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數學學報》?不會吧?

王浩的微薄粉絲數量很少,但發表出來還是有人看到的。

好多人仔細看了以後,馬上就進行了點讚、轉發、評論。

網站的算法決定,超高的點讚率、轉發率、評論率的微薄,就會帶來更多的流量,而且是呈現指數型爆發增長的。

五分鍾,幾十個閱讀,十幾個點讚,幾個轉發,兩條評論。

後來迅速增加。

十分鍾,幾千閱讀,幾十個點讚,十幾個轉發,十幾條評論。

二十分鍾,幾萬閱讀,幾百點讚,上百個轉發,過百條評論。

僅僅一個小時後,微博的閱讀數量就超過了五十萬,轉發數量超過了一千,評論也超過了一千。

好多看到消息的人,關注到發微博的賬號信息,聯係轉發的文章內容,頓時都感到不可思議。

當網絡上出現類似曝光事件的時候,高校一般都是藏著掖著,就算是對外輿論公關,也隻是說會進行調查,往往再拖上很長時間,才會發布調查、處理結果的信息。

當事人,是很少能看到的,隻能等記者後續做采訪。

現在倒好。

西海大學特聘事件,發表七篇論文的當事人,直接站出來了,不是做什麽澄清,或者對論文、聘任進行解釋,而是說‘不是七篇,是十篇?’

當事人站出來火上澆油啊!

七篇,還不夠?

十篇?

好多關注事件的網友都驚住了,他們想象中的後續是,西海大學對事件進行調查,然後對‘刷論文’的當事人,進行快速解聘處理,並到媒體上回應,學校聘任過程存在問題、監管不力之類。

總之,當事人肯定不敢出麵,也一定會被大學解聘。

現在當事人不止是出麵了,還火上澆油的說,‘不是七篇,是十篇?’

一些跟風評論的網絡大V,都有種被直接恁臉上的感覺,一時間不知道該說點什麽了。

這個,怎麽說?

怎麽評論?

疑似當事人站出來說話了,不僅僅是說話了,還滿不在乎、有恃無恐、火上澆油,“你們說少了,是十篇!”

“來啊?繼續啊?”

哪有這麽囂張的學術刷子?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有人也當即回噴,“背景硬是吧?不怕查是吧?還十篇?更有問題了!”

“這件事一定要嚴查到底!”

一些媒體新聞號就沒那麽多想法了,他們當即進行了轉發,並加上了一句,“#西海論文事件疑似當事人回應#不是七篇,是十篇!”

有些剛看到新聞的網友,關注了一下全部過程後,都懷疑是看到了假新聞,也懷疑‘所謂當事人’,根本就不是當事人。

當事人,哪有這樣回應的?

假的吧!

這不是在做回應,完全就是有恃無恐、火上澆油,也太囂張了吧?

……

有些陰暗的書房,隻有電腦屏幕閃著光。

廖振宇坐在電腦桌前,眼中帶著興奮的光,他就是《破除唯論文主義大環境下,有高校頂風作案》的作者。

作為發起新聞的作者,他當然會隨時關注進展情況。

其他人看到‘疑似當事人火上澆油’的回複,要麽就是無腦的罵回去,要麽懷疑當事人是假的,要麽就是仔細想一下,是不是弄錯了什麽?

對方為什麽這麽有恃無恐?

廖振宇不一樣。

他首先想到的是流量,當事人‘回恁’式的回應,肯定會帶來更大的流量。

廖振宇頓時變得精神振奮,仔細思考了一下,馬上發了一個微博,“#西海論文事件疑似當事人回應#麵對群情激奮的輿情,當事人竟然有恃無恐,還火上澆油。

‘七篇?不,是十篇!’

一個半月,寫出十篇論文,這是多麽荒謬的事情,或許他自己都信了,自己還為之感到得意。

我們無法了解這種人心裏究竟是怎麽想的,但我們必須站在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立場,堅決抵製這種‘學術刷子’,這種依靠‘刷論文’上位的學術毒瘤。

如果這種人能夠青雲直上,是對廣大科研工作者們最大的侮辱!”

下麵還有個配圖,是一個古代官員站在衣衫襤褸的貧民麵前,滿臉高傲的喊了一句,“你們這些賤民還敢反抗?”

配圖,才是火上澆油。

廖振宇頓時又感覺自己偉大了,他是站在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一方,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發聲。

然後,他就關注起了數據。

新發的微薄,數據短時間愛呈現指數級的暴漲,大量的點讚、評論、轉發,帶來了更加巨大的流量。

他喜滋滋的做著計算,“這個流量,也許能衝上熱搜前十吧?”

“這一波,收入能過兩百萬!最低兩百萬,後續還會有更多的收入!”

“發財了!”

廖振宇眼中都閃著金光,實際上,他最開始隻是借著由頭,發表了一篇文章而已,當時還真有點帶感情的,感覺自己是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沒想到的是,文章會火到那種程度,話題還登上了熱搜。

然後,他接到了老上級的電話,說當事人的論文可能是實打實的,並建議他把文章刪掉。

他毫不猶豫的直接拒絕了。

刪掉?

怎麽可能!

當時廖振宇確實感到很意外,但是當文章火了以後,對與錯就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流量,是廣告收入。

流量為王!

流量就是錢啊!

在堅決不刪文章以後,老上級就退而求其次,建議他把東港大學的內容刪掉。

廖振宇恍然大悟。

原來是東港大學發力了,不想跟著擠進輿論漩渦!

廖振宇也擔心東港大學勢大,再加上老上級的人情,還是刪掉了最後一句話,隻剩下當事的西海大學,還怕什麽?

……

#西海論文事件疑似當事人回應#,話題熱搜迅速飆升,到淩晨的時候,甚至衝到了前三位。

大量的關注、大量的討論,有人十二點不睡覺都在繼續刷著。

廖振宇認為自己是站在科研工作者的一方?

實際上,不是的。

黃凱就是一名標準的科研工作者,是長期待在實驗室的化工男,淩晨的時候才完成了實驗,就幹脆睡在實驗室裏。

然後,他能享受一下,睡前獨屬於自己的悠閑,習慣性的打開手機,刷起了網絡熱搜新聞。

他馬上就看到了#西海論文事件疑似當事人回應#。

黃凱仔細看了文章《破除唯論文主義大環境下,有高校頂風作案》,心裏也好笑竟然有人能一個月刷七篇論文。

七篇?

不可能的!

然後繼續扒下去就發現,七篇還真是說少了,‘疑似當事人’火山澆油說是‘十篇’,他才終於知道為什麽會這麽火了。

當事人站出來不是澄清、解釋,而是火山澆油的說是‘十篇’?

有恃無恐?

為什麽?

黃凱不會無故到網絡上發泄情緒式的跟風謾罵,麵對任何問題的時候,他會仔細的思考、追究原因。

他馬上研究起了‘當事人回應’的三張圖。

網絡上多數人都不去研究,是因為他們根本就看不懂,三張圖都是英文的郵件,裏麵有很多的專業名詞,靠軟件翻譯根本不可能,多數人對應發的文字,隻是知道圖片和論文有關。

黃凱是化學博士,也寫過幾篇SCI,還是能看懂大部分的。

三篇,都是數學論文。

其中兩個郵件是不熟悉的國外雜誌審稿通過的回執確認信。

另外一個郵件,似乎是來自《數學學報》?

不會吧?

黃凱驚訝的張大了嘴,他頓時變得非常精神,索性不再繼續躺著,打開電腦仔細查了一下,才確定郵件方確實是《數學學報》,不是國內的《數學學報》,而是《Acta-Mathematicas》。

《Acta-Mathematicas》,什麽概念?

全世界有1500多種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數學期刊,《Acta-Mathematica》是公認發表難度最大的數學期刊之一,是由瑞碘皇家科學院Mittag-Leffler研究所出版,是四大頂級數學綜合性期刊之一。

重點是,《Acta-Mathematica》發表論文的數量非常稀少。

一年發表兩卷、四期,總計就隻有十幾篇論文。

從1882年成立到現在,《Acta-Mathematica》發表論文2097篇,平均每年發表論文17篇左右,發表難度遠超三大被人熟知的頂刊《自然》、《科學》以及《細胞》。

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裏,國內學者隻在《Acta-Mathematica》發表過八篇論文,同時也公認,能在《Acta-Mathematica》發表一篇論文,其能力就已經達到甚至遠超傑出青年水平。

當事人截圖的郵件,並不是審稿通過的確認回執,而是審稿狀態變更的通知,但僅僅是審稿狀態變更也很了不起。

這表明論文通過了‘期刊一審’,已經超過了九成五以上的投稿,並被送到了審稿專家組手裏。

黃凱很清楚國外頂刊的審稿規則,往往一審是最難通過的,一審通過就說明論文內容達到發表標準。

《Acta-Mathematica》的專家組,都是頂級的數學家,有幾個菲爾茲、沃爾夫獲得者,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專家組,都是針對論文過程的評審。

隻要能通過一審的論文,通過二審的概率最低也超過三成。

當研究到這裏,黃凱已經有了結論,“這個所謂的當事人,絕對是個大牛!”

然後他也忍不住發了條微薄——

“我研究了好半天,不太明白。是誰給你們的勇氣,質疑一個論文通過《Acta-Mathematica》一審的數學大佬?

梁淨茹嗎!

這種大佬,別說是掛職的教研員了,來我們學校,直接給副教授,還要再給百萬安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