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華夏有多少個王朝,想滅了倭國?
元朝。
忽必烈抬起頭,懵逼的看向天幕,“就是那個囂張的小島?”
“朕這一次,肯定要找出問題。”
“然後,把它給滅了!”
天幕開始播放。
配合著解說,不斷轉變著畫麵。
“小小島國。”
“滅亡它究竟有多難?”
“在我國曆史上想要滅亡日本的王朝數不勝數。”
“然而大多數,都不了了之。”
“不出兵的原因不多,隻有一個,沒有價值。”
“隻有少數王朝付諸實踐。”
“可結果卻是,打不過!”
“最早想要滅亡日本的,便是隋朝。”
“據隋書記載,當年楊廣收到日本國王一封國書。”
“國書上的內容是,日出處天子無恙呼?”
“楊廣看後大怒,大罵倭王不懂禮儀謙卑。”
“要知道當時日本不過就是一個藩屬國。”
“竟然敢自稱天子。”
“於是楊廣就在國書上,大罵日本一頓。”
“由於當時楊廣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了征服高句麗戰爭中。”
“所以並未發動對日戰爭。”
“這件事也就此擱置。”
“第二次便是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這也是中國古代王朝,第一次對日本的正式交手。”
當“時的日本完成了大化革新,各方麵都有了,顯著提升。”
“於是,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
“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實力。”
“而當時的唐朝正計劃滅亡百濟之戰。”
“同年八月份,百濟在唐軍的強烈攻勢下便滅亡了。”
“正所謂,國亡心不亡。”
“當時的百濟殘餘勢力,就像大和朝廷求援。”
“而日本國內,當時持兩股意見,為了維護大和的威信。”
“日本最終便決定舉全國之力,出兵援助。”
“當時的齊明天皇準備禦駕親征。”
“但還沒到戰場上,便因病死了。”
“於是,出兵計劃便推後延遲。”
“很快在日本處理好內務後,便決定向百濟派出先遣部隊。”
“並陸續輸送物資。”
“這前前後後共計支援大軍三萬餘人。”
唐朝。
天可汗李世民直接懵逼了,“三萬?”
你來搞笑的嗎?
舉國之力,你竟然隻有三萬人?
誰給你的勇氣。
李世民十分的不爽,立馬下令,“來人,滅了他!”
這個狗東西,竟然想對唐王朝動手。
侍衛,“是。”
天幕依舊在繼續。
“可以說日本真是把老本都豁上了。”
“至此,白江口之戰拉開序幕。”
“這場戰爭,盡管日本在人數上占據優勢,但打仗打的是策略。”
“唐軍的戰船高大且堅固,而日本船則相較落後。”
“據說當時唐軍連發火箭,日本戰船很快陷入一片火海。”
“損失,不計其數。”
“大多數日軍都被斬殺,至此,日本海軍大敗。”
“而後百濟陸軍,也扛不住唐與新羅的輪番攻勢。”
“皆逃走。”
“這一戰,也讓倭國徹底見識到了唐朝的實力。”
“可以說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相對老實的。”
“第三次便是元日戰爭。”
“這可能也是最直接且目的明確的一次,對日戰爭了。”
“13世紀。”
“當時的蒙古帝國迅速崛起,很快席卷歐亞大陸。”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
“當時周邊的所有政權,幾乎都被納入蒙古。”
“1260年。”
“忽必烈繼承汗位。”
“於是,日本便進入了蒙古人的視野。”
“當時的日本武士集團,迅速崛起。”
“並逐漸取代當時的公家時代。”
“成為日本掌權的主宰者。”
“其實,早期的忽必烈並非想要出兵日本。”
“而是想要互通友好。”
“當然了,也帶有一絲絲的威脅之意。”
“畢竟當時的蒙古強大,是世界可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當時的日本,偏偏不給你好臉色。”
“元方多次派出了使者。”
“最終也都無功而返。”
“不得已之下,隻能對日本進行友好問候。”
“1274年,元聯軍浩浩****出海了。”
“不久後便抵達了馬島。”
“起初的援軍進展很順利,仿佛回到了主戰場。”
“先後攻占日本多個據點,可由於是在日本本土作戰。”
“日軍可以有源源不斷的支援,而袁立聯軍這邊多場戰爭下來。”
“諸多物資已然消耗殆盡。”
“最終在權衡利弊下,決定暫行撤退。”
“也就在撤退。”
“當晚,海上出現了大風雨。”
“當時的戰艦很多都觸碰到了海底的礁石。”
“很多高級將領都最終落水身亡。”
“隻有部分人最終回到合浦。”
“據當時的統計,此戰損失大概13000人左右。”
“大部分都是溺水身亡。”
“由於這場戰爭,忽必烈並未達成戰略目標。”
“於是七年後,便發動了第二次對日戰爭。”
“這一次忽必烈,可以說是做了諸多準備。”
“可奈何依舊出師不利。”
“當時的艦隊再一次遭遇了大風,很多人被中途淹死。”
“於是,當時剩餘的東路軍。”
“便決定,等到江南軍來後,合兵一處,一舉消滅日本人。”
“可奈何,好運似乎並未降臨蒙古大軍。”
“這一次,他們又遇到了台風,肆虐大軍傷,亡慘重。”
“大半被淹死。”
“就這樣,戰爭還沒打就損失慘重。”
“然後忽必烈,得知大軍遭遇台風,土崩瓦解的消息。”
“便下令剩餘的殘軍回國。”
“就這樣,兩次對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實在是可惜至極!”
元朝。
忽必烈若有所思點點頭,“原來是天氣原因。”
看來,必須要用到占卜家,以及星象師了。
為朕占卜星象,尋找合適的時機!
天幕依舊在繼續。
“時間來到明朝。”
“當時的倭賊,屢屢騷擾大明邊境,威脅十分嚴重。”
“於是,朱元璋就派人前往日本。”
“希望日本,可以臣服大明。”
“然而,當時的日本,絲毫不慣著朱元璋。”
“可能是由於先前兩次擊敗元軍。”
“日本覺得自己又行了,不僅不臣服。”
“大名,還把大明使者給殺死了。”
“老朱一看,這太不給麵子了。”
“說著就要幹他,但經過多方位綜合考慮下。”
“還是取消了這一計劃。”
“原因在於,當時的明朝,國內經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
“且邊境依舊虎視眈眈。”
“實在是負擔不起對日的戰爭了。”
“就這樣,日本又一次逃過了對她的友好問候。”
“綜合來說,日本能夠存在至今並不是他有多麽強大。”
“一方麵出於運氣,另一方麵則是沒有價值的。”
“當時的君王都將目光放在了陸地,開疆拓土。”
“對於日本這彈丸之地,出兵覺得沒必要。”
“因為似乎得不到什麽。”
“又不便於管理。”
“之後,大明海軍威震天下,打得倭賊抱頭鼠竄。”
“可是依舊瞧不上這蠻夷之地。”
“因此,對於當時的王朝來說。”
“不是能不能滅日本。而是看我們想不想!!!”
明朝。
朱元璋忍不下去了,“不行!”
真是氣死咱了。
必須滅!!!
竟然殺了咱派出去的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