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學幹祿:管理者的藝術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一段是講“為官之道”的。有人說這段話很俗,孔子竟然教人怎麽做官求祿。

“子張”是顓孫師的字,他比孔子小四十八歲。《論語》裏,孔子如果叫一個人“師”,並非稱呼老師,而是指顓孫師。“子張學幹祿”,也就是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謀求官職,掙俸祿。

子張跑來問孔子,您當年也是當過官的,您跟我講講官場之道。怎麽才能夠當大官?

孔子在官場混得不太好。年輕時,孔子起步很高,做過中都宰、大司寇,但是後來就不得誌了,受到排擠,便開始周遊列國,當了老師。

孔子的回答是,“多聞闕疑”。“多聞”,是多傾聽,傾聽的能力很重要,要多聽別人說什麽。

“闕”就是放在一邊的意思,“闕疑”是指你有疑問的時候,別著急說出來。

如果別人說的事情你不明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對於疑問,太著急說會露怯別人可能會覺得,“這麽簡單的常識,你竟然不知道”,就沒辦法繼續溝通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你對一件事沒有把握的時候,說出來容易造成誤會,甚至引發爭論。比如,你與領導的意見不一致,很可能是因為領導還有別的洞見而你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多了反而會造成麻煩。

“多聞闕疑”,就是多聽聽別人怎麽說,吃不準的事別發表意見,先放在一邊。

“慎言其餘,則寡尤”,“寡”是減少,“尤”是過失,指謹慎地說話,才能減少過錯。

“多見闕殆”,就是你要多去觀察,對於那些不確定的、有危險的事,可以放在一邊。

“慎行其餘,則寡悔”,就是沒把握的事別貿然去做,這樣做的話你能減少後悔的事。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是說當你不容易說錯話,又不容易做錯事時,你就肯定升官發財了,這是非常簡單的。

我一直懷疑孔子說這段話的時候不夠真誠,因為孔子不喜歡這樣的人,不喜歡跟人討論如何混官場、掙俸祿的事。

比如“衛靈公問陳”,衛靈公找孔子問怎麽打仗,孔子說,祭祀的事會,打仗這事從來沒學過,冷著臉就走了。

這一次,子張跑來問“老師,我怎麽才能升官發財”,他竟然講了這麽一段話,我覺得這裏暗含著諷刺,因為孔子本人並不是這樣的人。有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叫“孔子墮三都”。“墮三都”指的是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大家族掌控著整個魯國的時候,孔子主張把他們的城牆全給拆掉,最終墮三都失敗,導致他連官都沒的做。

如果孔子追求的是言寡尤、行寡悔,他哪敢幹這樣的事?他一定是亦步亦趨、如履薄冰,小心觀察。

當然,這是我的猜測。

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是孔子經過了這麽多年的教訓,發現他過去的那種方法確實會得罪人,當不了大官。既然子張不是一個能繼承衣缽的人,就想要當官,那幹脆就事論事,說一說怎麽能當官吧。言寡尤、行寡悔,別說讓自己下不來台的話,別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慢慢來,祿在其中矣。

有一本書叫作《權力:為什麽隻為某些人所擁有》,是斯坦福大學的組織行為學教授所著。他說,權力的分配不是隨便來的,權力的分配自有其規律,得去了解權力是怎麽分配的,比如,需要跟你的領導保持良好的溝通,不要把自己的意見放在第一位,你需要知道領導想要做什麽;你做了各種各樣的事,要第一時間讓領導知道,一個人做多少事不重要,讓領導知道你做了多少事才重要,這是權力分配的一個基本邏輯。

《論語》的這段話和這本書的觀點之間是有著相應關係的,都很實用,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怎麽去把握事情。

有一點是值得借鑒的,沒有把握的事,確實不要亂講。在工作中,尤其是在政府工作的時候,不要亂講話,你自己聽不明白的、想不明白的事,要先想想看,別在會議上“放大炮”。在會議上“放大炮”,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直的人,但實際上你可能造成領導權威的缺失,或者造成現場不必要的衝突。

可以像顏回一樣“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家後好好想想,怎麽去理解和貫徹領導所說的事情,這是職場中的升職之道。

這一段是《論語》中孔子說的實用主義味道最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