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既然無法阻止土地兼並,那就主動兼並土地!

居然……

是琉璃的!

沒錯!

琉璃!

這得是多奢侈啊!

拿琉璃當窗戶?!

朱元璋直接傻眼了!

可朱英雄滿臉的無所謂。

接著開口說道:“對了,老爺子,昨日光顧著談生意了,您貴姓啊?如何稱呼?”

朱元璋想了想。

一旁的朱標腦子轉的還是快。

連忙拱手道:“哦,家父名曰……馬二四!”

“您叫他馬四爺就好。”

朱英雄聞言,點了點頭,道:“馬四爺。”

“這房子也參觀完了,如何?對本縣的地產業,感覺如何啊?”

朱元璋想了想,又搖了搖頭道:“唉!”

“這房子,看著是挺好。”

“就是這個價格啊……”

“雖說,這裏的百姓,每年的收入也不少。”

“像你說的,一年到頭還能攢下來二十兩銀子,但若是想有一個像樣的家,也不容易啊!”

朱英雄一聽這話,連忙搖了搖頭,道:“唉!這馬四爺可就說錯了。”

“本縣的錢莊呢,提供了底息貸款。”

“利息的話,隻有三成!”

“也就是說,你不花一分錢,便可得到一座這樣的房子,然後每年按時還款就行了。”

隻需要多支付三成的利息,在現代那妥妥的就是高利貸了。

但在古代並不算是高利貸。

明律規定,利息超過本金才算高利貸。

也就是說,朱英雄就是將利息設置在九成九,那都在合法的範圍內!

所以,三成的利息,在這個時代,那可真就是活菩薩了啊!

果然!朱元璋一聽這話。

心想道,不愧是自己大孫子啊!

居然給百姓提供這種貸款!

利息這麽低!

哈哈哈哈!

這愛民如子這一點,隨咱!

哈哈哈哈!

朱英雄這時又開口道:“並且呢,為了防止房價過高,導致底層百姓最後買不起,本官還規定,每戶百姓的名下,隻能擁有一座房產!”

“當然,這個規矩也是有個漏洞的。”

“一些投機者,也會為了囤積房產、抬高房價,而將自己的兒女們踢出自己的戶籍,給他們另外立戶籍。”

“不過呢,另外立戶籍的話,本官不就能多收一份稅收了嗎?何樂而不為呢?”

“哈哈哈哈!所以說,不管怎麽樣,本官都是賺的!”

聽到這,朱元璋是滿臉黑線啊!

這小子?!

這個臭小子!

真是掉錢眼裏了啊!

虧咱剛才還在心裏誇了你那麽多回!

你這一下子就原形畢露了!

讓爺爺我很沒有麵子啊!

不過,朱元璋轉念又一想。

朱英雄的這個方法,其實也沒什麽壞處。

那些投機的商人們,願意賺錢就賺去唄。

反正,到頭來他們還得多交幾份稅。

至於抬高房價的問題。

倒也無所謂。

房子的價值,取決於人們的需求。

適當的提高一些中心地段的房價,也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

隻要那群商賈們,別把房價給炒的太過離譜了就行。

保持在平均每個人,十年二十年就能買得起一座房子的價格,其實就能接受的了。

房價要是過於低了,也不會有人珍惜,不珍惜,那用不了幾年,這些房子就得破爛不堪了。

房價稍微高一點,讓人們知道,這東西是寶貝,自然也就珍惜自己的房產了。

想到這,朱元璋點了點頭。

接著,他又皺眉道:“隻是,朱大人,咱有一點不明白。”

“但說無妨。”

朱英雄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朱元璋開口道:“你說你,搞這麽高的薪水,這沛縣縣城發展的這麽好。”

“那周圍的農戶們怎麽辦?”

“一個佃農,名下也就幾畝良田,一年到頭,能產出多少糧食來呢?”

“進城打工,一年的收入是五十多兩銀子,可那些佃農種田,一年的收入,能有五兩銀子那都要謝天謝地了啊!”

朱英雄聞言,連忙擺了擺手。

朱元璋的分析並不無道理。

在古代,農業社會,特別是朱元璋的小農經濟。

在生產力如此底下的時代,你大搞工業,最後搞得農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掙不來幾個錢,反倒是城裏的打工人一個個的高高在上。

那那些還掙紮在溫飽線上的農民,心裏肯定不平衡。

他們心裏不平衡了,不就不種地了嗎?

也去城裏打工。

那沒有人種地了,糧食如何生產?

在古代,糧食才是硬通貨。

沒了糧食,那你掙在多的錢,也得餓死!

可關於這個問題,朱英雄卻滿不在乎的擺了擺手。

道:“這馬四爺可就不懂了。”

“本縣實行的,是大農場政策。”

“所謂的大農場,就是主動的去進行土地兼並!”

“我們都知道,曆代王朝,基本上都亡於土地兼並。”

“曆代帝王們呢,也都苦心防著土地兼並。”

“但本官呢,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既然,我們最終都無法阻止土地兼並,那何不順從?”

“主動將土地,分給那些地主們。”

“然後由官方下達政策,地主可以雇傭佃農,但要有最低薪水。”

“也就是說,在本縣,那些給地主打工的佃農們,每月的薪水,也是按照本縣的最低工資標準來發放的。”

“至於這些佃農們是否能產出比他們薪水更高的價值,這麽說吧!”

“本官發明的那個犁地機器,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個人,一天就能收割完一片農田!”

“一個擁有三百畝地的地主,雇是三十個人,隻需要一個月,便可將所有耕地全部收割完畢!”

“這三百畝地所產出的價值,就按照最低標準,也就是每畝產一石糧食來計算的話,三百畝,就是三百石!”

“三百石,折合成銀兩,就是六百兩銀子。”

“而那三十個人,這個月的薪水,最多也不過一百五十兩銀子。”

“所以,地主肯定是穩賺不賠的。”

“佃農這一個月,就賺了五兩銀子,自然也是不虧。”

聽到這,朱元璋這才恍然大悟!

如此一來,那不管是地主,還是佃農,都不虧啊!

佃農一年也就幹兩次,春季犁地播種,賺五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