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重要性
選擇具有神奇的力量
不管你信仰什麽,你都具備選擇的力量。你能選擇鞋、服裝、廣播節目、電影、汽車、伴侶等等。你有這種能力,沒有任何來自你本人之外的東西能迫使你作出這些決定。你作了決定是因為你作了選擇。你作出了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你希望它是這樣。如果這是個糟糕的選擇,那麽,當然我們希望有個什麽人或什麽東西可以讓我們去責怪。於是,有人就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是這樣嗎?
你可能很熟悉那句老話:“自助者,天恒助之。”不管有關上帝的那些傳說我們信還是不信,或者到底能夠相信多少,上帝確實賦予了每一個男人和女人自助的權利,換句話說,是選擇的權利。
奧裏森·馬登在他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情》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病得很重的小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快要死了,他的父母為此感到非常傷心,但是醫生確實已經是束手無策了。有一天,一個上了年紀的、篤信宗教的人走進這座房子,他發現這裏的每個人都顯得非常沮喪。他問這些人為什麽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他們告訴他,他們年幼的兒子得了重病,這小家夥很可能會死掉。這位虔誠的老人問他們孩子在哪兒,他們便指給了他那間臥室。老人走進臥室,將手放在小男孩的頭上,說:“我的孩子,上帝愛你,你難道不知道嗎?”說完,他走出了臥室,很快便離開了這家人。他走了之後,那個病得很重的小男孩從**跳了下來,在整幢房子裏跑來跑去,喊著:“上帝愛我……上帝愛我!”他不再是一個病人,而是重新變得健康。
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它向人們展示了當一個人選擇相信上帝愛他的時候,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毫無疑問,這個小男孩曾經做過一些錯事——當然不是應該用死亡來懲罰的事情,但很顯然他以為上帝在懲罰他。然而,一旦他意識到上帝愛他,他的病就沒了。這個小男孩運用了那種巨大的力量——選擇的力量,從而複蘇了生命,並使他的家庭免去了許多悲傷。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會主動傷害我們,隻有我們自己錯誤的選擇。如果我們選擇吃得太多並因此生病的話,該怪誰呢?如果我們選擇將車開得太快以至於它最終失去控製的話,該怪誰呢?如果我們選擇使自己性格齷齪,令人討厭,該怪誰呢?如果我們要把錢帶進棺材,成為“墳墓中最富有的人”,卻使自己成了病人的話,該怪誰呢?如果我們沒有學會怎樣生活,該怪誰呢?其實這不能怪任何人。這都是由於我們沒有正確地運用上帝賦予我們的最偉大力量——選擇,這樣我們便傷害了自己。
中國古代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稱於世。有一天,兩個年輕人去找他。這兩個人想愚弄這位智者,於是想出了下麵這個點子:他們中的一個在右手裏藏一隻雛鳥,然後問這位智者,“我的右手有一隻小鳥,請你告訴我這隻鳥是死的還是活的?”你想想,如果這位智者說“鳥是活的”,那麽拿著小鳥的人會將手一握,把小鳥弄死,用這種方式來愚弄智者。如果他說“鳥是死的”,那麽那個人隻需把手鬆開,小鳥就會振翅而飛。兩個人認為他們萬無一失,因為他們覺得問題隻有兩種答案。他們在確信自己的計劃滴水不漏之後,就起身去了智者家,想跟他玩玩這個把戲。他們很快見到了智者,並提出了準備好的問題:“智慧的人啊,你認為我手裏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其中一人問道。智者久久地看著他們,最後微笑起來,回答說:“我告訴你,我的朋友,這隻鳥是死是活完全取決於你的手!”
不是麽?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決定,你事業的成敗也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你就是作決定的人。當你作出一個嶄新、認真且堅定不移的決定時,你的人生在那一刻便會改變。有了決定就可以解決問題,有了決定便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與快樂,有了決定就能使事業成功,它是一種能把夢幻化為實際的神奇力量,是使無形轉變為有形過程的催化劑。
當你明白了決定的意義時,便會曉得這種力量早就蘊藏在自己身上,它不是有權有勢的人的專利品,而屬於所有的人。當你手握本書時就可以支配這個力量,隻要你敢於拿出主見,請問你今天是否願意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決定?
艾德是一個很“平凡”的人,14 歲時因感染小兒麻痹症而頭部以下癱瘓,必須靠輪椅才能行動,但他卻因此而有“不平凡”的成就。他使用一個呼吸設備,白天得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晚上則有賴“鐵肺”。得病之後他曾幾次差點喪命,不過他可從不為自己的不幸而傷心難過,反而期望有朝一日能幫助有相同病症的患者。
你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嗎?他決定教育大眾,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認為肢體殘疾的人無用,而應顧及他們生活中的不便處。在他十餘年的推動下,社會終於注意到了殘疾人的權利。如今在美國,各個公共設施都設有輪椅專用的上下斜道,有殘疾人專用的停車位,有幫助殘疾人行動的扶手,這都是艾德的功勞。艾德是第一個頸部以下癱瘓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高才生,隨後他擔任了加州州政府複建部門的主管,是第一位擔任公職的嚴重殘疾人士。
艾德的事跡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說明了肢體上的不便並不能限製一個人的發展,重要的是他是否決定要結束這樣的不便。他的一切行動隻不過源自一個單純但有力量的決定,如果換成你,打算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什麽樣的決定呢?
有很多人或許會說:“好吧,我也願意為將來作個決定,問題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做決定?”
隻因為不知道方法便不敢作決定,往往會失去實現夢想的機會,結果一生便會過得平淡乏味。在此請你記住,不知道怎麽作決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決心找出一個辦法來,不管那是個什麽樣的辦法。隻要你做出選擇,你便會發現,它可以給你帶來神奇的力量。
選擇決定人生
在人生的航程中,你必須有這樣的選擇:你是任別人擺布還是堅定地自強,是總要別人推著你走,還是駕馭自己的命運,控製自己的情感。
每個人都會經常麵臨選擇,這就好比生老病死構成了人的根本處境和命運一樣。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心理因素、倫理道德因素、法律因素,還有文化和哲學因素……統統都糾結、交錯在一起,共同參與、決定了一個重大的選擇點。所有重大的選擇,無一例外都是上述諸因素的“合力”結果。一次選擇即是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念的一次大暴露。不僅是意識層的暴露,更是潛意識層的暴露。因為潛在動力更具有決定作用。
人 的本 質 是在 他所 選 擇、追 求 的對 象 上充 分 顯示 出來 的。 你選 擇 什麽, 追求什麽,你的本質就是什麽。這是一點也不含糊的,靈敏度、準確率極高的“指示劑”。
選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也決定了我們一生的成敗和優劣。選擇仿佛是我們的身影,仿佛是豎立在我們人生曲折道路上的一塊塊路標。
人生哲學研究表明,出生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是偶然發生的、非選擇性的。
人生的真正起點是主動選擇。唯有主動選擇才能有你的“自我”,有你的“自我表現”機會,你才能成為你自己的主體。
貝多芬就公開藐視家庭出身,高度讚美選擇。在他看來,公爵之所以成為顯赫人物,僅僅是由於出生這一純屬偶然的機會造成的,而貝多芬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全在於他自己的選擇,全在於他自己的堅強意誌、奮鬥和努力。
在我們的一生中,幾次關鍵性的、決定我們一生成敗和優劣的選擇集中表現在事業和愛情上。
所謂的選擇,即命運的選擇,事業和愛情的選擇。
在我們的一生中,事業的選擇並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一錘定音。
第一次選擇當然最重要。它一般發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當你既酷愛彈鋼琴又迷戀於物理學,在報考音樂學院和物理係之間作決定性選擇的時候,你一定深感痛苦。因為你兩樣都愛,都想把它們抓住不放,決不甘心放棄其中一樣。最好的選擇方案可能是讀物理係,把彈鋼琴作為業餘愛好,成為你終生快樂、安慰的源泉。但即便是進了大學物理係,也會麵臨選擇。比如在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之間進行選擇。也許,最富有戲劇性的選擇是當你讀到三年級的時候,你突然對詩歌和小說創作發生了極大興趣,這種興趣竟超越了對物理學的興趣。這次在文學和物理學之間開始了新的選擇,這時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你要抗住來自外界的強烈輿論和環境的壓力。
聽從你的內在聲音吧,新的選擇會使你不斷“發現自己”。
人生的一大悲哀,莫過於別人在替自己選擇,那豈不成了被人操縱的機器?
掌握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正確的選擇。隻有成功的選擇,才能造就成功的人生,這似乎已成為人生不成文的一條定理。
抓住人生選擇的關鍵時期——青年時期,一個人今後從事哪種職業,會走什麽樣的道路,其大勢多半在這期間即已確定。當然,也有例外。但無論如何,一個人在青年時期所作的選擇,尤其是內心的選擇,無疑將影響其終身。選擇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對那些聰明能幹,具有多種潛能的人來說,目標不明、舉棋不定的痛苦尤為深刻、強烈;選擇須是明確的、果敢有力的。心理上稍有怯懦就會給今後的人生道路留下難以掃除的障礙,而一旦克服了這種軟弱,也許會對將來的發展有意想不到的影響。這方麵,率先打破音樂與繪畫界限的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克利,可以說是個很有意思的典型。
克利(1879—1940)出生於歐洲的花園之國瑞士。他的父親是音樂教授,母親是歌唱家。克利從小就喜歡音樂、繪畫和文學。他的天賦很好,具有多方麵的藝術才能。11 歲時,克利就被特邀參加巴赫作品的演奏,成了頗有名氣的小提琴手。克利在音樂上的發展,明顯比他在其他藝術領域要順當得多、快得多。然而,沒有想到的是,他對繪畫的愛好像著了魔一般。
克利想,音樂的偉大時代已經過去了,繪畫才剛剛開始,新的藝術語言將首先從現代繪畫中產生。克利不肯放棄繪畫。18 歲時,在大學預科班學習的那段時間,克利在詩歌創作方麵又顯露了他與眾不同的才華。對他來說,要成為一名領銜的詩人或作家是完全有可能的。豐富的藝術才華,對克利來說可能太多了。在選擇的時候,克利感到惶惑、痛苦,不知如何是好。
克利並不是缺乏主見和勇氣的人。他一邊學習音樂,一邊鑽研繪畫藝術。預科班結束後,克利不顧家人的反對進了慕尼黑皇家學院學習繪畫。他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溝通音樂與繪畫的途徑。克利發現,音樂與繪畫,前者訴諸聽覺,後者訴諸視覺,差異太大了,根本就沒有溝通的可能。而德國的古典音樂和驚人的德國現代繪畫之間幾乎沒有什麽一致的地方,克利感到困惑不解。
大學畢業後,克利感到精神上無法解脫,便離開了德國,去意大利旅遊。他想從現實中逃出,安靜地考慮一下。在意大利,他不斷反省,覺得自己還和音樂有緣分。這個想法對他來說是個安慰。回國後,克利拋開了繪畫,投身於音樂之中,他先後擔任了波恩和蘇黎世管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在音樂上獲得了一係列成功。27 歲那年,他娶了一位音樂家做妻子。在音樂這條路上,克利一切都很順利。他的道路看來已經鑄定了,不可能再改變了。然而,就在他的音樂生涯走向黃金時代時,就在他要徹底告別畫壇時,就在他的音樂事務最繁忙的那些日子裏,克利忽然看見了眼前的一點亮光,看到了音樂與繪畫的連接點。克利首先發現:聲音是音樂的基本元素,色彩是繪畫的基本元素。聲音與色彩,表麵上是風馬牛不相及,而本質卻是一致的。
克利斷然中止了他的音樂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樂與繪畫的理論研究中。他進一步發現,音樂與繪畫在節奏上是相通的。繪畫的色彩中有明顯的音樂性,而音樂的聲響中也有繪畫的色彩感,繪畫的音樂性表現在繪畫色彩的節奏上,音樂的色彩感,也是通過音樂的節奏表現出來的。節奏是克利終於抓到的溝通兩門藝術的第一個關節點。他開始深入研究塞尚和康定斯基的繪畫理論,開始建構一種嶄新的繪畫語言。他看到了音樂與繪畫融合的光明前景,重新拿起畫筆,開始了極富詩意和音樂性的、純淨的繪畫創作。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克利終於找到了一條獨特的藝術創作道路,開拓了現代繪畫的世界,成為表現主義繪畫的經典畫家。
你看,選擇的力量結出了奇異的藝術花朵。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麵臨很多次選擇,好好把握你的人生吧,抓住選擇的有利時機,你的生命就會因此而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選擇比什麽都重要
當我們慢慢長大、成熟,我們會逐漸明白很多我們不曾發現的真情與關愛,當然這需要我們從選擇中去發現、去體會,因為選擇比什麽都重要。
在喬治的記憶中,父親一直就是瘸著一條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無奇。
所以,他總是想,母親怎麽會和這樣一個人結婚呢?
一次,市裏舉行中學生籃球賽,他是隊裏的主力。他找到母親,說出了他的心願。他希望母親能陪他同往。母親笑了,說:“那當然。你就是不說,我和你爸爸也會去的。”他聽罷搖了搖頭,說:“我不是說爸爸,我隻希望你去。”母親很是驚奇,問:“這是為什麽?”他勉強地笑了笑,說:“我總認為,一個殘疾人站在場邊,會使得整個氣氛變味兒。”母親歎了一口氣,說:“你是嫌棄你的父親了?”父親這時正好走過來,說:“這些天我得出差,有什麽事你們商量著去做就行了。”
比賽結束了,喬治所在的隊得了冠軍。在回家的路上,母親很高興,說:“要是你父親知道了這個消息,他一定會放聲高歌的。”喬治沉下了臉,說:“媽媽,我們現在不提他好不好?”母親接受不了他的口氣,尖叫起來:“你必須要告訴我這是為什麽!”喬治滿不在乎地笑了笑,說:“不為什麽,就是不想在這時提到他。”母親的臉色凝重起來,說:“孩子,這話我本來不想說,可是,我再隱瞞下去,很可能就會傷害到你的爸爸。你知道你爸爸的腿是怎麽瘸的嗎?”喬治搖了搖頭,說:“我不知道。”母親說:“那一年你才 2 歲,你爸爸帶你去花園裏玩,在回家的路上,你左奔右跑,忽然,一輛汽車急馳而來,你爸爸為了救你,左腿被碾在了車輪下。”喬治頓時呆住了,說:“這怎麽可能呢?”母親說:“這怎麽不可能?不過是這些年你爸爸不讓我告訴你罷了。”
兩人慢慢地走著。母親說:“有件事可能你還不知道,你爸爸就是布萊特,你最喜歡的作家。”喬治驚訝地跳了起來,說:“你說什麽?我不信!”母親說:“你爸爸也不讓我告訴你。你不信可以去問你的老師。”喬治急急地向學校跑去。
老師麵對他的疑問,笑了笑,說:“這都是真的。你爸爸不讓我們透露這些,是怕影響你的成長。但現在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不妨告訴你,你爸爸是一個偉大的人。”
兩天以後,父親回來,喬治問父親:“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萊特嗎?”父親愣了一下,然後就笑了,說:“我就是寫小說的布萊特。”喬治拿出一本書來,說:“那你先給我簽個名吧!”父親看了他片刻,然後拿起筆來,在扉頁上寫道:贈喬治,選擇其實比什麽都重要。布萊特。
多年以後,喬治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這時,有人讓他介紹自己的成功之路,他就會重複父親的那句話:選擇其實比什麽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