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習道次第

所謂“中初、上中、下後”(249),就是指初學藝能時,學得歌與舞“二曲”,即是“淺文風”。經過種種努力,雖然修養尚淺,但也有美感,倘繼續努力,則可達到“廣精風”,在這一藝位中掌握眾多曲目,廣泛涉獵,循序漸進,取得圓滿成績,即為“正花風”。這是修得“二曲三體”之位,這標誌著“中三位”的各種技藝已經爐火純青,對能樂藝術奧秘已經領悟。

對自己已經達到的藝位有清醒認識與把握,進入舉重若輕、從容不迫的藝術境界,即為“閑花風”。在此之上,更上一層,具備“幽玄”之姿,充分把握藝術分寸,即為“幽深花風”。在此之上,更上一層,表現出不可言喻、不可思議的至妙的“意景”(250),即為“妙花風”,此妙花風,實為至高至深之道。

以上各種藝位,均以“廣精風”為基礎,“廣精風”是藝能的根基,它既廣闊博大,又細致精微,是萬種“花種”播撒與開放之處。然而,藝術水準是進還是退,也以“廣精風”為界。在此,如能夠“得花”,就可以上升為“正花風”,若不能“得花”,則退至“下三位”。

所謂“下三位”,是從能樂藝術的下遊之位中劃分出來的層次,從習藝的角度來看,並不那麽重要。不過,從“中三位”到“上三花”,獲得了得心應手、舉重若輕的“妙花”,卻反過來再演出“下三位”,那就成為“和風”(251)的風體了。自古以來,在達到“上三花”藝位的藝人當中,有人就不再演“下三位”了,這就如古書所雲“大象不遊兔蹊”。(252)而對這裏所說的“中初、上中、下後”各種藝位無所不能者,除先父觀阿彌外,尚無一人。

即便是一個劇團的核心人物,最高可達到“廣精風”,而不能達到“正花風”。一生隻是停留在“下三位”中而不能有所成就者亦不乏其人。這不合常理,然而卻有不少藝人連“九位”的任何一個藝位都未能進入。

在“下三位”的藝位中,有三種道路。第一種,從“中初”入門,習得“上中”與“下後”,成為造詣很高的人,這在“下三位”中,要算是最好的表現了。第二種,從中位的“廣精風”入門,進入“下三位”,隻學得區分“強細”和“強粗”。最後一種,隨意從“下三位”入門的演員,學來的隻是無道、無名的風體,最終難以列入“就位”之內。這種以“下三位”作為目標的人,連“下三位”都不能進入,何況是“中三位”,則是完全不可企及的。

(1) 原文“中比の體”,從下段“中比古今之時”一詞可以看出,指的是《古今集》時代。

(2) 原文亦寫作“中古の流れ”,據日本學者研究,可能是指以清輔、季經、顯昭等為中心的六條藤家一派。以下譯文中的“中古”,均為“中古”的直譯,含義大體相同。

(3) 上手:高手。

(4) 秀歌:歌論概念之一,秀逸之歌。

(5) 《古今集》中第十九卷“雜體”中,有“俳諧歌”一類。

(6) 似指以上所說的“今世和歌之體”和“中古之體”。

(7) 此處的“道”似指“歌道”而言。

(8) 《每月抄》,一名《和歌庭訓》《定家卿消息》。《每月抄》是後人根據開篇頭兩個漢字所起的名稱。《每月抄》作為書信究竟是寫給何人的,學界迄今尚無定論。

(9) 先父:《古來風體抄》的作者藤原俊成。

(10) 十體:較早是由壬生忠岑在《和歌十體》中提出來的,據說藤原定家也著有《定家十體》,不傳。

(11) 幽玄體:“幽玄”,日本傳統美學與文論中的關鍵概念,是日本貴族文人階層所崇尚的優美、幽雅、含蓄、委婉、間接、朦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靈、深遠、“餘情麵影”等審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幽玄體”指具有上述特點的歌體。

(12) 事可然體:指內容與意義符合情理的歌體。

(13) 麗體:形式整飭、注重豔麗之美的歌體。

(14) 有心體:具有“心”即精神內涵的歌體。“心”是日本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般與“詞”相對。指精神內容、心理內涵。

(15) 長高體:風格雄大、崇高的歌體。

(16) 見體:注重視覺表現的歌體。

(17) 麵白體:立意新鮮、情趣盎然的歌體。

(18) 有一節體:在立意的某一點上引人注目的歌體。

(19) 濃體:注重修辭技巧、趣味濃鬱的歌體。

(20) 鬼拉體:又稱“拉鬼體”,原文寫作“鬼拉體”,有時寫作“拉鬼”,意為將鬼壓倒、打敗,轉指有力度與緊張感的歌體。

(21) 物哀:定家寫作“物あはれ”,又可寫作“もののあはれ”或“物の哀”。日本傳統美學與文論中的關鍵概念之一。後人有種種不同的解釋。“物”為客觀事物,“哀”是主觀感受與感歎,有“感物興歎”“感物而哀”之意。

(22) 敕撰和歌集:按照天皇之命編纂的和歌集,曆代均有。

(23) 朦氣:似指心緒不安定的莽撞之氣。

(24) 景氣:日本歌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指自然景色之“氣”、之美。

(25) 性機:有“心情”“心境”的意思。

(26) 中道:指佛教的“假、中、空”三道,參見藤原俊成在《古來風體抄》中的論述。

(27) 秀逸體:在“十體”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聯係全文的意思,應是指最理想的一種歌體。

(28) 俊惠:源俊惠,平安朝末期歌人,源俊賴之子,也是著名作家、歌人鴨長明的老師。

(29) 本歌取:從古人已有的作品中取其詞句,賦予新意,是和歌創作的一種方式與途徑。

(30) 原文:“夕暮は雲のはたてに物ぞ思ふ天つ空なる人を戀ふとて。”出典《古今集》卷十一,總第484首。

(31) 題:指和歌中的關鍵的字、詞與語句。根據字數多少可分為一字題、二字題、三字題,或以一個詞組為單位的“結題”。

(32) 平頭病:歌病名稱之一,亦稱“岸樹病”,指一首和歌的第一句的第一個音節與第二句的第一個音節同音。

(33) 聲韻病:歌病名稱之一,指第三句的最末一個音節和第五句的最末一個音節同音。

(34) 正位:意即最高境地。

(35) 寬平年間:宇多天皇在位時期的年號,公元889—897年。

(36) 元久年間:土禦門天皇在位時期的年號,公元1204—1206年。

(37) 續歌:日本傳統歌會的一種形式,每次確定一定數量(例如一百首)的歌數與歌題,由多人通過抽簽分配題目,分別吟詠。

(38) 《私語》分為上下卷,共六十餘段。以下選譯與“幽玄”有關的段落。

(39) 心之豔:心之優美、心靈的審美感受力。“豔”是日本歌論中的重要概念,指華麗絢爛之美,有時又稱“妖豔”。

(40) 原文:“秋の田のかりほの奄のとまをあらみ我が衣手は露にぬれつつ。”

(41) 原文:“ささの葉太山もそよに亂るなり我は妹おもふわかれ來ぬれば。”

(42) 原文:“わびぬれば今はたおなじ難波なる身を盡くしても逢はむとぞ思ふ。”

(43) 原文:“忘れなむ世にもこし路のかへる山いつはた人に逢はむとすらん。”

(44) 原文:“山裏を霧のまがきのへだてずばをちかた人の袖はみてまし。”

(45) 原文:“忘れぬやさは忘れけりあふことを夢になせとぞいひて別れし。”

(46) 其餘例句略而不譯。

(47) 卷頭和歌:原文簡寫為“卷頭”,指位於和歌集卷首的和歌。

(48) 以上例句“卷頭和歌”三首與“發句”四首,略而不譯。

(49) 出典藤原定家《每月抄》。

(50) 淨藏、淨眼:人名,《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七》中的故事的兩個主人公,講的是妙莊嚴王不信佛法,王子淨藏和淨眼得了神力,變化出種種奇跡,讓父王知道了佛法之力。

(51) 賈島瘦、孟郊寒:蘇東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

(52) 《思妹》歌:指《拾遺集》所收紀貫之的一首和歌,大意是,冬夜思阿妹,川風寒徹骨,千鳥飛絕。

(53) 觀算:人名,一作寬算,當時傳觀算死後作祟,騷擾皇室,故設“觀算供奉日”,以安撫其靈。

(54) 未時:相當於下午二時左右。

(55) 二條太閣:二條良基。

(56) 不破關:關隘名,位於今岐阜縣,奈良時代三關之一。

(57) 原文:“人すまぬ不破の関屋の板びさし荒れにしのちはただ秋のかぜ。”出典《新古今集》卷十七。

(58) 那位賢達的和尚:指清岩和尚正徹。

(59) “親句”指連歌中上句和下句關聯密切,較為易懂的歌句;“平懷體”指的是較為普通、容易理解的歌體。

(60) 杜子美:中國唐代詩人杜甫。

(61) 出典《法華經·方便品》。

(62) 應身:佛教語,指的是為化度眾生,從理智不二的妙體中出現之身。

(63) 報身:佛教語,應因果報應而現的佛身。

(64) 法身:佛教語,指理智不二的妙體本身。

(65) 出典《新撰髓腦》。

(66) 出典鴨長明《無名抄》。記宮內卿沉溺歌道而死,但未記“吐血”一事。

(67) 公任卿:藤原公任。

(68) 長能:藤原長能,平安王朝中期歌人。

(69) 中國晉代詩人潘嶽在《秋風賦·序》中雲:“晉十有四年,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二毛”,指黑發與白發。

(70) 為家:藤原為家,藤原定家之子。

(71) 《皇室五十首》:蓋指建保六年(1218)編輯的《道助法親王家五十首》,收定家、家隆、雅經、知家、信實等歌會參會者的五十首和歌。道助法親王是後鳥羽天皇的皇子。

(72) 原文:“木をきるや露のつるぎのさ山風。”出典不詳。

(73) 原文:“夏草や春のおもかげ秋の花。”出典不詳。

(74) 原文:“ほのぼのと有明の月の月影に紅葉吹き下ろしす山おろしの風。”出典《新古今和歌集》卷六。作者源信明朝臣。

(75) 出典《井蛙抄》。

(76) 龐居士:中國唐代龐蘊。傳說他為了修行,和其女兒一起編笊籬維持生活。

(77) 傅說:中國殷代人,被殷王夢見,被重用為宰相。

(78) 張翰:中國晉代文人,仕於齊王,後厭倦官場,棄官歸田垂釣,為人所稱頌。

(79) 司馬相如:中國漢武帝時期文人,擅長詩賦。司馬遷《史記》有《司馬相如列傳》。

(80) 麵影:原文“麵影”(おもかげ),歌學概念之一,意為朦朧形影、模糊影像。

(81) 《愚秘抄》:“所謂不明體,即非此人不能吟也。在原朝臣的和歌即屬此體。”

(82) 出典吉田兼好《徒然草》第一百三十七段。

(83) 出典白居易《琵琶行》。

(84) 原文:“秋の日のうすき衣に風たちて行く人待たぬすゑのしら雲。”出典《玉葉集》卷八。

(85) 原文:“秋の日は糸よりよわきささがにの雲のはたてに荻の上風。”出典《草根集》卷三。

(86) 法身之體:指“法”(真理)自身。

(87) 原文為漢文,此處譯文照錄。出典《金剛般若經》。

(88) 原文:“春雨よ木の葉みだれしむら時雨それもまぎるるかたはありけり。”出典《風雅集》卷二。

(89) 原文:“身ぞあらぬ秋の日影の日にそへてよわればつよきあさがほの花。”出典《草根集》卷五。

(90) 二乘:佛教語,謂引導教化眾生達到解脫的兩種方法途徑,一般稱“聲聞”和“緣覺”,信奉“二乘”者隻求自己覺悟。

(91) 以下一小段略而不譯。

(92) 二神,似指伊邪那美、伊邪那岐,日本神道教兩大神。

(93) 道因入道:俗名藤原敦來。此掌故見鴨長明《無名抄》。

(94) 芒草穗:和歌中的常用詞語。

(95) 出典鴨長明《無名抄》。

(96) 此掌故亦見鴨長明《無名抄》。太貳高遠,即藤原齊敏之子,官至太宰太貳。

(97) 了俊:人名,生平不詳。

(98) 七步詩才:指曹植及其《七步詩》。

(99) 八匹駿馬:指中國周穆王的八匹駿馬。

(100) “久發心者,乃能信受”,原文漢文,此處照錄,出典《砂石集》卷三。

(101) 耆婆:傳說中的古代印度名醫。

(102) 出典《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103) 三諦:佛教語,天台宗所闡述的“空諦”“假諦”“中諦”三種真理。

(104) 中道:佛教語,主張宇宙是“非有非空”的“中道”。

(105) 《花傳書》,一名《風姿花傳》,簡稱《花傳》。共分七篇,以下選譯與“幽玄”論關係密切的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篇。

(106) 申樂:來源於中國唐朝的“散樂”(さんがく),10世紀時改稱“猿樂”(“さるがく”),1360年後逐漸通稱“能樂”(のうがく)。世阿彌在有關著作中,有意識地更多地稱作“申樂”。理由詳見本書第四篇論述。當作者強調“申樂”作為一種“藝能”(戲曲藝術)的特性時,或稱為“申(猿)樂之能”,或簡稱“能”,所指相同,為表述統一,譯文一律譯為“能樂”。

(107) 推古天皇:日本第三十三代天皇,也是日本第一個女皇。公元592—628年在位,其間頒布了聖德太子主持擬定的十七條憲法。

(108) 秦河勝:傳說中的“能樂”創始人,詳見下文第四篇。

(109) 神職:在神社奉神之人。

(110) 和州:今奈良縣;江州:今滋賀縣。

(111) 本意:指本有的根本之意,本質、實質、精神內涵,是世阿彌能樂論中的一個抽象概念。

(112) 女禦:皇宮女官,位於皇後、“中宮”之後。

(113) 更衣:皇宮中地位低微的女官,因負責為天皇更衣,故名。

(114) 曲舞女:“曲舞”是日本南北朝時代流行的一種歌舞形式,女性角色可由男性扮演。

(115) 白拍子: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初期的一種歌舞,以鼓樂伴奏。

(116) 狂女:發瘋的女子,能樂中的一種人物類型。

(117) 直麵:不戴假麵具,素顏。

(118) 瘋人:原文“物狂”。

(119) 僧正、僧綱:都是朝廷任命的高級僧侶的職稱。

(120) 修羅:“阿修羅”之略,佛教用語,此處指死後墮入修羅道而痛苦掙紮的古代武士的亡靈。

(121) 唐人:原作“唐事”,指中國的人或事。

(122) 能麵:演出能樂時戴的假麵具,作用有似中國京劇的臉譜。“能麵”有二百多種,並已成為日本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

(123) 神事:祭神儀式或祭神表演。

(124) 樂屋:本指樂隊演奏的場合,也指演員的後台。

(125) 初次亮嗓子:原文“一聲”,指主角上場後的第一聲唱腔,要求宏亮有吸引力。

(126) 第一出能:原文為“脅の能”。

(127) 以上關於學習與天賦的關係,在表述上有矛盾之處。

(128) 強能:原文“強き能”。詳見以下《花修篇》的相關論述。

(129) 蔫美:原文“しほれたる”,指花被打濕或將要凋零之前的那種無力、無奈、頹唐、可憐、含情、餘韻猶存的樣子,與和歌理論中的“しをり”(亦可寫作“しおり”,意為“柔枝之美”)、俳論中的“撓”(しおり)意義相近。

(130) 原文:“薄霧の籬の花の朝じめり 秋は夕と誰か言ひけん。”出典《新古今集》秋上,作者藤原清輔。

(131) 原文:“色見えて移ろふものは世の中は 人の心の花にぞありける。”出典《古今集》戀之五,作者小野小町。

(132) 見本書第七篇。

(133) 原文為漢文,此處照錄。出典《六足法寶壇經》《五家正宗讚》等。

(134) 公元1400年,作者時年三十七歲。

(135) “從五位”是官階;“左衛門大夫”是能樂藝人的稱號。

(136) 能樂傳人以“秦”為姓,以紀念秦河勝。作者的本名為結綺元清。

(137) 能樂的劇本:原文“能の本”,後來通稱“謠曲”。

(138) 別紙口傳:意即另外專門寫下來的最重要的秘傳。

(139) 本書第三篇第九問。

(140) 風流延年:日本中世紀的一種民俗歌舞,舞者化妝,應節奏起舞。

(141) 此語又見於本書第二篇《老人》一節結尾部分。

(142) 十體:泛指能樂表演中的所有演技、風體。

(143) 《自然居士》:傳統能樂曲目之一,作者觀阿彌,劇中主人公是一年輕僧侶。

(144) 《花習》:世阿彌的另一部著作,為《花鏡》的初稿。

(145) 世阿彌之弟,音阿彌之父,能樂藝術家。

(146) 元次:人名,所指不詳。取世阿彌的名字“元清”之“元”和觀阿彌的名字“清次”之“次”而成,有日本學者懷疑是世阿彌的兒子十郎元雅的曾用名。

(147) 應永二十五年:公元1418年。時年作者五十五歲。

(148) 《陵王》《納蘇利》:均為舞蹈名稱。

(149) 此句引文為有關版本所加。《大學》的原文是“其本亂而末製者否矣”。意思是基礎打不好,最終也做不好。

(150) 意中之景:原文“意中の景”,與中國的文論中的“意境”似有相通之處。

(151) 原文如此,意即確立正確藝位的基本的風體。

(152) 此句為該書底本的附注,有些版本有“孟子曰……”,但不見於《孟子》,出典不詳。

(153) 闌位:世阿彌能樂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此處的“闌”是高、深之意,“闌位”意即“至高之位”。

(154) 非風、正風:不正規的做法、正規的做法。

(155) 此句為本書底本腳注。

(156) “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法華經·方便品》原文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為”似為“謂”之誤。意即尚未得到的可以覺得是得到了,尚未領悟的可以以為是領悟了。

(157) 弘法大師:原文為“大師”,指的是高僧空海,也稱作弘法大師、高野大師。

(158) 應永二十七年,即公元1420年,作者時年五十七歲。

(159) “附記”二字為譯者所加。

(160) 出典《論語·衛靈公》。

(161) 《易經》未有此語,出典不詳。

(162) 一名《三道》。

(163) 伊勢:平安王朝中期的女歌人。

(164) 小町:古代女歌人小野小町。

(165) 祇女:《平家物語》中的女性。

(166) 靜:源義經的愛妾。

(167) 百萬:南北朝時期的舞女。

(168) 自然居士、花月、東岸居士、西岸居士:均為“喝食”,即在寺院修行的尚未剃度的少年僧人,能樂中的主角,其中“西岸居士”是“東岸居士”的配角。

(169) 開口人:能樂中的人物類型之一,屬於配角,一般在第一出曲目首先上場“開口”,吟誦表示祝願恭喜之類的吉祥台詞。

(170) 韻白:原文“さし聲”,能樂中節奏自由的科白,主要用於簡要敘事。

(171) 過門:原文“次第”,能樂劇本“謠曲”中的音樂過門。

(172) 一謠:能樂中的人物用高聲吟誦(“上歌”)來敘述旅途見聞經過(“道行”)的段子。

(173) 曲舞:能樂曲調之一種,來自日本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一種歌舞,參見《風姿花傳》第二篇《女體》相關注釋。

(174) 小歌曲調:原文為“隻謠”,是來自民間的“小歌”(短小歌謠)的曲調唱腔。

(175) 早節:能樂台詞(謠曲)的一種節奏形式,兩個字音一拍。

(176) 切拍子:謠曲的一種節奏形式,一個字音一拍。

(177) 均為《源氏物語》中的情節。

(178) 出典《後拾遺集》,作者中原致時。

(179) 白拍子: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中期流行的一種歌舞,以鼓伴奏。

(180) 次第:謠曲小段的名稱。

(181) 琵琶法師:彈著琵琶的僧裝民間藝人,也是《平家物語》等中世紀“戰記物語”的作者。

(182) 原文無此標題及序號,為譯者根據全文內容結構所加。

(183) 放下:原為佛教語,即放棄諸緣的意思。僧裝的狂放藝人叫作“放下僧”,此處指能樂的一種類型,多以“放下僧”為主角。

(184) 碎動風:原文“碎動の風”,詳見下文。此外,作者在《二曲三體人形圖》一書中對此做了詳細解釋。認為“碎動風”指的是“形鬼人心”,即外形像鬼,內心是人的表演;與此相對的是“力動風”(詳見下文)則是“勢形心鬼”,即從內到外都是鬼。

(185) 物狂:是能樂中的一種人物類型,以狂放的雲遊藝人為主,有“男物狂”“女物狂”。

(186) 落節:似指急轉直下的節奏。

(187) 切節:原文“切る節”,似指“切拍子”的細部節奏。

(188) 二聞一感:“耳聞”與“曲聞”的融匯為一。以下有詳細論述。

(189) 敦盛、清經:都是平氏家族的武士,年輕時戰死,也都是同名能樂曲目中的主人公。

(190) 原文無此標題及序號,為譯者根據全文內容結構所加。以下兩個小標題亦為譯者所加。

(191) 《八幡》:《弓八幡》的舊名。

(192) 《相生》:《高砂》的舊名。

(193) 《鹽釜》:《融》的舊名。

(194) 《箱崎》:江戶時代初期被禁。

(195) 《鵜羽》:江戶時代中期,因幕府不悅而被禁。

(196) 《盲打》:已散佚。

(197) 《靜》:所指不明,或指《吉野靜》。

(198) 《鬆風村男》:《鬆風》的舊名。

(199) 《檜垣之女》:《檜垣》的舊名。

(200) 《小町》:《卒都婆小町》的舊名或別名。

(201) 《薩摩守》:《忠度》的舊名。

(202) 《丹後狂人》:江戶時代初期被禁。

(203) 《高野》:《高野狂人》的舊名。

(204) 《逢阪》:《逢阪狂人》的舊名。

(205) 《佐野的船橋》:《船橋》的舊名。

(206) 《四位少將》:《通小町》的舊名或原曲。

(207) 《泰山木》:《泰山府君》的舊名。

(208) 犬王(?—1413),出家號“犬阿彌”,後稱“道阿彌”,在藝術上對世阿彌有較大影響。

(209) 本風:世阿彌能樂論中的概念,意即正宗、正確、根本之風格。

(210) 應永年間:1394—1428年。

(211) 元能:世阿彌的兒子之一。

(212) 應永三十一年,相當於1423年,作者時年六十歲。

(213) 如來藏:佛教語,指包含在人的煩惱中的真如。

(214) 駿河舞:從平安時代起在皇宮中演出的以“東遊”為中心的歌舞。傳說是由“天人”在駿河的宇土浜所傳授。

(215) 修飾:原文作“文風”。

(216) 橋廊:原文“橋がかり”。日本的能樂舞台結構獨特,在舞台與後台之間有一個“橋廊”(過道),觀眾可以看到,成為舞台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

(217) 屋內表演:原文“內申樂”,一般在庭院中演出,主人與客人坐在屋內觀賞。

(218) 《易經》中無此語,疑為假托,出典不詳。

(219) 跳讀:原文“転読”,指在讀佛經的時候,大致粗略翻閱,跳讀。

(220) 《易》對“鹹”的解釋是:“鹹,感也。”中國元代學者胡炳文在《易本義通釋》中說:“鹹,感也,不曰感而曰鹹。鹹,皆也,無心之感也,無心於感者,無所不通也。”

(221) 力動:“力動風”。《三道》中有論述。

(222) 出典《荀子》,《史記》《大戴禮·曾子製言篇》亦有相近表述。

(223) 原文為漢文,出典大明寺開山鼻祖月庵宗光(?—1389)的《月庵和尚法語》。

(224) 習藝有緩急:原文是“稽古有勸急”,意思不明。日本學者對此句理解有不同,有人認為“勸”實為“緩”。從此說。

(225) 音節上的方音:指的是助詞、助動詞等虛詞的方音,均用假名書寫。

(226) 字詞上的方音:指的是名詞、動詞等實詞的方音。

(227) 出典《漢書》卷二十一。

(228) 《論語》中沒有相應語句。《周禮》中有相近語句。

(229) 奧段:也作“奧書”,文體格式術語,意即闡述奧義的段落,相當於結語、跋語、版權頁或藏書記事。

(230) 橫聲、豎聲:是作者聲韻上的一對術語。其中“橫聲”又寫作“主聲”。大體是指聲韻的高低、強弱。

(231) 本流派:原文“當流”,指的是作者世阿彌及其父親觀阿彌一派,史稱“觀世座”。

(232) 似指本書的頭六段。

(233) 似指第七段以下的十二條。

(234) 相當於公元1424年。

(235) 一名《九位次第》。

(236) “九位”:九種“藝位”,從一到九,依次遞減。

(237) “上三花”:本文的“九位”又分上、中、下三個層次,“上三花”與以下的“中三位”“下三位”相對應,亦可譯為“上三位”。

(238) 新羅:朝鮮半島南部的古國。

(239) “半夜日頭出”“夜半日升天”“夜半日輪紅”之類,為中國與日本禪宗常用語,比喻事物的不可思議。

(240) 寵深:“寵”字,有學者疑為“窕”字之誤,可譯為“幽深”。

(241) 出典中國禪宗典籍《五燈會元》之十五。

(242) 禪宗常用比喻,見於《碧岩錄》等禪宗典籍。

(243) 出典《碧岩錄》第五十三則:“野鴨子,知何許,馬祖見來共相語,話盡山雲海月情,依前不會還飛去,欲飛去,卻把住。”

(244) 出典老子《道德經》。

(245) 出典《碧岩錄》第十二則。

(246) 出典《石門文字禪》第二十七。

(247) 五木鼠:梧鼠(石鼠、大飛鼠)。出典《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據中國古代傳說,梧鼠有五技,然能飛而不能上屋,能爬而不能窮木(爬到樹頂),能泳而不能渡穀,能穴而不能掩身,能走而不能先人。比喻沒有一種技能達到專精程度。

(248) 孔子:疑為“荀子”之誤。

(249) 中初、上中、下後:指能樂習藝的規律與順序,最初是“中三位”,其次是“上三位”,最後是“下三位”。

(250) 意景:亦即《至花道》中“意中之景”的縮略。

(251) 和風:原文即寫作“和風”,似有“柔和之風”的意思。

(252) 出典永嘉大師《證道歌》:“大象不遊兔蹊,大悟不拘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