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端午吃粽子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是“開端”“初始”的意思。五月是仲夏,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還被稱為“五月節”“龍舟節”“午日節”等。

有種說法稱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他的父親伍奢在楚國擔任高官,但是不幸遭到小人誣陷,楚平王打算將伍奢的兩個兒子一起叫進宮中,和伍奢一起殺掉。

長子伍尚準備進宮去找父親,次子伍子胥攔住他,說道:“大哥,我們不能去,一旦進宮,我們和父親三人都會被殺掉,不如我們現在趕緊逃離楚國,將來找機會為父親報仇,我們不能束手就擒啊。”

伍尚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堅決進宮,結果被楚平王殺掉了,而伍子胥則逃離了楚國。他在外流亡多日,一路上小心翼翼地躲避著楚國的追兵,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吳國,被吳國國君重用。

伍子胥時刻謹記父兄被殺之恨,在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都城之後,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仍掘開楚平王的墳墓,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骨三百下,總算是報了父兄被冤枉殺害之仇。

後來,夫差當上了吳國的新國君,他對伍子胥並不信任,而且聽信讒言,認為伍子胥有謀反之心,便賜伍子胥一把寶劍,逼他自盡。

伍子胥臨死前仰天長歎:“昏君聽信讒言,逼死忠良之臣,我死後要讓人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牆之上,我要親眼看著吳國滅亡。”說罷,伍子胥便自刎而亡。

夫差聽到伍子胥竟然這樣說,勃然大怒,他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首用皮革袋子裹住,扔進了江水之中。吳國的老百姓同情伍子胥,紛紛來到江邊祭奠他。伍子胥被扔進江裏的那一天是五月初五,所以人們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紀念伍子胥。

在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習俗,例如飲雄黃酒、劃龍舟、係彩線、吃粽子等,其中,吃粽子是端午節這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情。關於粽子的來曆,有一個令人扼腕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臣叫作屈原,他十分有政治主張,為人剛正不阿,常常為了抒發自己的意見,在朝堂上得罪其他大臣。楚懷王十分欣賞屈原的才幹,對屈原十分寵信。

一些大臣嫉妒屈原,常對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一開始,楚懷王對這些讒言都是左耳進,右耳出。但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屈原有時也會出言頂撞楚懷王,楚懷王便對屈原漸漸生了嫌隙,開始疏遠他。

當時,屈原極力主張聯合其他各國,一起對抗秦國,但朝中一些膽小怕事的大臣主張求和,他們在楚懷王麵前不斷詆毀屈原,楚懷王自己也傾向於求和,於是對於主戰的屈原便越來越冷淡。

秦國的國君秦昭王向楚懷王提出聯姻,以確保兩國和睦相處,並提出要和楚懷王見麵詳談聯姻的事情。

屈原極力反對楚懷王前往,他認為這是秦國設下的陷阱。但是楚懷王對屈原的警告置之不理,一意孤行。楚懷王執意前去同秦昭王見麵,結果被秦昭王扣押在了秦國,當了秦國的階下囚。

屈原痛心疾首,但是無計可施。後來,楚襄王繼位,他對屈原更加疏遠,將屈原革去官職,流放到了外地。屈原一心為楚國著想,可是卻無人理解他的苦心。在流放的日子裏,屈原十分苦悶,隻得靠寫詩歌抒發胸中的憤懣之情。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了楚國都城,楚國被滅。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後,萬念俱灰,家國已經變成了一片焦土,他也不想苟活。五月初五這一天,心灰意冷的屈原縱身跳入了汨羅江中,以身殉國。

得知屈原跳江的消息,楚國的老百姓們都很悲痛,他們紛紛來到江邊哀悼屈原。有人想從江中打撈出屈原的遺體,好好安葬,但是江水湍急,老百姓們打撈了很久,還是一無所獲。

這時,一個漁夫說道:“既然找不到屈原大夫的遺體,那就讓他在這江水中安息吧,我們不要打擾他了。”說罷,漁夫從懷裏掏出一些食物,扔進了江水裏。

人們問漁夫為什麽要往江裏扔食物,漁夫回答道:“這些食物可以喂飽江裏的魚蝦,這樣它們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遺體了。”

大家紛紛回到家中,拿來飯團等食物投入江中。後來,人們擔心飯團被江水衝散,便用葉子將飯團包住,用繩子捆起來再扔進江裏,這就是粽子最初的原型。

後來,人們慢慢改良,便有了現在美味的粽子。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舟,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