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處處碰壁
柳公明從上次的鄉鎮回來之後,心中一直苦悶。
原本他以為有了張知易在長安城做出的創舉,整個大唐也會爭相效仿,那麽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也都能讀上書了。
然而走訪過偏遠的鄉鎮便可知道普通人家孩子的讀書條件根本無法和長安的孩子相比,哪怕他們同為普通老百姓,家中也無貴族勢力。
這讓柳公明久久不能忘懷。原來張知易說的差距除了階層之間存在,地區之間也同樣存在。
柳公明在長安城跟著張知易替太子辦事,耳濡目染間也學習到了他的一些觀點。
如今自己已經成為了江都縣的父母官,他決心用自己的能力去替江都縣的百姓做點事情,那便是從改善鄉鎮孩子讀書的條件開始。
柳公明召集了縣衙的官員商議興辦鄉村私塾一事。
當柳公明慷慨激昂地說完了他開辦私塾的計劃時,底下的官員都難以置信,他們覺得他們新來的這位縣令有點不切實際,但又不敢直接反駁。
整個縣衙的議事廳頓時陷入了沉默,過了一會兒縣衙的老師爺才開口說道。
“縣令大人的想法是為百姓著想,可是真正辦起來的確有諸多困難。”
長安書院那麽大規模的書院,張知易輕而易舉就辦到了,他僅僅是想在江都縣的各個鄉鎮裏麵開辦一個有教書先生有一兩間教舍的私塾便可,難道這也很困難嗎?
“公民初來乍到,還請師爺直言,有何困難?”
那老師爺捋了捋自己花白的胡須,眯著眼說道。
“首先這銀子便是大頭,我江都縣這一年收成不好收上來的稅除了上交朝廷還要興修水利,灌溉農桑,已經剩不下多少銀子了。”
“開幾間私塾需要多少銀子呢?”
師爺笑道:“現在大人自然覺得用不了多少銀子,可這銀子畢竟需要有人來出,這筆賬也是一筆開支需要向知府申報,再由賬房記錄,這流程走下來恐怕已經過去了很久。”
柳公明點頭師爺說的不無道理,在錢這一方麵張知易當時有太子的全力相處,壓根不差錢。
師爺又接著說道:“這其二嘛,每個鄉鎮合適上學的生徒並不是很多,老夫認為他們想讀書的,隻需自行買書學習,再考縣裏的貢生,考上之後再到縣裏開辦的貢院學習即可。”
師爺所說的正是傳統鄉鎮書生的學習之路,柳公民對此十分清楚,畢竟他就是走的這條路到現在的地位的。
同樣的他也清楚,走這條路是如此的艱辛,自己淋過雨便想為別人撐一把傘。
“可貢院的條件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未免太過苛刻,我想的是能讓每一個年齡合適的孩童都能適當地接受教育。”
縣衙裏的眾人十分不理解柳公明的這個想法,畢竟並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或許對那些農村子弟來說,可能是做一個種田的農民或者做一名工匠可以更好地養活自己。
飯都吃不飽的家庭,進入私塾讀書未免太奢侈了些。
老師爺說的兩條意見縣衙裏的官員也都大體讚同,他們意見一致,都不支持柳公明在各地興辦私塾。
柳公明上任的第一項舉措便遭受挫折,柳公明心中不免有些苦澀也不知道如何解決,他隻好先擱置自己的計劃,解散了會議。
回到住處後,柳公明夜不能寐,他躺在**思考著解決的方法,他不願意就此放棄開辦私塾的想法。
第二天,柳公明又召集了全縣有名望的商賈和地主。
這些有錢人一聽到是縣令大人的邀請,都非常積極地來到縣衙。
縣衙招待他們的也隻是每人一杯泡好的茶。
柳公明來到二堂拱手說道。
“各位老板為我們江都縣的建設,做了十分巨大的貢獻,每年交上來的賦稅,供養著我們縣衙門。”
這些商人都十分客套。
“哪裏哪裏,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柳公明又接著說道。
“縣衙和百姓感激諸位的貢獻,但江都縣的建設遠遠不能止步於此。”
富人們都安靜地想聽柳公明要說些什麽。
“江都縣許多地方都缺少一個私塾供適齡的孩童上學,然而我們江都縣的財政十分吃緊,在此關鍵時刻還需要各位老板慷慨解囊。”
說完柳公明深深地做了一個揖。
富人們一聽要讓他們掏錢馬上就變臉了,讓他們出力可以,要他們的錢那怕是有點難。
“縣令大人有所不知,最近生意難做啊。”
“我這還欠著別人一大筆貨款呢。”
“我家孩子上著縣城裏的私塾,這江都縣也不缺私塾吧?。”
富人們以各種理由推脫,柳公明頓時慌了,不知該如何繼續下去。
“縣令大人體恤百姓,我們心領了,還是等江都縣財政富裕起來再想這個事情吧,我們也能力有限。就先行告辭了。”
坐滿縣衙二堂的富人都紛紛離去,隻留下柳公明落寞一人。
柳公明想了一夜的方案就這樣無疾而終。他心中充滿了沮喪,難道自己真的辦不好一件事情嗎?
他坐在空****的會客廳,一個人待了半個時辰直到太陽下山才緩緩站起身來。
回到住處,柳公明拿起拿出紙筆。
他打算給張知易寫信求教如何才能解決當下的難題。
信中他先是非常詳細地介紹了江都縣的情況以及他所看到的地方縣城與都城長安之間的巨大差距。他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也請求張知易能給他一些建議,幫助他完成讓江都縣貧窮百姓家的子女上學的心願。
光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柳公明就翻遍了他所看過的聖賢書,也沒能找到如何籌集資金興辦私塾的辦法。
信件寫完已是深夜,柳公明不禁回想起張知易來找他的那個下雪的夜晚。
正是那個夜晚張知易給了柳公明繼續努力求學的希望。
如今柳公明,也希望自己能給像他以前那樣困苦的學子一個希望,以此傳承。
最後柳公明在信的末尾寫上分別良久,望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