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名著中的“深知識”,掌握“輸出能力”

也有人號稱,不讀任何書,一切靠自己創意,這才是活出自己。我所認識的某廣告公司的製作人也這麽說。

這個人很有才,我們在電視裏經常看到的廣告都出自他之手。他給人的感覺就是那種“在廣告界,需要的是靈感,談什麽理論都沒用,隻是依靠敏銳的直覺在工作”的人,他說:“我不讀書,愛看《哆啦A夢》。”

他說得不錯。他將《哆啦A夢》讀了一遍又一遍,比誰讀得都深,因此,通過《哆啦A夢》,他接觸到了大量書籍——他自己這麽說。

實際上,藤子·F.不二雄先生的家裏和職場,猶如圖書館那樣擺滿了書,而且種類包羅萬象。就在這一書海中,從大人到孩子無人不愛的了不起的傑作《哆啦A夢》誕生了。作者的創作源泉來自大量的書籍,《哆啦A夢》這一作品的根源中有著深邃而浩瀚的知識海洋。因此,我們在讀《哆啦A夢》時,能夠感受到知識海洋的存在。

我還聽說北野武先生讀書量極大。有一次他在談到電影的話題時說:“年輕人想要拍電影,但缺少知識修養,無法把思想表現出來。懂的事情太少就是不行,沒有深度。”意思大致如此。

電影導演黑澤明也讀過不少書,在他寫的文章中提到,他自己都不知讀了多少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書。1951年他把《白癡》搬上熒幕,但沒有拍過《戰爭與和平》。而他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該小說,我們可以想象出他在拍那些以戰國時代為舞台的曆史影片時,是如何將從《戰爭與和平》中學到的並存積於自己心中的東西融入電影中的,這就是所謂的人的知識積累或者知識儲備吧。實際上,不斷增加儲備量,即是不讓人的思想枯竭的重要手段。

電影,可以說是向世人輸出自己感受和主張的手段之一,為了提升這一輸出手段的質,唯有提高輸入的質和量。我們必須做的就是不斷讀書和不斷傾聽,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需要具備比過去的人更強的輸出能力。無論是在會議上,還是在銷售第一線,就連在純屬自己的時間空間裏,如何出色地表現自己,讓別人更好地了解自己,都會左右別人對你的評價。僅從這一點上而言,我認為,如何更有效、更多地吸收新知識和新概念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命題,需要每個人自己來解答。

我將在第五章中詳細說明提高輸出能力的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