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不仁如禮何:當心變得麻木時,一切都沒有意義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這句話,算是對前文兩次批評的總結。

“仁者愛人”中的“仁”,是對他人有感知。

“人而不仁如禮何”,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仁義,即便要求他遵守禮節,按照禮節行事,又有什麽用呢?

“人而不仁如樂何”,一個人特別喜歡高尚的音樂,但如果他內心是一個壞人,那麽音樂也幫助不了他。

孔子始終認為,禮和樂是用來教育大家的,禮樂教育是一種輔助的方法,而仁心才是本質。

為什麽“人而不仁”的時候,禮樂都不奏效了?

我個人認為,“仁”的狀態應該是一種柔軟、活潑的狀態,就是當你看到一張嬰兒的臉時,內心會泛起一種仁愛的感覺,你想關心他,希望他變得很好;當你看到別人有難時,內心升起一種憐憫的感覺,願意去幫助別人。

這種柔軟的、充滿愛和同理心的感受,就是仁。

“仁”這個字,是單立人旁加一個“二”,隻有當兩個人產生聯結時,你才能夠體會到仁是什麽感覺。中醫裏有一味藥叫仁丹,這個藥名很有意思,因為仁丹治的是麻木不仁之症。比如中暑暈倒,沒感覺了,就要趕緊吃仁丹。

仁的反麵是麻木。如果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就會變得僵硬麻木。僵硬麻木是一種什麽狀態?他對於禮樂完全沒有感覺,隻是覺得這些代表著地位和身份,至於禮樂背後蘊藏著什麽情感和奧義,他都置之不理。在生活中,他相信隻要有錢就什麽都買得到,什麽都能夠享受到,想怎麽做就可以怎麽做。

電影《門徒》中有一個沒有什麽文化的大毒梟,在餐廳吃飯時點了魚子醬。魚子醬一般是按克收費的,一般的客人都隻是嚐一點點就夠了,而大毒梟的做法是要求給全家一人一罐,用勺挖著吃,就跟吃豆腐乳似的。

若一個人的內心是僵硬麻木的,那他根本體會不到品嚐美味的感覺,也體會不到欣賞音樂的感覺。對他而言,音樂和禮儀不過是用來裝點門麵、彰顯身份的工具。

比如我們去聽音樂會,目的是什麽呢?如果一個人並沒有沉浸在音樂中,我認為那真是太可惜了。我有一次去維也納聽音樂會,發現有的人坐在觀眾席上就是為了拍照,為了發朋友圈讓別人看到自己來維也納了。演奏家在台上演奏,他卻一直錄、一直拍。

而我特別欣賞那些還沒有成年的小夥子,他們穿著一身西裝,恭恭敬敬地坐著,認真地欣賞音樂。

我們要讓自己的內心柔軟豐富,才能感受到仁愛之心。有了仁愛之心,你才知道禮樂到底是用來做什麽的。否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一個人如果不仁,不管開多好的車,穿多貴的衣服,聽多麽高尚的音樂,對於他來講,都沒有太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