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開闊視野和格局的最佳方式之一

讀書的作用還有很多。

例如,讀書前、後,人的視野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可以說是讀書產生的重要作用。這對於不怎麽讀書的人來說是無法實際感受到的,但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誰都明白這一點。連續讀了20本書後,你一定會感歎:“啊,讀了這些書,我的視野也變寬闊了。”

接下來的目標便是讀100本書。超過100本後,讀書在你的生活中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也就是說你已經將讀書變成了一種習慣。

你自己回過頭去看一下,一個月隻讀一本或兩本書的人,稱不上已經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而如果保持一周讀一本書,一個月讀四本書的節奏的話——雖說還隻是最低限度的數量——姑且也還可以稱得上正在養成習慣。

進而,一周挑戰兩三本新書的人,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將讀書變成生活習慣的境界。

所以,想要將讀書變成一種習慣的人,請先回頭看一看過去的一周,確認一下能否說出已經讀過的書名,雜誌和讀起來比較輕鬆的小說除外。然後,計算一下花在購書上的費用,算出它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在一個人的收入中,生活費所占的比重稱為“恩格爾係數”,你需要計算出的是自己的“購書係數”。購書費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額中所占不到一成的人,並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

收入高低因人而異,即便收入低,隻要下功夫,一定也能找到廉價購書的辦法。即使這樣,購書額在能自由支配的收入中還占不到一成的人,說得稍微刻薄一點,他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在讓自己腳下的地基下沉。

地基下沉,並不隻是個人的問題,我擔心的是,國家的地基下沉。

一個人不讀書,他的人生並不一定就會變得不圓滿,從不看書的人也能過上幸福生活。但是,從整個社會的層麵去思考的話,如果社會上不讀書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的話,那麽,這個國家的國力就會下降,這一點我可以斷言。

福澤諭吉在《勸學篇》中寫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我從翻譯成現代文的《現代文譯勸學篇》(築摩新書出版)中引用一段話:

學問是一個廣義詞,既指精神層麵上的東西,也指物質層麵上的東西。修身學以及宗教學、哲學等是精神領域裏的學問,天文、地理、化學等是物質領域裏的學問。不管在哪個領域,學問的目的都在於開拓知識修養的領域,準確把握事物的法理,讓人懂得為人的使命。為了拓展知識修養,就必須不恥下問、自我磨煉、大量讀書。

實際上,福澤諭吉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寫道,僅有文字的閱讀不稱其為學問。觀察實際的生活、實際的經濟、現實世界的動向,這一切都是重要的學問。

盡管如此,所有學問的基礎仍在於讀書,這一點毋庸置疑。連書都懶得讀的人,不可能真正站到學問的起跑線上。沒有人做學問的國家絕不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