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當年亞曆山大沒有迷路,殺到秦國會怎麽樣?

秦朝。

秦始皇嬴政,“!!!”

亞曆山大,這誰呀????

天幕開始播放。

配合著解說,不斷轉變著畫麵。

“當年如果亞曆山大沒有走錯路,而是直接帶著大軍殺到秦國境內。”

“秦國能否抵擋?”

“是否還會有之後的秦始皇!”

“要知道,一個很小的曆史變革,都可能會改變整個曆史走向。”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亞曆山大是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首。”

“早於秦始皇近一百年出生。”

“也就是說,如果這兩個人能夠遇到的話。”

“亞曆山大至少要活到97歲。”

“然而,亞曆山大也是一個短命的帝王。”

“他二十歲便接手了馬其頓王國。”

“當時的他,麵對的同樣是內外交困的局麵。”

“這一點和秦國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秦國當時麵對的主要對手有六個。”

“而亞曆山大麵對的主要是當時的波斯帝國。”

“由於父親的忽然離世,當時的馬其頓處境可謂是十分艱難。”

“不僅內部一片嘩然,各種外圍勢力,也對馬其頓虎視眈眈。”

“然而,這位似乎被上天眷戀的少年,僅用了一年便平定了內亂。”

“統一了希臘全境。”

“而當時的雅典,與馬其頓爭鋒霸主地位。”

“但懾於馬其頓的兵鋒,隻好向亞曆山大請降。”

“並承認他的霸主地位。”

“平定內亂的亞曆山大,並沒有第一時間進軍波斯。”

“他認為在進軍波斯之前,必須要清掃北部和西部地區。”

“隻有這樣,在進軍波斯的時候,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而後在亞曆山大征服這些邊境的野蠻部落期間。”

“有人誤傳說亞曆山大在多瑙河戰場上陣亡。”

“於是那些反馬其頓的城邦,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其中底底斯率先起事,緊接著便是雅典和其他一些城邦。”

“亞曆山大得知後。”

“迅速起兵回援,很快便征服了底比斯。”

“為了震懾其他城邦。”

“亞曆山大,將除去詩人和神廟之外的所有底比斯邦民全部收為奴隸。”

“至此一戰,希臘的城,邦見識到了亞曆山大的實力。”

“紛紛懾服。”

“在不久後的同盟會上,亞曆山大被推舉為希臘盟主。”

“各城邦表示支持他的東征之路。”

“當時亞曆山大軍隊的規,模大概是三萬步兵,五千騎兵,以及少數戰船等等。”

“這個規模在當時的中國可能就是一支小股部隊。”

“可誰能想到,亞曆山大就是憑借這樣一支軍隊,橫掃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

“有人說,如果不是當時亞曆山大走錯路,那中國很可能就會和另外三位一樣。”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公元前331年,也就是東周的第三個年頭。”

“亞曆山大軍與波斯大軍於高加米拉展開決戰。”

“可以說這場戰爭即決高低,也決生死。”

“大流士三世組織了十餘萬大軍。”

“對戰四萬多的馬其頓軍。”

“這場戰爭,大流士將軍隊指揮權交給兩位總督。”

“自行發揮,而他則在整體上做出要求。”

“由於軍隊規模實在龐大。”

“大流士就組織軍隊,提前完成布陣。”

“這樣的缺陷便是整個布陣過程,都被亞曆山大看得一清二楚。”

“由於戰序被亞曆山大軍隊所獲。”

“所以。當時的古典也記載得十分明確。”

“大流士利用當時的地形排列了一隻長達八公裏的矩陣。”

“而波斯王則鎮守於戰陣中央。”

“這場戰爭,亞曆山大利用騎兵的優勢,向波斯往左側發起猛烈攻勢。”

“而波斯軍隊來不及回援。”

“就這樣,戰爭很快發展到近身肉搏。”

“就在這時,一隻標槍擊斃了波斯王的禦守。”

“此時戰鬥已到了最後時刻,很多士兵以為波斯王遭遇斬首。”

“士氣一落千丈大流。”

“大流士,最終隻能下令離開。”

“本想追擊的亞曆山大,得知自己步兵團被包圍的現狀。”

“左右為難之下,最終選擇了回援。”

“用當時的話說就是。”

“隻要追,擊自己的步兵,可能就會全軍覆沒。”

“但同時可以得到一個帝國。”

“以亞曆山大的性格。”

“他果斷選擇了回援。”

“因為他認為大流士,即便回去也再無與馬其頓一戰的能力。”

“就這樣,亞曆山大一戰成名。”

“不久後,大軍便進入波斯首都之一的巴比倫。”

“此時的亞曆山大,已經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廣袤的領土。”

“但他。並不滿足這些,他想要的是征服世界。”

“就這樣,他的軍隊越過河流進入印度境內,他利用當地一代諸國的矛盾。”

“予以逐個擊破。”

“由於連年的征戰,他的士兵早已疲憊不堪。”

“又遭遇了環境不適等等因素。”

“紛紛產生了避戰情緒,甚至出現了小規模的反抗。”

“最終在亞曆山大的平叛下,才平息了這次衝突。”

“而後亞曆山大率領軍隊,進入恒河流域。”

“但這次他遇到了一個新的對手。”

“戰象!”

“在戰象的攻勢下,馬其頓軍人仰馬翻,方寸大亂,個個慘不忍睹。”

“好在最終發現了戰象的弱點。”

“才勉強扭轉局勢。”

“盡管這場戰爭打贏了。”

“但他的士兵已經開始泄氣。”

“他們不敢相信前方還有什麽樣的危險等著自己。”

“最終隻能班師回朝。”

“這裏是一個關鍵點。”

“如果此時亞曆山大繼續東征,打敗印度後,那大概率就會進入華夏境內。”

“而他則會遇到秦始皇的高祖父秦惠文王。”

“就怕你可能會沒印象。”

“但要說處死商鞅的人,你大概就知道了。”

“此時的秦國已然完成變法,秦銳士更是嚴陣以待。”

“可以說,如果此時亞曆山大忽然來襲。”

“那麽史料,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記載。”

“公元前325年,一隻長相奇異的部隊,入侵華夏。”

“與秦軍展開生死相抗。”

“然而在秦軍的逼問下,致死沒有詢問出大軍在何方向。”

“至於這支軍隊從何而來,至今無從所知。”

“當然了,這隻是猜測。”

“至於雙方大軍會展開怎樣的廝殺,我想那大概率秦軍依舊會勝利。”

“第一,長途奔襲的馬其頓軍,並沒有一路設立據點。”

“也就是說。”

“物資戰線拉得太長了,這樣拖下去,必然沒有好結果。”

“其次,馬其頓軍沒有城池可以作為依靠,因此很容易遭遇到腹背受敵的情況。”

“第三點,氣候。”

“亞曆山大大軍奔襲了數萬裏,盡管可以抵達秦國境內。”

“但這邊的氣候可能對於亞曆山大士兵,仍需要適應時間。”

“而且亞曆山大軍隊,並不熟悉這片領土的地貌情況。”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

“隻能說對於亞曆山大軍隊是百害而無一利。”

“當然了。”

“也不排除雙方會握手言和,畢竟我華夏自古禮儀之邦,若來的是客。”

“那或許會好好招待。”

“若是要戰,便戰。”

“讓其有來無回,剛好是是我秦軍的刀鋒是否鋒利。”

“當然了,這些隻是根據當時情況所做出的推測。”

“至於真正的結果,我們無從而知。”

“那麽你認為比當時秦國的國力,能否抵擋住壓力山大?”

“雙方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對此,歡迎說出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