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輸得不冤
陳知遠怒極攻心,氣血上湧,身形一晃,若不是親兵手快,差點摔下馬來。
片刻之後,腦袋清醒過來,陳知遠厲聲道:“隨我殺出血路,返回潭州!”
說完一拍戰馬,向前趕去,親兵、部將緊隨其後。
不多時,衝至軍前,卻見官道已被樹木、土石擋住,而兩旁的荒野之中滿是賊寇,黑壓壓一片,不下千人之數!
“速速清理道路!”
部將得令,隻得硬著頭皮指揮潰兵上前,可他們尚未靠近,等待多時的梁秋一聲令下,身先士卒,率眾搶出。
潰兵毫無戰意,一觸既潰,梁秋毫不猶豫,引天道軍隨之殺來。
霎時,周遭喊殺聲四起。
見前路不可行,後有追兵,副將急道:“大人,速速下馬,從小路撤退!”
下馬?下馬能走幾步?
花甲之年,陰溝翻船,時也,命也!
陳知遠一催戰馬,提刀向前衝去。
而前邊的官兵全在潰退,他瞬間衝進人群,陷入包圍之中。
他手裏掩月刀左劈右砍,雖然連傷數人,餘勇猶在,但身下戰馬已無法動彈。
左右親兵上前救援,陷入重圍,頃刻之間便丟了性命。
副將見狀,棄馬而走,隨潰兵鑽入荒野之中。
左支右擋,又傷幾人之後,陳知遠忽見賊首又從後邊殺來,沿途潰兵紛紛避走,無人敢靠近。
他隨即一聲歎息,丟掉手中掩月刀,將眼睛一閉。
剛擒獲一敵將的梁秋見此,急忙喝道:“住手!留活口!”
一聲令下,刺向陳知遠的長槍紛紛收住。
一身征戰無數,陳知遠豈願遭生擒之辱,當即將腰間佩劍拔出,大喊一聲:“賊子誤我!”
話音方落,抬手便將利劍往自己脖子抹去!
此時劉安正好拍馬趕到,一槍遞出,槍頭一挑,“叮”一聲脆響,瞬間將陳知遠手中長劍**開。
一聲長嘶,戰馬穩穩立住。
“勝敗乃兵家常事,老將軍何需如此!”
自刎不成,陳知遠未再嚐試,回頭看向身後。
隻見眼前坐著一個少年,一身粗衣,皮膚略黑,從他年輕的麵孔上、眉目間看不到少年人的輕浮,雖有幾分戾氣,但更多的是從容與自信。
這便是賊首劉安嗎?果然不同尋常。高遷此賊,誤我太甚!
“小子劉安,勝之不武,陳老將軍勿怪。”
劉安收槍抱拳,略施一禮。
“敗便是敗了,老夫一把年紀,何須你小輩來寬慰!”陳知遠將手中佩劍擲於地上。
而後翻身下馬,伸手並掌,束手待縛。
周圍軍士正要解帶上前,劉安擺手製止。
主帥被擒,諸將自然無心抵抗,刀兵之聲很快平息。
沒來得及跑遠的潰兵,紛紛原地投降,跑遠的潰兵,少不了一陣追擊,力竭之後,還是逃不掉被俘的命運。
花費大半個時辰將戰場清理幹淨,押著近千俘虜回到湘陰城,太陽已經偏西。
此戰前後俘虜官兵二千一百餘人,繳獲戰船七艘、弓弩五百二十餘張、刀槍兵甲兩千餘副,可謂大獲全勝,湘陰分壇,一片歡騰。
議事廳內,看著梁秋、黃誠、顧長生、高遷等人興高采烈、相互吹捧,陳知遠、周陽等人心中的憤怒可想而知。
忍了又忍之後,陳知遠終究是難咽心中怨氣,徑直衝到高遷麵前,怒指其麵,“賊子,安敢害我!”
廳內眾人霎時沉默,歡快的氣氛隨之消散。
高遷神色一僵,隨即拱手下拜道:“高某身不由己,陳大人見諒。”
陳知遠見此更氣,“啪”,抬手便是一巴掌打在高遷臉上。
周陽、張維等人見狀急忙將他拉住,很快擋在兩人中間,把他們分開。
劉安等人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禮遇,沒綁沒捆,甚至沒把他們當做俘虜,邀請他們參與議事,怎可再鬧?
說起來,此戰失利,也怪不得別人,他作為主帥,未能甄別情報真偽,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與部署,主要責任還是在他自己。
征戰多年,他自然明白這個道理,隻是胸中一股怨氣不宣泄,難以說服自己。
如今一掌打出,出了胸中惡氣,在諸將安撫勸說下,陳知遠漸漸平靜下來。
高遷紅著半邊臉,分開眾人,拱手道:“陳大人,若此戰失利,你有怨氣,高某任你捶打便是。”
陳知遠冷哼一聲,不再理會。
劉安自始至終,一言未發,也沒上前勸阻,見他們很快不再爭執,甚至感覺有些可惜。
“好了,都先坐下吧。我剛得到一些重要情報,想跟各位一起商討。”劉安高聲道。
一聽有重要情報,眾人馬上安靜下來,找了位子坐下。
“在商討之前,我先給諸位簡單介紹一下。”
“這位是天道社軍師黃誠,益陽黃家黃二爺,早年曾是楊幺軍師。
“這位是天道軍統領梁秋,原嶽家軍精銳部隊遊奕軍部將。”
“這位是天道社歸義、湘陰分壇主,天道軍副統領,早年曾隨楊幺起義。”
“這位是天道社書記官鄒直......”
劉安很快將參會的天道社、天道軍主要責任人一一介紹完畢。
聽到眾人來曆,陳知遠、周陽、張維等被俘將官才知他們輸得確實不冤,對劉安等人頓時更加好奇。
“據可靠消息,原嶽家軍嶽元帥已於去年除夕夜,被賜死於大理寺。其子嶽雲、副帥張憲皆被腰斬,屍首棄於鬧市。”
劉安此言一出,除梁秋外,眾人皆驚。
他們還沒來得及追問消息來源,劉安又拋出第二個消息:“宋金兩國和議完成,金國使臣攜帶冊封詔書已經度過淮河,正趕往杭州。”
冊封詔書?
金國使臣帶冊封詔書來杭州,這是什麽意思?
這個消息太過奇怪,眾人根本想不明白。
劉安隨即解釋道:“宋金和議內容,主要有三項。第一,宋朝皇帝向金主稱臣,皇帝登基,必須由金國冊封,遇金主生日、元旦,必須準時遣使祝賀。”
“第二,宋金兩國劃界,東邊以淮河中流為界,西邊以大散關為界,南歸宋,北歸金。此外,宋朝割讓唐州、鄧州全境,以及商州、秦州大半土地給金國。”
“第三,宋朝向金國納貢,每年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從今年起,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