式上太子的禮服等級。

第二,以後,太子東宮的官員不再向太子稱臣,也和其他人一樣,隻向皇帝稱臣。

看到新太子這樣自覺自願地維護皇權,隋文帝打心眼裏高興。怎麽表達這種高興的心情?當時首都地區分為兩個縣,一個叫長安縣,一個叫大興縣。隋文帝讓新太子先到大興縣住下了。

這樣安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呢?隋文帝說得很清楚:我得到的第一個爵位就是大興公,我是從大興公這個身份一步一個腳印地當了皇帝的,現在,讓你住大興縣,是希望你能沾一沾“大興”這兩個字的運氣。很顯然,隋文帝對這個新太子充滿期待。到此為止,隋朝的太子之爭正式塵埃落定。

回頭來看,應該怎麽評價隋文帝改立太子這件事?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大錯特錯,因為新太子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隋文帝廢長立幼,其實就是亡國的根源!事實上,不光我們這樣想,古人也這樣想。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說:“隋太子勇撫軍監國,凡二十年,固亦早有定分。楊素欺主罔上,賊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滅於天性,逆亂之源,自此開矣。”楊勇做隋朝太子監國二十多年了,名分早就定了。楊素欺騙君上,殘害良臣,幫助楊廣上位,使得楊家父子失和,隋亡的亂象從那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那麽,這樣的說法對不對呢?事實上,這樣的說法貌似正確,但其實頗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嫌疑,是從結果回推原因,並不具有客觀性。

那麽,僅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應該如何評價這次太子廢立風波呢?有兩方麵的情況值得考慮。

第一,隋文帝選擇廢長立幼,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比較一下楊勇和楊廣兩個人的自身素質就知道了。

楊勇前後當了二十年太子,表現如何?客觀來說,即使排除獨孤皇後和楊素惡意抹黑的成分,也得承認,此人熱衷享樂,道德自律性差,頂多算是中人之姿。

相反,晉王楊廣不僅功勳卓著,而且少年老成,在性格和能力方麵都相當突出。正因為一個是中人,另一個是高人,所以楊廣才能在楊勇的太子名分已定,優勢極其明顯的情況下脫穎而出。隋文帝是個有理想的皇帝,他希望選賢任能,讓更優秀的兒子接班,這種想法和做法並不算錯。

第二,雖然廢長立幼具有某種合理性,但是,它還是給當時的政治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首先,廢長立幼人為地造成了朝廷的分裂。因為太子之爭,很多朝臣都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卷進了政治旋渦,各保其主,成為水火不容的仇人。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高熲和楊素了。

兩個人都是當時最優秀的人才,事實上,楊素雖然眼高於頂,但是,最看得起的人就是高熲。就是因為太子問題,這兩個人最終站在了對立麵上,這是最可悲的人才消耗。

其次,廢長立幼也造成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的政治局麵。客觀地說,因為楊勇當太子符合立嫡以長的政治原則,而楊廣挑戰太子之位違反這條基本的政治原則,所以,楊勇的支持者大多是正人君子,而楊廣的支持者則都是些野心家、投機分子。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隨著楊廣獲勝,他的支持者也都雞犬升天。而隨著楊勇被廢,他的支持者則難免人頭落地。在這樣的刺激下,整個朝廷開始彌漫一股不講原則,不講道德,隻講利害的政治風氣,這當然不利於一個王朝的良性發展。

最後,廢長立幼也開啟了隋文帝的兒子之間骨肉相殘的局麵。晉王楊廣能當上太子,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努力爭奪的結果,這難免讓其他的王子產生覬覦之心,從而引發新的動**,而為了穩定統治,穩固自己的地位,皇帝也好,太子也好,都會變得越來越多疑,越來越高壓,也越來越冷血。

換言之,上一輪宮廷鬥爭剛剛結束,下一輪骨肉相殘恐怕就要開始了。

那麽,這次的骨肉相殘又會是怎樣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