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餛飩因何得名

餛飩是一道美味的小吃,在許多地方,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習俗。在凜冽的寒冬裏,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皮薄餡兒多的餛飩,真的是一種享受。

關於餛飩的來曆,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相傳在漢朝時期,北方的匈奴人隔三岔五就來騷擾漢朝邊疆的百姓,燒殺搶掠,令老百姓每日不得安寧。

匈奴人的首領,一個是渾氏,一個是屯氏。兩個人凶殘成性,老百姓對他們又恨又怕,就將肉餡包進麵皮裏,下鍋煮熟吃掉,並取“渾”和“屯”之音,將這種食物稱為“餛飩”。他們吃餛飩是希望能夠早日把匈奴人趕走,過上太平日子。

還有一種說法,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關。相傳,西施是第一個製作出餛飩的人。

西施是春秋時期的越國人,她從小長得很美,十裏八鄉的人都知道她。關於西施的美貌,民間流傳著很多種誇張的說法。西施是浣紗女,她每次去河邊浣紗的時候,河水中倒映著她美麗的容貌,會讓魚兒都看呆了,忘記向前遊,沉入河底。

諸如此類的說法越傳越廣,傳到了吳王夫差的耳中。夫差打敗了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之後,命人一定要找到西施,將她送進宮來。

很快,西施就被人帶到了吳國,獻給了夫差。夫差看著麵前的西施,果然是傾國傾城的容貌,立刻為之傾倒。

夫差拉住西施的手,動情地說道:“美人兒,你實在是太美了,你想要什麽,我都會給你的。”

西施臉上毫無表情,她什麽都不想要。被迫離開故國,來到吳國,她心裏恨透了夫差,一心隻想趕緊離開吳國。但是,西施知道越王勾踐此時是吳國的階下囚,她一心想要幫助越王勾踐複國,知道自己不能意氣用事。

之後的日子,西施每日都在痛苦煎熬中度過,她一方麵要假意迎合夫差,另一方麵要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幫助勾踐複國。

過了幾年,有一年的冬至,夫差在宮中宴請群臣,宮中的廚師做了許多山珍海味,可是夫差早已經吃膩了這些美味佳肴,他看著各種各樣的美食,一點動筷子的欲望都沒有。

夫差忍不住抱怨道:“整日都是這些吃食,看到就飽了。”

西施聽到夫差的話,親自下廚,用清水和麵,做了一些麵皮,又包上菜和肉餡兒,做成了一個又一個精致的小麵點。

西施將小麵點放進鍋中煮熟之後,盛到碗裏,然後倒入鮮美的湯汁,撒上翠綠的蔥花,再滴上幾滴提味的醬汁。

當西施將這碗小吃端給夫差時,夫差隻聞了聞味道,便胃口大開。他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果然鮮美無比,而且一點也不油膩。

夫差狼吞虎咽地將一整碗小吃都吃光了,他摸著撐得滾圓的肚子,問西施:“這是什麽呀?我從來沒有吃過。”

西施回答道:“隻是一種很普通的麵點小食,大王如果喜歡,我可以每天為大王做上一碗。”

夫差開心得大笑:“太好了,美人兒真是善解人意。”

之後,西施便每日為夫差做一碗餛飩。夫差吃了幾天之後,問西施:“美人兒,這美食有沒有名字?”

西施看著夫差,心裏暗想,這個昏君,整日隻知道飲酒享樂,吃美食,搶美女,如此昏庸無道,真是混沌不開。想到這裏,西施便隨口說道:“回大王的話,這種麵食叫作餛飩。”

夫差一點也沒有聽出西施話裏的嘲諷之意,他信以為真,一個勁兒地誇餛飩這個名字起得實在是好。

西施想盡辦法取悅夫差,令夫差終日沉溺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最終,吳國越來越衰敗,勾踐找到了機會,回到了越國,將吳國打敗,報了亡國之恨。而西施也憑借自己的美色與忍耐,為故國的複興出了一份力。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西施,將這種簡單易學的美味小吃在千家萬戶中流傳開來。在不同的地方,餛飩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在四川,餛飩被叫作“抄手”;在湖北,餛飩被叫作“包麵”;在江西,餛飩被叫作“清湯”;在廣東,餛飩被叫作“雲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