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不知:毀滅我們的不是無知,而是傲慢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此時,出場了一個非常可愛的人物子路。“由”就是指子路,子路的名字叫仲由。

子路隻比孔子小九歲,可以說與孔子年紀相仿。

子路勇猛過人,性情直率粗獷,有俠義之心。孔子曾經說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其實也算孔武有力,看錢穆先生的《孔子傳》就能知道,孔子的父親是一個大力士,很有力量,救過很多人。孔子其實也是很勇武的,子路曾經跟孔子還發生過戰鬥,最後孔子勝利了,子路就成了孔子的學生。

子路性子特別耿直,說話常常不經思考。有一天,孔子把子路叫過來,說:“仲由啊,我跟你說過的話,你難道忘了嗎?知道的事才能說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你要承認自己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方法。”

很明顯,孔子對於子路的一些表現是不滿意的,子路可能在外邊說了大話,或者他好為人師,跟別人講了錯的東西。

讓一個人承認自己無知,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有一種認知偏差現象,叫作“達克效應”,指的就是一個人無法認識自己身上的不足,當他能力欠缺時,可能還會產生一種自我優越感,根本不知道自己無知。

子路性格率真耿直,同時可能有些盲目自信。他或許覺得自己跟隨孔子這麽多年,是孔子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已經懂得很多道理了,有自己的修為。但是因為陷入“達克效應”,他並不知道自己在一些情況下是無知的。

喬布斯在演講中說過一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承認自己是無知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替喬布斯說出了這個主題,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九〇〇年的物理學大會上,當時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算是那個年代最有知識的人,他們在會上的表現,在今天看來就跟莽撞的子路是一樣的。

據說當時的物理學家開爾文感歎,理論物理領域已經沒有什麽秘密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測量得更精準一些。他還說,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晴空中除了飄著一兩朵小烏雲之外,其他沒有什麽需要再解釋的了。

雖然對於這兩句話是不是開爾文本人所說的還有爭議,但這的確反映出當時極大的一部分科學家對於物理學的理解。甚至有人提出,把物理係都解散了吧,因為物理已經被牛頓研究完了,再也沒什麽研究空間了。

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普朗克後來也回憶道,他年輕時打算投身物理學,他的老師勸他,物理學已經沒有研究空間了。

我們常常會在對世界並沒有完全認知的情況下,覺得自己已經無所不知了,背離了stay foolish的方向。

尤其是在人類曆史上,束縛我們的很多東西,我們自己卻毫無覺察;對於很多錯誤的知識,我們也曾堅信不疑。曾經人們堅信的一些哲學事實就是如此。比如,人們曾經一直以為行星運動的軌跡是一個正圓,直到開普勒提出他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我們才知道,原來所有的行星都是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的。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躍進。

為什麽我們過去認為一定是正圓呢?因為從亞裏士多德的時代開始,大家就認為天上是完美的地方,所以天上的行星軌道一定是完美的。什麽是完美的形狀?隻有正圓是完美的。什麽是完美的速度?隻有勻速是完美的,如果速度忽快忽慢,就不符合人們的理想。

前人定下來的這一套窠臼,將它們當作無法辯駁的哲學事實,所有人都認同了之後,就會發現,想要跳出來實在是太難了!

《三體》裏有一句話說得特別棒:“毀滅我們的不是無知,而是傲慢。”一個人承認自己無知,就有希望;承認自己不知道,就有機會;承認自己的不足,就能夠謙虛、謹慎地對待一切知識,就有機會去成長。

最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揚揚自得。

一個人最大的不足不是無知,而是不知道自己無知。想要理解清楚這個概念,我推薦你看一本書——《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裏分享了關於“達克效應”的知識。我也曾在“樊登讀書”講過這本書。

我分享的每一本書,其實就是想給大家撕開一個知識的缺口。當你對某個知識完全無知的時候,就會毫無興趣,覺得完全沒有了解的欲望。我經常舉例子說,大家不看英超的時候,英超的播出時間被公布了,大家卻非常激動。為什麽激動?因為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自然對這事一點興趣都沒有,但如果撕開一個口子,發現英超挺有意思的,就一定會關注英超。

我們對生活中的很多知識,比如如何養育孩子,如何與伴侶相處,如何提高領導力,如何掌握銷售的原則,如何與人溝通……有的人說,這些東西都是需要自己去摸索的,書裏講的都是騙人的,是紙上談兵。實際上,隻要打開書,就會驚歎:“哎喲!書中有這麽多寶藏,如果早點知道就好了。”

這就是撕開知識缺口的作用。

孔子的這句話是說給子路聽的,其實也是說給所有人聽的,讓我們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無知,一點都不丟臉,毀滅我們的不是無知,而是傲慢。覺得一件事沒什麽好學的,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