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和理性人

在經濟學的內容中,人們經常會接觸兩個概念,一個是理性人,一個是經濟人,它們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們學習和掌握經濟學相關知識時不可不知的知識點。經濟人是指假定某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建立在目標理性的基礎上,他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確保自己的物質性補償能夠最大化。在古典經濟學中,人被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說過這樣一段話:“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不說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這段話實際上就指出了經濟人的一些特征。

經濟學與管理學中有一種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總結和概括。按照這種理論分析,經濟人具有一些這樣的基本特點:多數人天生懶惰,總是想方設法逃避工作;多數人缺乏雄心大誌,缺乏責任心,甘於接受他人的管理和指導;多數人隻想追求個人目標,經常與組織目標相矛盾,需要對其進行嚴加管束,也離不開必要的懲罰;多數人上班工作隻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們隻習慣於在金錢和地位的鼓勵下工作。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屬於上麵的某一類人,而少數人能夠自我約束和自我鼓勵。

在西方古典經濟學中,人們對於經濟人的假設提出了一個基本的看法,他們覺得人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夠做出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理性人與經濟人有一定的關聯性,是經濟人的一種延續,也被稱為理性的經濟人。所謂理性人,是指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性且完全關注自身利益的,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確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們的行為模式更多地停留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理性人擁有一些典型的行為特征,比如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他們不斷地努力為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且不會信任其他人。在經濟活動中,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會表現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傾向,比如消費者會追求產品效用最大化,廠商在乎的是利潤最大化,要素(資源)所有者強調的是收入最大化,政府以及相關負責機構追求目標決策最優化。

按照理性人的概念,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理智的,不會輕易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他人行事,他們會理性分析和精確地判斷、計算。理性人的理性分析通常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礎上。首先,理性人對於環境的相關情況要非常了解,有相當豐富的知識來應對環境中的變化。其次,理性人非常喜歡把事情的條理梳理清楚,而且會追求一種穩定的狀態,在事情不清楚或者存在波動之前,不會輕易得出結論。再者,理性人精於計算,對於每一種判斷和選擇所得到的結果都會進行提前運算,他們是非常可靠且務實的計算者,會通過計算結果來進行決策。最後,理性人總是追求最優結果,如果結果達不到最優,那麽他們還會尋找新的方案。總的來說,理性人會在信息完備的前提下,找到所有合適的備選方案,然後通過計算和分析來討論每一種備選方案的實施結果,最後從備選方案中找到最優方案。

理性人是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經濟學與理性主義的產物。無論是經濟人還是理性人,他們都是在自身認知範疇(知識範疇)內進行分析和判斷的,他們做出來的選擇可能自認為是理性的,但是一旦信息超出了自己的認知範圍,那麽就會變成一種非理性行為。由於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備選方案,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完備的,認知能力與計算能力都會受到限製,而人的外部環境是不確定的、複雜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做到完全理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對這一假設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觀點,認為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正是這種有限理性的狀態在指導人們的行為。

與此同時,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可能也會引導自我尋找一個最有利於社會的途徑,即便人們一開始並不是為了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比如,有人準備過馬路,按照經濟人和理性人的想法,肯定是搶在別人前麵過馬路,當所有過馬路的人都在試圖搶在別人前麵,反而會導致所有人都被堵在路上。隻有嚴格按照交通規則,尤其是紅綠燈的指導行動,才能夠保持道路的暢通,這也是整個社會交通體係得以保持順暢的前提。

理性經濟人或者說理性人假設是理解現代經濟學、認識現代經濟規律的前提,假設所有人都遵守內心的道德指導,沒有私心和私利,那麽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商家對產品的銷售,企業之間的競爭,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調查,都會出現問題,對整個經濟學的認識也會產生重大誤差。當發生失竊或者出現經濟案件尤其是金融案件時,如果以道德人進行假設,那麽就無法掌握作案者的動機。對於那些想要了解經濟學並利用經濟學知識和理念來指導生活的人來說,理性人假設是一把打通經濟學大門的關鍵鑰匙。當然,理性人假設並不意味著要自私自利,並不意味著就提倡以滿足私利為主的生活理念,它隻是理解經濟規律的一個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