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有教無類

張知易走進小院,在皎潔的月光下,張知易依稀地看到院子裏麵種滿了就瓜果蔬菜。

院子中間便是一座小小的茅草屋,屋內還亮著橘黃色的燭火。

屋子的主人還沒有睡意,依舊在挑燈夜讀。

得知張知易的到來,屋子裏的主人合上書本,起來收拾了一下,便打開房門。

“這位遠來的客人找我何事?”

這個姓楊的教書先生十分地直接,開門見山詢問張知易的來意。

在月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這位楊先生棱角分明的臉,身上也隻是粗麻布衣,有些駝背,但也算站得十分穩健。

張知易抱拳說明來意:“在下長安張知易,他隻是聽聞小寶說,楊先生的文采舉世無雙,特地前來拜訪,如今偶然聽得先生吟詩,隻覺得驚為天人,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將相思之情寄托在月光上,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真可稱得上是千古佳句。”

麵對如此高的評價,楊先生並未並沒有為之所動,而是依舊平靜的說道:“隻是詩句罷了,寫得好與不好又有何關係?我自怡然自得。”

這個楊先生如此豁達,張知易在長安城待久了,這個楊先生在他眼裏真是一股清流,長安城裏多是沽名釣譽之輩。

張知易笑道:“如今看來比楊先生的詩文更加可貴的是楊先生這份品質和豁達的胸襟。”

張知易一直拍著楊先生的馬屁,但似乎對他並不受用。

楊先生依舊是平靜地說道:“在下楊炯,自離開長安城就在這裏教書,已經過去兩年了,還能找我有什麽事?”

這個叫楊炯的教書先生,好像對長安城的人和事物都比較反感,也漸漸的對張知易失去了耐心。

“恕在下冒犯,我也是聽聞楊先生,有教無類在窮困的農村中開設私塾給農民的小孩們上課,真是有孔夫子的遺風。”

“相比於長安城,我更喜歡在這鄉野間領略自然風光,這些天真爛漫的孩童可比心有城府的大人要好相處。”

張知易心中已經猜出了大概,這個叫楊炯的教書先生,以往多半是心有抱負的大好青年,滿懷一腔熱血進入長安城中,想要大展拳腳,可惜懷才不遇或者是出身平常,一直鬱鬱不得誌。

張知易決定隻字不問他在長安的遭遇,隻談現狀。

“我大唐正是需要楊先生這樣的良師,為我大唐培養人才,這村子裏的幾十個孩童中,說不定就有未來的狀元或者大詩人,又或者大將軍。即便這些都不是,那他也是一個識字的普通老百姓。”

楊炯被說得有些動容,其實起初他並沒有想這麽多,隻是隱居在這小山村中,又沒有事幹,便想起自己開辦私塾,鄉親們都十分高興地將自家的孩子給送來。

久而久之就連好幾裏外的鄉村都知道了這裏有個私塾,楊炯的學生也漸漸多了起來,但他從來不過問這些學生從哪兒來,家境如何,是否聰明,隻是默默地教著。

“楊炯自知沒有如此高尚的境界,隻是不停地在做一件小事就是教書。”

將一件小事持之以恒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這也是一種成功,這便是楊炯的成功之道。

“剛才我聽小寶說私塾裏並沒有多少本書,條件也比較艱苦,剛好我在長安城的親戚正在做印書的生意,楊先生如此高義,我也不能袖手旁觀。明日我便讓人給楊先生的私塾送來一批書。”

楊炯十分震驚,他甚至有點不敢相信,是怎麽樣的人才會給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捐贈這麽多書籍?而且張知易穿的也不是什麽富貴子弟,楊炯也不管他說的是真是假了,既然他有這份心便是好的。

“那楊某就先謝過這位客人了。裏麵請吧。”

張知易的真誠打動了楊炯,終於拉近了和楊炯的關係。

進到楊炯的屋裏,裏麵的擺設卻十分齊全,有書櫃還有畫簍,還有許多筆墨紙硯,牆上掛著一副精美的水墨畫,張知易看得出來這可不是平常人作的。

張知易在畫前停留,細細地觀賞這幅畫作,這畫的是一顆墨竹,蒼勁有力,也暗示了人的寧折不彎的品格。

片刻過後,張知易終於看出來這畫的作者並十分驚訝地說道。

“這竟然是被稱作畫仙的一丁先生的作品!看來楊先生也絕非平凡之輩。”

“一位舊友的畫作而已,不足掛齒,我一直喜歡這筆直清白的竹子,他便畫了一副送給我。”

“傳聞一丁先生的畫作存世極少,每一幅畫都是價值千金。”

楊炯卻不以為然,他在燭光下繼續批閱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業。

“一幅畫能賣這麽多錢,也不過是看在我那位老友的名氣上,這麽多的銀子,要是用來辦學堂。可比買畫有意義多了。”

這句話正中張之易的下懷,他心想:“我和太子不就是興辦學堂的人嗎?這樣的有才華的人隻在這鄉村教私塾屈才,我得說服他到長安的大書院去教書。”

“要是有人願意出重金建設學堂。楊先生是否願意幫忙?”

楊炯停下了批閱作業的筆,麵無表情的看著張知易。

“我有一個村野匹夫能幫什麽忙?”

“楊先生如此謙虛,若是你都是村野匹夫,那天下便沒有會教書的人了。”

“幾年前,我早已對長安心生厭惡。”

楊炯說完又埋頭繼續批改學生的作業。

“可如今的長安卻已不是幾年前的長安,便拿今年的科舉來說,便有好幾位寒門子弟鯉魚躍龍門。”

“我若是走了,這村子裏的學生怎麽辦?”

“我自會找人替代先生的位置,不必擔心”

“罷了,在哪教書不是教書,又何必到長安城裏去呢?”

“先生的才學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應該去書院教那些即將參加科舉,心懷遠大誌向的讀書人。”

楊炯被張知易說動了,他不禁回想起年少的自己若是有一位提攜教導自己的良師,他也不會落到今天這般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