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INTRODUCTION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卑鄙庸俗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一膾炙人口的人生箴言正是對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本人一生的精辟總結,也是對蘇聯第一代革命青年精神世界的光輝寫照。

永遠的保爾·柯察金

保爾·柯察金出身貧寒,生性頑劣,因冒犯神甫被開除學籍後,年少的保爾為生活所迫走入了“人間”。艱苦的生活、繁重的勞動、**裸的弱肉強食、黑暗的社會底層,在保爾幼小的心靈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遇到了黨的地下工作者茹赫來後,革命的種子開始在他心裏萌芽,他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轉折。

他奮不顧身地從押送兵的手中解救了被捕的布爾什維克,並因此被捕入獄;逃出樊籠後,年輕的保爾加入了紅軍,在叱吒風雲的布瓊尼騎兵第一軍浴血奮戰;戰火餘生,保爾又日夜投入肅反工作,執行各種艱巨的任務。國內戰爭結束後,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保爾響應號召,奔赴勞動戰線,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修築鐵路;大病初愈,保爾又忘我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與各種反革命勢力和不良現象做不妥協的鬥爭。

由於車禍,保爾的腿受了重傷,加之痼疾複萌、沉屙惡化,保爾開始輾轉於各個醫院、療養院,最終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麵臨“離隊”的可怕境地。但意誌剛毅的保爾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垂頭喪氣,他說:“隻要我的心髒還在跳動……你們就別想叫我離開黨。能使我離開隊伍的隻有死亡。”保爾堅強地挺住了,他克服艱難困苦,曆時四個春秋,創作出了“大受讚賞”的小說!“鐵環已被砸毀,保爾拿起了新的武器,回歸了戰鬥的隊伍,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就是一個由不諳世事、有著樸素階級感情的少年成長為一名自覺的無產階級戰士的生活軌跡,是一代青年鍛煉成長的過程,無怪乎革命者茹赫來慨歎說:“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記戀冬妮婭

然而,這部小說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有著強烈個性和堅強意誌的革命者形象,也不僅僅是因為它描述了一個精彩的“男孩長成為男人”的故事——這裏麵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濃重的勵誌色彩,它之所以讓一代代青年如癡如醉,相當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麵那些精雕細琢、韻味悠長的細節描寫,它在戰火紛飛的大時代裏營造了一個如田園詩般的所在——那就是保爾的愛情。

冬妮婭是一個有著濃密的栗色頭發、愛穿藍色水兵服的美麗少女,她是保爾的初戀。這段初戀故事寫得優美纏綿、真實動人,冬妮婭家小徑上鋪滿落葉的花園,舍佩托夫卡城外美麗的湖畔,都曾留下兩人青春年少的足跡和無邪的愛意。所以說,冬妮婭,這位後來因為“庸俗的個人主義”而被保爾拋棄的資產階級少女,不僅是書中最動人的形象之一,也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革命文學的第一女主角,恐怕不會有人有異議。

本書有一個擁有跌宕起伏、英雄般的人生曆程的主人公,亦擁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殘酷的生死相搏的戰爭場麵、濃墨重彩的築路場景,它有數不清的啟迪人生的格言警句,它敘述詳略得當,毫不拖泥帶水,它文風多變,會在適當時刻穿插日記和內心獨白……然而,縱觀全書,除了那些激**人心、催人淚下的革命者的犧牲故事,保爾的愛情也像一條連綿不斷的伏線,一直牽扯著讀者的心。擁有了這些元素,即使拋開它的價值取向,這仍舊是一部傑出的小說。

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於工人家庭,上過初級教會小學,做過苦工,1919年進入發電廠當鍋爐工的助手。同年烏克蘭得到解放,奧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青團,參軍並奔赴前線。1920年因重傷複員,大病初愈後進入鐵路工廠當助理技師。1923—1924年在邊境地區擔任共青團領導工作,1924年入黨,1927年病情惡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在病榻上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為表彰他的不朽功績,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勳章。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開始創作《暴風雨中所誕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36年完成,同年12月22日病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原型是作家本人,兩人的經曆和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這是小說,而不是傳記。小說以作家本人的經曆為情節基礎,但描繪的是經曆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恢複國民經濟時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代共青團員的光輝鬥爭曆程。正如作家本人所指出的:“在刊物上常有文章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種自傳性的文件,即是說,是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這當然不完全正確。我的小說,首先便是藝術作品,其中我利用了假想的權利。在小說的基礎上放了不少我實際的材料。但是,說這是文件則不對。這是小說,不是傳記,譬如,這不是共青團員奧斯特洛夫斯基傳。”(1)

小說保留了傳記的素材,采用了藝術典型化的手法,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在保爾·柯察金的身上集中了一代新人的性格特征。這是蘇聯文學中最早的英雄形象,正如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所說:“這個人物以其全部麵貌,同許多俄國和外國作家小說中生動描繪的19世紀的青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要再次強調,我認為整個蘇聯文學中暫時還沒有如此純潔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這部閃爍著崇高理想光芒、洋溢著生活**的經典之作,是特殊曆史時期下產生的一部超越時代局限的優秀勵誌作品。小說問世不久,便被改編成電影和舞台劇,並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它被譽為一部“超越國界的偉大文學作品”,是一部激勵了無數人的經典佳作,被視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書,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銷不衰。1942年被譯介到中國,是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保爾·柯察金也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文學形象。

(1) 選自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我的創作過程》,載於《蘇聯作家談創作經驗》,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