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熲之廢

不過,高熲畢竟是國家大臣,多年的宰相,要想把他拿下去,總得有個能服人的理由。而對付大臣,再沒有比謀反更好的理由了。

開皇十九年(599),高熲奉命率軍追擊突厥,仗打到一半,高熲上奏,要求增兵。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麵對君相不合的局麵,竟有大臣揣摩隋文帝的意思,告高熲謀反。高熲要兵幹什麽?不是想往前打,他是想往回打,這是有謀反企圖?

大臣一告狀,隋文帝心裏也在緊張激烈地搏鬥,要不要就此治高熲的罪?他有點猶豫。沒想到,前方戰事轉折太快,還沒等隋文帝猶豫完,高熲已經率領大軍凱旋了,這謀反之罪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有句話叫“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隋文帝既然惦記上高熲了,自然不可能就此罷手。

很快,又一件謀反案出來了。隻不過,這次謀反案的主角不是高熲,而是高熲當年推薦的一位將軍,名字叫王世積。此人被仇人告發,說他曾經請人看相,看相的說他貴為國君。還說他擔任涼州總管期間,曾經和手下議論涼州是用武之地,可以把這裏作為基地,圖謀大事。這不是狼子野心嗎?

這件謀反案其實也隻是紅口白牙,拿不到什麽具體的證據。但是,王世積是高熲推薦的,隋文帝馬上敏感起來,要求司法部門認真審問,順藤摸瓜。

怎麽認真審問?那就打吧。打來打去,王世積招供了,他確實想謀反,而且跟高熲有牽連。有些宮廷裏的情況,他就是聽高熲說的。這就把高熲給卷進來了。一聽王世積這麽招供,隋文帝大驚失色,一定要徹查此案,還宰相一個清白。

不用說,徹查的結果肯定對高熲不利。有關部門報告說,根據調查,王世積和高熲確實過從甚密,還給高熲送過名馬。這可是明白無誤的受賄,僅憑這一條,就可以治罪了。這時候,隋文帝才下令結案,判處王世積死刑,而高熲則從輕發落,就地免職,退休回家。就這樣,因為一件子虛烏有的案子,高熲二十年的宰相當到了頭。

事情到了這一步,是不是就該結束了?

隋文帝可不這麽想。高熲雖然回家了,但是,聲望還在,朝廷裏恐怕還有很多人在觀望,甚至等著他複出。另外,高熲雖然被免了官,但並未被剝奪爵位,還是齊國公,這也是政治資本,仍然能對朝政有所影響。

怎麽把這兩個政治資本都解除幹淨呢?隋文帝是個極有心機的人,他又實施了第二步計劃——苦肉計。

高熲被免職沒幾天,隋文帝就到他的兒子秦王楊俊家裏去了,還特地召高熲侍宴。酒席之上,高熲悲不自勝,獨孤皇後也嗚咽流涕。隨從的大臣都覺得,這應該是皇帝念舊,要召回高熲了。沒想到,隋文帝話鋒一轉,對旁邊的大臣說:“我於高熲,勝於兒子,雖或不見,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無高熲。人臣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過去,我對高熲比對兒子還親,就算不見麵,也總想著他,可是現在,我已經徹底忘掉他了。徹底到什麽程度?就好像他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所以,諸位愛卿,當大臣的不能自恃功勞,要挾君主啊,一旦這樣,可就萬劫不複了。隋文帝為什麽這麽說?這是在向大臣明確表態,高熲要挾皇帝,我已經徹底拋棄他了。

有道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皇帝這麽一表態,下麵的人馬上就知道該怎麽辦了。高熲是齊國公,他的下屬齊國令很快就發難了。他聲稱,高熲的兒子,也就是太子的女婿高表仁對高熲說:“司馬仲達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過去司馬仲達也曾經假裝生病,不去上朝,後來怎麽樣?他的孫子司馬炎不是改朝換代、建立晉朝了嗎?那麽今天父親您被皇帝貶官待在家裏,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司馬仲達就是曹魏的權臣司馬懿。他在家裝病,騙過了曹操,最後篡奪了曹家的天下。所以,這個告密的齊國令是想說,高熲父子也在圖謀造反。

既然有人檢舉,隋文帝趕緊命令有關部門拘捕高熲,仔細審問。這一審問,罪行就更多了。有人接著舉報,曾經有和尚對高熲說:“明年國有大喪。”也就是說,明年皇帝要死。還有一個尼姑對高熲說:“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過。”開皇十七年(597)、十八年(598),皇帝會遭大災的,十九年(599),他是堅決過不下去的。

這些罪狀串到一起,就成了一個首尾相連的故事:高熲整天求神問卜,希望皇帝快點死,他好學司馬懿,篡位奪權,這不是謀反是什麽?

審案子審到這一步,隋文帝終於發話了。他說:“帝王豈可力求!孔子以大聖之才,猶不得天下。熲與子言,自比晉帝,此何心乎!”皇帝難道是可以求得的嗎?那是天降大任才能得到的。像孔子那樣的聖人,都沒能當皇帝,高熲算什麽東西?居然也想自比皇帝?怎麽處置?免去爵位,除名為民吧。

就這樣,經過步步為營的羅織,高熲的政治資本徹底喪失,再也不能對朝廷發揮任何影響力了。當年,高熲剛剛當上仆射的時候,他母親就告誡他:“汝富貴已極,但有一斫頭耳,爾其慎之!”你現在位極人臣,什麽都有了,恐怕隻剩砍頭了!這是一個久經生活曆練的老母親深深的憂慮。高熲也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一直小心翼翼,低調做人,但是,最後還是被卷入宮廷鬥爭,不免被罷廢的命運,真可謂世事無常。

高熲之廢是隋朝開皇末年的一件大事,對朝政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朝廷裏少了一個有能力、有節操、有見識的頂梁柱。要知道,高熲是隋朝政治素質最高的宰相,按照當時人的說法:“楊素粗疏,蘇威怯懦,元胄、元旻正似鴨耳。可以付社稷者,唯獨高熲。”幾個宰相之中,楊素個性粗疏,蘇威為人怯懦,而元胄、元旻就像鴨子一樣,叫喚叫喚可以,其實沒腦子。真正能托付江山社稷的,隻有高熲一人。

現在,高熲離任,隋朝能把握政治方向,能辦大事的人沒有了。

第二,也是最直接的影響,高熲一廢,皇太子再也沒有有力的庇護人了。此刻,楊勇就像砧板上的那塊肉,楊素也罷,楊廣、獨孤皇後、隋文帝也罷,都要向他舉起刀子了。

那麽,在這種情況下,隋朝的政局,會出現什麽樣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