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除夕夜宴

貞觀二十二年除夕夜,整個長安城是一片喜慶的氣氛,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

然而這一切的熱鬧和歡樂都與柳公明無關,此時的他正借著屋外絢爛的燈火在看書,為的是在開春的科舉上一舉成名。

大明宮裏也是一片慶賀新年的景象,李世民在宮殿裏宴請皇親國戚和一幫功臣。

大唐最有權勢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這場國宴。

盡管李世民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可他還是堅持出場說了祝酒詞,回顧了上一年政務上的得失,並接受大家的祝福。

象征性地喝了一杯過後,李世民暫且離席回到寢宮去歇息。

李世民一走,這皇家宴席便是王公貴族的舞台了。

李治與自己的舅舅坐在一桌,大家在座位上各吃各的,相互認識的大臣和貴族們紛紛離席交談。

一副其樂融融的場麵。

這時,隴西崔氏家的老爺端著酒杯朝李治的座位走來。

“微臣崔佑給太子爺拜年了。咱是看著太子長大了,今日辭舊迎新,太子便長一歲,他日便可成為我大唐的頂梁柱。”

這種奉承的話李治聽著十分不自在,放在以前李治肯定是不想理會。

如今已不是當初的無知少年了。

李治也端起酒杯,恭敬地回禮道:“李治是晚輩,應該是我給崔伯父拜年才對。”

這位崔爺見當朝太子對自己畢恭畢敬,心裏已是樂開了花。

“太子爺這孩子,打小就機靈。”

這近乎套得好像李治就是他帶大的一樣。

其他的貴族見狀也沒有傻坐著了,紛紛拿起了自己的酒杯便來給李治敬酒。

旁邊的長孫無忌在一旁座位上坐的正正的,一言不發。

也是,此時宴會的主角是太子,在恭維完太子之前,誰去管長孫無忌的臉色。

李治的業務水平是越來越熟練了,麵對大臣和世家的道賀,李治應對得十分得體,堪稱完美。

如此謙卑知書達禮的形象也在向他們表達:李治是個規規矩矩的好少年。

這對世家貴族來說是一件好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貴族都樂於和李治套近乎的,原本支持廢太子李承乾的一幫氏族和支持李泰的一群人已經借這次宴會在有意無意的拉近關係。

他們在角落裏商量今年要不要通婚或者一起做點生意。

這些人李治都暗暗觀察,記在了心裏,看似簡單的國宴,其中的人情往來,關係走動卻十分複雜。

唯獨一人卻沒有任何舉動,這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長孫無忌,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關注著長孫無忌的動向。

應付完了一群貴族,李治這才空出時間。

隻見李治滿上一杯酒,來到長孫無忌麵前,直接跪下,鄭重一拜。

“治兒給舅父拜年了,感謝舅父的教導。”

此舉一出,整個宴會的人紛紛誇讚李治有孝心,其實心裏想的是長孫無忌這人以後必定大權在握。

長孫無忌擠出一絲笑容,也拿起了酒杯客套道:“輔佐太子殿下是老臣的職責,不必言謝。”

這宴會裏看向李治的目光,有奸險的,有恭維的,還有羨慕的。

李治猜不透的事長孫無忌的態度。

而在長孫無忌心中,李治早就不是先前那個軟弱的少年,要是李治羽翼漸豐,第一個要處理的恐怕便是權傾朝野的自己。

急流勇退謂之知機,可長孫無忌的野心又不會讓他就此放下權力,告老還鄉。

酒過三巡,按照慣例,諸位官員要總結一年的得失,以往都是李世民起頭,如今他因病提前離場,有人就提議讓李治來起頭。

“太子殿下協理朝政,德才兼備,就給大家夥起個頭吧。”

其餘的人也都紛紛應和。

而李治並沒有就此站出來主持大局,他看向了長孫無忌,拱手作揖說道:“要論國家大事,還是舅父比較操勞,以李治所見應當由我大唐的柱國良臣來起頭。”

台下眾人先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人群中終於有人表示讚同。

“好,長孫大人日夜為政務操勞,論功勞誰也比不過長孫大人。”

有人帶頭,那剩下的人便也紛紛附和。

盛情難卻,長孫無忌終究還是帶領大家回顧一年來的大小事件。

上一年,便是貞觀二十二,王玄策大破中天竺軍隊,生擒國王阿羅那順。劍南道動亂,朝廷派兵鎮壓。卿州大疫,百姓因病喪亡......

李治聽著這些大唐帝國各處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心中那股野心便高漲起來,他也時常想起要是他獨攬大權會不會做得比現在更好。

過了一個時辰,這個總結一年得失的環節才落入尾聲。

大臣個貴族們都好像意猶未盡,在座位上交談起來。

李治自然很想與人細細討教,然而他想與之討論的人並不在宴會當中。

不過這場宴會的目的,李治已經辦到了,在大臣和貴族的眼中,李治還是事事都唯長孫無忌馬首是瞻。

氏族豪強自然是看不上長孫無忌的,那李治對他們來說就連長孫無忌都不如,自然沒有過多地忌憚。

等李治繼承大統,世家貴族繼續在地方或者朝廷上作威作福,為自己的家族謀求利益。

漸漸地,已到子時,宴會也該散去,大臣貴族們要回到各自的府上守歲。闔門守**,燎火到清晨,來年的大唐希望是一個好年。

正當大臣有序離去時,李治在門口左顧右盼,像是在等什麽人。

當禮部侍郎走到門口時,李治叫住了他。

“侍郎大人,李治這裏有一篇文章,是一位將要參加科舉的好友所作。”

禮部侍郎一聽便懂了,連忙接過太子手裏的文章。

“既然是太子殿下的好友,那文采肯定沒得說,下官過完年便細細品讀。”

科舉前的行卷可以大大提高考生的通過率。

而李治交給科舉考官禮部侍郎的文章,正是出自那寒窗苦讀的柳公明之手。

李治聽從張知易的建議,將文章帶給有話事權的官員傳閱。

柳公明算是遇到了天大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