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直錯諸枉:領導者如何選拔人才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舉直錯諸枉”,這句話在《論語》中出現了很多次。

“舉枉錯諸直”中的“舉”和“錯”,和我們現在理解的“舉措”是否能完全對應得上,還無法確定,但我覺得可能是有一定關係的。

魯哀公是國君,他問孔子,怎麽做老百姓才能真正服自己。孔子回答他:“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直”指的是正直的人。你把正直的人推舉上來,讓人們看到這些真正能幹的好人被提拔起來,這時候則民服。

“枉”就是不正直的人。提拔不正直的人,老百姓自然就不服。

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把不正直的人打壓下去,老百姓就願意服你,因為老百姓看國君的價值觀,就是看他用什麽樣的人。如果國君總是重用那些不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了。

曆史上有諸多類似的教訓。比如宋徽宗最喜歡的是蔡京、蔡卞兄弟倆,老百姓最喜歡的是蘇軾、蘇轍兄弟倆,但是宋徽宗就是不喜歡蘇軾、蘇轍。於是,蔡氏兄弟的地位越來越高,蘇軾的地位越來越低,被貶到海南島……老百姓自然不服,覺得這個政權是有問題的。

這裏又涉及對幹部考察的問題,如何考察官員,自古都是一個難題。

位高之人,常常禁不住別人的揣摩和誘導。按理說,能當上皇帝的人不至於太笨,但是一旦他坐到那個位子上了,下麵難免會有一些人天天研究如何討好皇帝,如何讓皇帝高興,怎樣讓皇帝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很棒。皇帝慢慢地就會被誤導,以為那些迎合自己的人對自己的話非常重視,工作又有能力,就很容易看走眼。

當一個領導者開始自我膨脹,注重麵子,愛拉幫結派時,就很容易“舉枉錯諸直”。因為他在做每件事的時候,考慮的不是這件事對老百姓好不好,對大家共同的願景好不好,而是把自己小團隊的利益和個人的麵子、權力放在第一位。這樣一來,他所提拔起來的人就會很糟糕,會諂媚,會欺上瞞下,會拉幫結派。

很多領導者,最後都栽在這件事上。

在什麽情況下,能夠真正做到“舉直錯諸枉”?要有科學的體係,要聽到基層的聲音,要學會將權威自我弱化。

權威的自我弱化和權威被別人弱化是兩回事。後者在被別人挑戰時會感到不悅,但如果一個人真的有權威、有自信,他會非常坦率地告訴大家:“這隻是我的意見,未必科學,大家要研究以後再定。這件事情,讓我們的團隊來做最後決定。”這就叫權威的自我弱化。

當一個領導意識到個人的麵子並不重要,個人的對錯也不重要,就是要朝著大家共同的願景把一件事做好的時候,就能夠做到“舉直錯諸枉”。

有兩個字非常值得琢磨,一個是“舉”,一個是“拔”。這兩個字很形象地表達出了兩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舉”,直觀的意思就是你是被下麵的人舉起來的。當一個管理者被下麵的員工舉起來時,請問這個管理者應該往哪裏看?他要往下看,要看到員工的需求,要去思考怎樣才能對下麵的人好,怎麽才能讓下麵的人繼續支持他。

“拔”,也就是幹部選拔是從上往下的。舉個例子,我們用娃娃機抓娃娃時,是從上麵伸出一個鐵爪,抓起自己挑中的娃娃。選拔的動作也是如此,當領導把一個人從下方“拔”出來的時候,這個人要朝上看,要研究怎樣討領導歡心,要揣摩領導喜歡什麽……這種選拔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舉和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讓百姓信服,孔子提醒他:老百姓服不服你,主要是看你的價值觀。如何判斷價值觀呢?其他的都沒用,主要是看你如何用人,看不同的人在你手下有著怎樣的命運,看你是用正直的人,還是用虛偽、諂媚的人。

這就是大家判斷領導值不值得信任的根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