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職業不分高低貴賤!

當然了,你可以通過考科舉,來改變命運。

但你要是想轉行,對不起,不行。

你個農民要是敢跑去經商,那就是死罪!

你個商人,要是敢購買土地種地,那你也是死罪!

所有人,在以出生時起,就被打上了標簽。

除了考取功名,你沒有任何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合理嗎?

這不合理啊!

朱英雄將自己的想法,全部都說了出來。

反正,既然皇上已經發現了。

那自己何不破罐子破摔?

朱英雄現在還真是就打算破罐子破摔了。

可朱元璋聽到這話,卻滿臉的憤怒!

這是咱老朱家人能說出來的話?!

哼!讓職業平等?

這怎麽可能!?

讓百姓有選擇的機會?

這更加不可能了啊!

如果百姓有選擇的機會,那商賈們豈不是大肆屯田,然後抬高糧價?!

農民豈不都進城,想著做生意,做買賣去了?

這不亂套了嗎?

可朱英雄卻擺了擺手。

一臉嚴肅的看著朱元璋,道:“馬老,你這話可就說錯了啊!”

“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用法律去約束啊!”

“百姓不想種地,那好啊!你想種別種了。”

“反正你就那麽幾畝薄田,種了,也得不到啥,一年到頭也就勉強餓不死。”

“不如就把這點地,給別人!”

“一戶家庭,若隻有十畝地,那這戶人家的生活,還是很勉強的。”

“但一戶家庭,若是有百畝!那這戶家庭,絕對活得很好!”

“至於沒有了田畝的百姓。”

“就更簡單了啊,下官開設的那些工廠,是幹嘛的?正好,工廠裏缺人呢啊!”

朱元璋聽到這,也沉默了。

的確,朱英雄說的對。

人人都應該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朱元璋的知丁法,完全限製了百姓的職業。

讓人們從一出生時起,就注定了將來。

人們想要出人頭地,唯一的辦法,就是考取功名。

可每三年一次科舉,每次隻取三百進士。

這是什麽概念?

大明朝如今,有五千多萬人口。

相當於二十一世紀的浙江。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了。

浙江一個省,每年參加高考的,大約是三十萬人。

三年,就是九十萬人。

不說九十萬,就算是十萬!

十萬學子,但最終能被大學錄取的,僅有三百!

這得競爭多麽激烈啊!

如今的大明朝,不就是這樣?

三年一次科舉。

每次,足有數萬學子進京趕考!

可最終,能留下來的,卻隻有區區三百!

那剩下的人呢?

要麽,就此放棄。

當個秀才,回到村裏,也能教個書什麽的。

要麽,就是迎接下一次科舉。

這其中,絕大多數人,努力一輩子也是依舊無法成功上岸的。

但如果,皇上能夠完全,進行一次徹徹底底大改革!

將職業平等化!

任何職業,都平等!

那麽,那些沒能中榜的學子們,也不至於為了名聲,而寧願當個窮書生了。

他們飽讀詩書,滿腹經綸。

最終,卻隻能在家鄉,窩窩囊囊的活一輩子。

大部分學子都是如此。

但如果職業無高低貴賤呢?

這些學子們,雖然無法為朝廷效力,無法為國家效力。

但卻依舊能夠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啊!

你二十年寒窗苦讀,即便沒有考上公,找個工廠,也能當個小領導啊!

也是手底下管著幾十號人的領導啊!

回了村兒,也不至於被嘲笑。

每年賺的錢,也足夠養活一家老小。

為什麽說,古代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

明代識字率,在百分之十上下。

但這裏指的識字率,可不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意思。

你識字,不一定代表你受過高等教育。

就像小學畢業的人,也識字。

明代識字率雖然能夠達到百分之十上下。

但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其實不足百分之五。

但明代的私塾,是很多很多的。

幾乎每一個縣城,都有那麽幾座。

按理說,文盲率不應該這麽高。

那為何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呢?

很簡單,不是因為百姓沒錢讓孩子上學,而是沒必要。

你在怎麽寒窗苦讀,沒三年就取那麽三百個進士。

與其跟那三百個精英中的精英去競爭。

不如老老實實的留在家,繼承父業。

但如果讀書不僅僅可以考取功名,讀書還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那還需要擔心百姓不送孩子去讀書嗎?

別說送孩子去讀書了,就是農民伯伯自己都會沒事兒買一些書籍,自己看一看,最起碼認認字。

以後也能找個輕鬆點的工作。

朱英雄將這些想法,全部說出口的時候。

火車也緩緩停靠在了張家鎮的火車站中。

此刻,朱元璋看著窗外,那熙熙攘攘的人群。

每一個人,臉上都掛著一絲絲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

朱元璋就知道了,朱英雄,說的對。

在沛縣,就是如此。

在沛縣,讀書人有著大把大把的機會!

這使得百姓們也都開始重視起了孩子的教育。

即便當不了官,也能當個小領導。

當不了小領導,以後也不用種地,靠老天爺賞臉吃飯。

想到這,朱元璋默默的點了點頭。

的確,職業,不該分高低貴賤。

職業,更不應該固化。

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的權力。

有了選擇的權力,百姓們才能夠富足!

至於糧食問題?

嗬嗬,那些精明的商人,難道會放著大把大把的良田,不去種,反而進城和那群資本家們內卷?

卷不過,就帶著資產,收購田畝。

種地唄!

資本家化為農場主。

生活不一樣能過得很美好?

“走吧,馬老,縣城咱參觀的夠了,在來參觀參觀這鄉下小鎮如何?”

張家鎮不大。

全鎮,算上周圍的村莊,也不過一千戶。

共計不足四千口人。

下轄六個村。

鎮擁有一條主幹道,和三條輔路,以及無數穿插在其中的小巷。

居住在城鎮中的人口,不足兩千。

從南到北,不足半刻就可以走遍整個小鎮。

一行人下了火車,便坐上了一輛馬車。

這輛馬車,是縣丞安排的。

在明代,鎮級別的行政單位是沒有最高行政長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