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不能讓金錢換到權力

長安學院,藏書閣。

這是一個張知易喜歡的地方,有李治的支持,這裏的書籍越來越多了,有的版本後世根本看不到,所以對張知易頗有吸引力。

不過,此時他手裏還拿著柳公明的信在看。

“就知道老師會在這裏。”

李治走了進來,外麵還站著幾個侍從,張知易回頭看他一眼。

“你這個皇帝當得挺蕭遙,這也算新官上任了,你還有閑工夫出來?”

“老師不是知道,我有三個輔佐大臣嗎?”

“那你也不能當甩手掌櫃,人不能沒有壓力,否則幹著幹著,就有了別的心思。”

張知易還在提醒李治,不能過度放任別人做事。

強勢的帝王就搞一言堂,什麽都自己來定,這樣也太累,但全由別人做了,就有點像明朝的那些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都照樣運轉,反噬就是文官集團的強大。

“老師,高句麗又犯邊了。”

“哦,那你是有什麽想法?”

張知易把手裏的一本書放到一邊,然後笑了:“你舅舅現在不會同意的。”

這個時候,李治也才登基,怎麽可能就讓他做這種決定。

顧命大臣的權威其實很大,以李治的能力還不足以抗衡他們。

其實,這也是他的試金石,有一天你能鎮住他們再說其他吧。

“可是,如今敢犯我大唐的也隻有他們,父皇……先帝在世之時,總以大唐之強盛為傲,可如今依然有番邦蠻夷敢來進犯!”

“這個不急,你會解決他們的。”

“哦,老師對我有如此信心?”

“我是對大唐有信心。”

張知易笑了笑,他知道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真正意義上的解決。

時間會長一些,也不知道現在經過他指導過的大唐,會不會有所變化。

但危機任何時候都存在,這個麻煩解決了,那個也會到來。

“那你先看看這個吧,柳公明的信。”

張知易把手中信件遞過去,李治也想知道這個柳公明現在究竟幹出了什麽政績。

李治大略看了一下,欣喜道:“柳公明確實還是能幹的,他已經可以自己辦私塾了!”

柳公明並不是那麽僵硬的人,他會變通,這點就很好。

但是張知易也並不見多高興的樣子,他在進行長遠的思考。

“你覺得這是長久之計?”

“長久不長久的不說,這回是個很好的開始。”

“未必見得,那你是沒見過資本家的厲害。”

“呃……老師說的是什麽?”

現在跟李治說這個,他也不會了解,這可是厲害到能統治世界的存在。

因為牽扯到一樣東西,錢,這才是後世最有力量的存在。

而現在,柳公明不也在跟商人鄉紳妥協嗎?

世家門閥會培養自己的勢力,而商人也不傻,他們現如今地位低下,有如此機會他們自然懂得加速培育自己的勢力,有朝一日,他們對皇權的威脅會前所未有的大。

不過,資本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好像也不是什麽壞事?

張知易糾結的是這個事,步子邁得太大了,他不確定是不是好事。

現在大唐要邁入鼎盛,商賈也定會迎來高速發展期,他們比權貴差什麽呢?

就是身份地位。

沒有身份地位,他們永遠是肥羊,永遠被人唾棄。

“我的意思是說,柳公明這樣搞,也不是長久之計。”

“他任上可以打三瓜兩棗的,還是太慢,而且他此舉也隻是跟鄉紳商人預支了辦學經費,利益上甚至還有讓步,其實,哪怕不減稅,他們將來也會熱衷於此!”

“你知道嗎,辦學必須官辦,必須舉國體製,不能讓他們插手,不能讓金錢換到權力。”

有資本進來插手,情況就不對勁了,這是隱患。

當然,在這個時期誰都不會看得出來這個隱患,唯有張知易。

資本插手的東西能對勁才有鬼了,看著吧,不出幾年,又會有許多的門閥崛起。

還形不成後世那樣的財閥巨頭,因為還沒有工業革命。

但商人們有樣學樣,幾大家族就是他們的模板,金錢打通了他們子弟上升的通道,就會把最後這個短板補齊,金錢真正成為力量。

“可是老師,都辦官學的話,這費用從何而來?”

官學一直都有,教育體係早就很完整,但不夠大而已。

上學也基本都是權貴的特權,要普及下去的話,將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大唐如今都還未達到鼎盛,再多出這筆開銷的話,怕是頂不住。

而且看起來也沒必要,那麽多人讀書,你有那麽多官位嗎?

張知易當然也會想到這個問題,社會確實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

農業社會現在還是先進的社會,種地不需要識字,並不會造成什麽影響。

像錢自敏再怎麽天才,他學的那些東西也沒有大用。

除非是張知易開啟變革,否則沒有必要那麽多人讀書,讀多了反而亂……

這不是什麽愚民,而是現實的就業問題。

以前十個人考上去五個,如果變成一百個人考上去五個,那得出來多少牢騷詩啊。

考不上是否甘心回家種地,這個答案所有人各自心裏都清楚。

那時候,他們可不是什麽都不知道的老農了。

“無妨,柳公明做的那點事,也影響不到大局,也怪我當時沒想那麽多,隻是在你這裏,要從上而下開始慢慢加強官學,士農工商那一套還是得搞啊。”

“多少都要花銷的,老師想好錢從哪裏來了嗎?”

“嗬嗬,你還不知道我,有這辦法,我還一門心思往那死牢裏鑽嗎?”

這回李治不信,老師既然提起,那就一定會有辦法。

張知易還在對著書架沉吟:“那必定得從第一產業開始,現成最簡單提高產量的辦法,就是讓人去南邊找,把兩季稻找出來,就先過了一個坎。”

“兩季稻?老師是說,每年稻子能收獲兩季?”

李治驚訝,老師不是不懂種地嗎,如果一年能收兩季,那麽單就水田來說,一年收獲就會翻番,雖然此時大唐並沒有什麽饑荒,可產量越高,就意味著越多人可以脫產做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