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天隻花了一百萬?太少!太少了!得多花錢
第六十章一次解決才解決一萬災民的問題!太少了!
接下來的兩三天一切平安無事。
在陳寒的安排下,功德樓的建設和功德碑的鐫刻都在按照計劃進行。
當然更重要的是。
在功德樓建設工地前,夫子廟外,陳寒的商鋪也開始搭建。
興隆號的大掌櫃林德貴獲得挑選最好位置的權力。
臨時商鋪搭建完成的那一天,興隆號的商鋪也進駐。
以糧油為主的興隆號商鋪一開張,就生意興隆。
陳寒給工地災民們開出的是青壯年一天二十文工錢,瘦弱者和年老者是十文錢。
每天上工四個時辰,管早飯和午飯,晚飯要自行解決。
十文二十文的,對於有錢人家而言不算什麽錢。
但是對於來自大西北,曾經一年到頭也見不到一文錢的災民們來說。
這些工錢就是天文數字。
很多大西北的漢子在真的拿到每天的工錢的時候,手都在顫抖。
不少的災民甚至覺得這是在做夢,拿著銅子兒,數了一遍又一遍。
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文盲,但是洪武通寶這四個字,他們再熟悉不過。
不少災民活了幾十年,都沒有一次性拿到二十文錢。
拿到錢後,驚喜之餘,災民們也不是吝嗇之人,也願意帶上自己的家人,在上完工後,在夫子廟前逛一逛。
且說此時的夫子廟前,真如陳寒說的那樣,每天都是廟會。
往常夫子廟前的廟會都要等到祭祀孔子的時候,才會有各地的買賣人從四麵八方過來聚會。
那時節,夫子廟前人山人海。
做買的做賣、賣米的賣麵的,推車的擔擔的、打把勢賣藝的、賣小吃的。
天南的海北的,甚至西域、海外的人,都會聚集在這裏。
京城的老百姓也都願意前來。
熱鬧非凡。
而現在因為陳寒在夫子廟邊上建設功德樓和功德廟,匯聚了幾千人的工人。
每天的吃喝拉撒,消耗巨大。
商人們逐利而來,紮堆做買賣。
於是一瞬間,夫子廟前,不是廟會勝似廟會。
而且那熱鬧的場景已經連著好幾天,不僅沒有消散的跡象,反倒是越發的繁榮。
最明顯的就是,秦淮河上的貨船數量比平時增加了五六倍。
碼頭上卸貨的工人都忙不過來,不少沒有被安排在以工代賑名單裏麵的災民。
在陳寒的安排下,到碼頭上卸貨的不少。
糧食山一樣地往京城裏麵運送。
各地的商船、貨船日日夜夜不停歇地在河麵上來往。
城門口來來往往的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城裏麵大大小小的客棧、酒樓、茶館、小吃店、勾欄院,座無虛席。
京城街道上的人流量都要比平時多上五六倍。
熱鬧的就如同過年一樣。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興隆號的商鋪一天的營業額居然達到了三百貫之多。
樂得林德貴這樣的大買賣人都是屁顛屁顛的。
而這次參與到募捐儀式的買賣人也終於是相信,陳寒沒有騙他們,在這個地方,真的能夠掙到大錢。
商務司衙門二樓。
陳寒站在二樓的陽台上能夠看到下麵的盛況。
他自己在看到這種情況也有點吃驚。
大明的商業潛力真是太大了。
隻要適量地引導這些買賣人就自己匯聚。
而且做得還是這樣的出彩。
邊上夏荷和冬雪,以及陳寒在災民當中發展的三名得力幹將駱秉堂、李少堯、張敬齋正在匯報工作。
他們都是陝甘的秀才,飽讀詩書,而且為人忠厚老實。
最重要的是於數算一道,頗有天賦,於是被陳寒收納在身邊成為幕僚。
夏荷回報的還是災民這次安置問題。
“公子,根據您的安排從本月的初七接到第一批官員捐贈的三十萬貫錢財開始,我們已經安排三千二百一十六人於城外修建木屋;”
“兩千一百二十人於秦淮河上修建工廠;”
“四千五百人在城中修建功德樓。”
“一千三百人在碼頭上卸貨;”
“三百二十二人在城中做小買賣。”
“五千三百人在粥廠當工人。”
“總計安排了一萬兩千二百五十八人。”
“目前城外無所事事的災民數量還有四萬六千人左右。”
“這些人每日安排早中晚兩稀一幹,沒有工錢。”
“工人強壯者兩千二百一十二人,每天工錢二十文;弱者,十文錢;一天工錢需一百四十五貫七百文。”
“每日糧食消耗九百七十擔左右,需錢三百二十三貫。”
“加上工錢,一天需四百七十貫!”
聽到這個數字,其他人所有人都是沉重的。
唯獨陳寒有點失望。
“一天才花四百七十貫,太少太少!!”
“不行!”
夏荷把自己的賬本合上,滿臉詫異。
“公子,這可是一天四百七十貫啊。”
“官員們的俸祿一年也沒有這個數啊!”
陳寒解釋:“我打算拿五十萬貫來救災,現在一天就花四百七十貫,得花三年,我才沒那麽多時間等。”
“這樣,夏荷,你在現在的基礎上,不管你用什麽辦法,給我再加一倍的人。”
夏荷張大了嘴,再增加一倍的人,那估計沒有什麽事來做。
“可是咱沒這麽多活啊。”
陳寒回道:“我馬上知會工部,對全城道路以及通往中都的道路,進行丈量,到時候往裏麵加人。”
“丈量好後,我要開始修建第一條水泥路。”
夏荷隻好記錄下來。
接著是駱秉堂匯報了一下京城買賣家的經營狀況。
聽了後,大家都比較的興奮。
根據戶部的統計,這次從全國各地新來的商戶增加了七千多。
由此可見陳寒的政策是對的。
接著張敬齋和李少堯匯報了一下在四個城門口收稅的情況。
就算是沒有增加稅收,一天的賦稅也是平時的幾百倍。
有了這些數據的支撐,陳寒就能在下次提出更新的政策。
而就在他聽取著匯報的時候,老王急匆匆跑上來。
“老爺,老爺,出大事了!”
“出大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