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資和創業不可或缺的思維

為什麽錢都被中間商給掙了?(信息不對稱)

某地有很多農民種植了楊梅,他們種植的楊梅個大味甜,品相非常好,是非常難得的上品。在北京、上海的大型超市以及一些水果專賣店中,這類楊梅可以賣到40元一斤的高價,但令人震驚的是,種植楊梅的人,他們的生活條件並不好,出售的楊梅也多是3~4元一斤的批發價。從出售給消費者的40元終端價格,再到3~4元的初始價格,可以看出中間販售楊梅的商家已經翻了好幾倍的價格。同樣,在2019年,某地西瓜大豐收,瓜農將西瓜以每斤0.5元的價格批發出去,而在距離西瓜種植基地不足260公裏的地方,這些西瓜的價格卻達到了2.5元一斤。

類似這種在流通過程中價格翻倍的行為,是整個銷售行業中最常見的現象,幾乎各行各業都存在這種情況。尤其是當一個產品從研發、生產,投向市場,再經過市場中多次的流轉之後,價格往往會不斷攀升,在市場中流轉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經手的中間商越多,那麽最終的價格落差也就越大。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廠家直銷的,或者自己可以直接從廠家進貨,這樣就能夠省下一大筆錢。就拿一件普通的羊毛衫來說,出廠時的價格可能隻有150元,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直接向廠家訂購,那麽就可以拿到最低的價格。但事實上,多數人都無法直接從廠家拿貨,這個時候,羊毛衫可能會以批發的形式流入服裝批發市場,價格高於150元。一些大型批發商會再次轉手,以240元的價格賣給新的批發商,新的批發商接著以350元的價格賣給前來進貨的服裝店老板,最後服裝店老板以500元的價格將羊毛衫出售給普通顧客。由於沒有直接從廠家拿到貨,消費者不得不以高於原價150元的價格買到衣服。

當消費者在感慨衣服越來越貴的時候,殊不知掙到錢的並不是廠家,而是那些中間商、經銷商、批發商剝奪了大部分的利潤。在一個行業中,商品從生產到流轉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環節就交付,經常會有更多的中間商參與進來,這些中間商都是為了盈利,都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高的報酬,銷售價格不斷被推高也就在所難免了。

也不是所有的流轉過程都是以價格增高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很多時候,由於中間商層層克扣,盈利的空間和價格都會下降。比如一家建築公司以3億元的價格承包了一個大工程後,可能會以2.5億元的價格轉手讓給外包公司去做,而外包公司在進行評估之後也許會以2.2億元的價格轉給其他公司,第三家接手的公司可能又會以2億元的價格繼續轉讓給下一家。隨著轉讓次數的增加,最後接手的那家公司可能會得到更低的報價,而這一係列報價下,公司能得到的利潤基本上已經被榨幹了,而工程的質量也可想而知。

在流轉過程中無論是價格上漲,還是下降,本質上都是因為參與的中間商剝奪了大部分的利潤,那麽為什麽中間商往往會成為利潤的最大獲得者呢?為什麽出廠商無法掙到更多的錢呢?為什麽消費者願意為自己購買的產品支付高價呢?這裏涉及的經濟學概念就是信息。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人這樣說:“買衣服的時候,隻要對準銷售員開出來的價格,再用力砍掉一半就行了。”雖然多數時候人們並不具備砍掉一半價格的能力,但的確證明了中間商、經銷商的超大盈利空間,這種超大的盈利空間正是源於信息,可以說最大的利潤就是信息。

買西瓜的人固然也會覺得2.5元一斤的價格偏貴了點,但小販或者超市的銷售員會告訴消費者“今年的收成不太好,西瓜普遍都貴”,而事實上,很多西瓜種植基地都大豐收,完全可以以0.5元或者1元的價格買到西瓜。隻不過消費者都不清楚西瓜基地在哪裏,西瓜是否大豐收,更不清楚小販和商家的進價,因此隻能付出更高的價錢。有些人即便知道西瓜大豐收,知道附近某個地方有一個西瓜基地,但是沒有前往西瓜基地的渠道(渠道本身也屬於一種信息),也就無法和瓜農直接建立聯結。反過來說,廠家也常常無法和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結,因為他的渠道不夠。

買衣服的人也是一樣,他們不知道從哪裏進貨是最便宜的,不知道一件衣服的成本價是多少,但商家對此一清二楚,他們能夠以最小的成本購進衣服,然後以高價賣出,靠的就是對信息的絕對掌控。假設某個消費者就住在服裝加工廠附近,或者就住在批發市場附近,那麽他就不會輕易相信服裝店銷售員的話。許多杭州人都會選擇去杭州四季青購買衣服,廣州很多人會選擇去上下九國際服裝城購物,這些地方的衣服價格非常實惠,同一款衣服往往要比服裝店和專賣店的便宜一半。

對於中間商來說,信息就是最大的盈利保障,因為信息是一種稀缺資源,而這種稀缺資源被誰掌控,那麽誰就獲得了交易的優勢。在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是一個普遍現象,掌握更多關鍵信息的人往往會在博弈中掌握主動權,他們可以借助信息優勢提出更多有利於自己的條件,而信息匱乏的一方由於不清楚真實的狀況,隻能接受對方開出來的條件。想要打破這種局麵,消費者就要想方設法掌控更多的關鍵信息,隻有實現信息平等,消費者才有希望以最優惠的價格買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