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春牛

民間有句俗語是:“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立春是中國的傳統節氣之一,而在這一天,打春牛是一個普遍的習俗。

從唐朝開始,每到立春,農民們就會用軟軟的鞭子輕輕抽打家裏的老牛,表示春耕要開始了,也有祈求豐收的意思。這個習俗,也被稱之為“打春”。宋朝有一位名叫晁衝之的詩人,在其《立春》一詩中寫道:“自慚白發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這聯詩中提到了古人打春的習俗。

牛是農民耕田犁地的好幫手,為什麽在立春這一天有打牛這樣一個習俗呢?

相傳,在很久遠的時候,有一個人外貌與眾不同,他長著人的身體,卻有著牛的腦袋,力氣非常大,而且十分聰明,善於使用很多工具,大家都十分信服他,便推舉他做了部落的首領。

這個牛頭人身的人,就是炎帝。炎帝勤勞勇敢,一心想著如何帶領眾人過上富足安樂的好日子。他每天腦子裏琢磨的就是如何能耕種出更多的糧食,如何能幫助部落的人們生活得更安定。

炎帝十分重視農業,他為了發展農業,想了很多的辦法,教會了大家紡織、養蠶、種田、采茶等。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炎帝稱為神農氏。

後人都認為炎帝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首領,曆朝曆代的帝王也紛紛以炎帝為榜樣,效仿炎帝,重視農耕。所以,在每年立春這一天,上至天子群臣,下至普通百姓,都要舉行迎春的儀式。

天子率領著滿朝文武百官,沐浴更衣,焚香吃素,步行來到郊外,跪拜祈福。等所有的禮儀都進行完畢,會在放滿供品的桌上擺上一隻泥土做的耕牛,有專門的人上前,用鞭子抽打這隻土牛,將土牛打碎,寓意經過漫長冬季的休養,耕牛要打掉身上的懶惰,開始努力為春耕賣力氣了。

當迎春的儀式舉行完畢,天子一行人離開之後,附近的百姓就會蜂擁而上,將打碎的土牛碎片搶回家,這叫作“搶春”。誰搶的碎片多,誰家今年的收成就會好,所以,老百姓都會積極地來討個吉利。

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土牛越做越精致,迎春的儀式也越來越隆重、煩瑣。在宋朝的一本名叫《東京夢華錄》的書中,記載了關於迎春的內容: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從此書記載中可以看出,古時候人們對於立春這一天有多麽重視。

老百姓迎春時都十分虔誠,因為這關係著自己一家人一整年的溫飽。但是,有一些地方官員根本不顧老百姓的死活,他們舉行迎春儀式,隻是為了應付朝廷下達的命令。他們將迎春儀式舉辦得越盛大,越是要從中撈足油水,中飽私囊。

有一位耿直的官員因為說錯了話,得罪了自己的上司,遭到了陷害,被貶到一個小縣城做縣令。

他帶著隨從和行李趕到縣城時,正巧是立春這一天。當地的官員正帶領著一眾人等,浩浩****地舉行迎春儀式,鞭打土牛。

新縣令早就聽聞當地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苦,當地的官員隻顧自己吃喝享樂,整日想的全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一點也不為老百姓的生計著想。新縣令看到他們裝模作樣地完成迎春儀式,覺得十分可笑。

新縣令走馬上任之後,每天做完自己的工作,就換下官服,穿上普通的衣服,去田間地頭和老百姓一起幹農活兒。

大家都暗中稱讚新來的這位縣老爺為人和氣,不擺官架子,最重要的是,他是真的關心老百姓的生活。

轉眼一年時間過去了,眼看又快到立春這一天了,新縣令卻絲毫不提迎春儀式該如何操辦的事情。

下人提醒他時,他隻是淡淡地說道:“什麽都不需要準備,到了那天,我自有安排,你們不用管。”

大家都不知道新縣令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以往快到立春的時候,為了準備迎春儀式,所有人都忙得四腳朝天,可是這一年卻安安靜靜。鄰縣的官員也聽說了此事,紛紛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想看看這個整日和農民混在一起幹農活兒的縣老爺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到了立春這一天,新縣令讓人牽來一頭耕牛,在牛身上套上農具,然後,他又讓衙役找了一個竹筒放在地上,竹筒裏裝了一根雞毛。

下人問道:“這是什麽意思啊?這樣的儀式,我們從來沒有見過。”

新縣令回答道:“俗話說,立春時刻陽氣升,你們少安毋躁,等下看著就知道了,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

說話間,竹筒裏的雞毛輕輕飄了出來。新縣令用力揮舞手裏的皮鞭,一聲清脆的響聲之後,耕牛慢慢拖著農具向前走。

新縣令大喊一聲:“迎春儀式開始了,春耕開始了!”

新縣令一邊喊,一邊揮舞手裏的皮鞭,耕牛聽到鞭子聲,不緊不慢地在田間犁地。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新縣令安排的迎春儀式。

在新縣令的治理下,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漸漸富足起來。後來,新縣令被調走,老百姓們都很舍不得他,送了他一程又一程。

這就是“打春牛”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時候鞭打土牛,人們哄搶土牛碎片,到後來打真正的耕牛,都代表了人們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打春牛象征著春耕的開始,飽含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