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寒門立雪

入了冬的長安城,一到傍晚時分便是一片寂靜,家家亮起了燭火,屋外唯有那呼嘯的寒風。

在長安城裏最偏僻的角落,一處低矮的民房在寒風中岌岌可危。

房子的主人裹著被子瑟瑟發抖,他沒有躺在**,而是坐在桌前,借著搖曳的燭光捧著一本書在讀著。

桌子是破的,平時用來吃飯,收拾好了便是書桌,燭台上的燈油也所剩無幾了。

條件的艱苦並沒有阻擋這位書生研讀聖賢書。

一聲敲門身打斷了書生的學習。

書生感到奇怪,這麽晚了,能有誰會來拜訪自己這樣一個窮酸的書生?

“來了。”書生應了門,暫且放下了裹在身上的被褥,披著被子示人多少有些不體麵。

書生打開門,屋外的風雪立馬湧進了他原本就不大的房子,書生也被凍得打了一個冷顫。

在門外的是一個身形修長,披著厚厚的棉布披風的人,由於來者戴上了兜帽,書生看不清楚模樣,隻見此人肩膀和頭頂都積了少許的雪。

“客人光臨寒舍有何指教?”

“外麵天兒冷,我們不妨進屋裏說。”裹在披風裏的張知易說道。

書生有些局促,畢竟他的寒舍是真的寒舍,家裏也沒有什麽好用來招待客人的,甚至連燒爐取暖的柴火都沒有。

“那就請吧,寒舍簡陋,莫要見怪。”猶豫再三,書生還是讓開了房門,手臂朝屋內擺出了一副歡迎的姿勢。

誰知就當書生讓開了房門時,屋外一陣寒風刮了進來,把桌上本就微弱的燭火給熄滅了。

如此窘迫的家境,還好燭火熄滅了,旁人看不見書生漲紅的臉。

黑燈瞎火的,張知易隻好站在一旁等待書生重新把燭台點上。

過了一會兒,屋內又重新亮起了燭光,這次的燭火比先前的要亮堂許多,估計是書生偷偷添了點燈油。

屋內恢複了亮光,張知易打量著這間擁擠的房子,屋內的擺設一覽無餘:一張床,一張吃飯和讀書兼用的桌子,還有一個貌似好幾天沒用過的灶台。

張知易把帽子取下來,書生這才看清張知易的樣貌,雖然他來的時候經曆風雪吹打,臉上堅毅的麵容卻依然不減。

書生作揖問道:“敢問這位客人光臨寒舍,有何貴幹?”

張知易捂著手哈了一口熱氣,說道:“柳公明,年方二十,晉州襄陵縣貢生,才華橫溢,一舉奪得鄉試第二名。”

書生大為驚奇,此人竟事先調查過自己的生平。

“既然閣下知道小生的姓名,那我就不做介紹了,那閣下可否告知您的來曆?”

“在下姓易名枝,久聞君之大名,特來拜訪。”

張知易說完深深作揖,他此時並沒有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罪犯張知易早已死了。

突如其來的誇讚讓柳公明有點不好意思了,他原本在家鄉襄陵縣也是寒門出身,雖說不用餓肚子,但是進京趕考的盤纏早已所剩無幾,到了京城也隻夠買下這一破落的平房。

柳公明有些難以置信,這才子佳人遍地的長安竟然有人知道自己。

“小生不才,讀得幾本聖賢書,得此機會進京考取功名,讓閣下見笑了。”

“此次進京趕考,你有幾分把握?”

柳公明遲疑了,他讀的那幾本書又怎麽比得過世家子弟家中的典藏?他在家鄉私塾的教書先生又怎麽比得過京城的名家大師?

“公明才疏學淺,隻盼自己的文章能夠得到考官批閱,再提點一二。”

張知易拿起了桌上柳公明寫的文章細細翻閱。

“你名叫公明,應當對功名十分向往才對。”

“讀書人怎會沒有青雲之誌,隻是......”

柳公明長歎一聲。

“隻是閣下也知曉公明的出身寒微,能夠進京參加省試已經很不容易了,不敢奢求別的。”

張知易看完了柳公明所寫的文章,此人才華是有的,但有才華的可不止他一人。

“你這文章多是講述生民疾苦,想必也是一位仁義的讀書人。”

“文章雖如此,可我從未幹過農桑的活。百姓的疾苦又怎麽是一篇詩文可以書盡的呢?”

張知易聽到柳公明如此體貼百姓的論調,心中不由得感歎:“這樣的人正是百姓需要的父母官。”

來找柳公明之前,張知易也拜訪了幾個寒門子弟,然而與這些人一番交流之後,總覺得不是自己和太子需要的人才,唯有這柳公明讓張知易眼前一亮。

“對於你的文章,我有個建議,你可願聽?”

“請閣下賜教。”

張知易將柳公明的書稿一一展開,說道:“你的文章雖然針砭時弊,書寫百姓的艱辛,但如今是大唐盛世,長安更是一片欣欣向榮,你的文章讓久居繁華皇城的考官看了,多少有些掃興。”

柳公明聽了張知易的建議,臉上卻是有些不開心。

“不妨將長安都城的繁榮歌頌一番,再點評一下當今清朗的政局,將自己的觀點寫出來。”

“閣下是讓我粉飾太平,對百姓的辛苦視而不見?”

“若是你連科舉都過不了,又如何造福百姓呢?”

柳公明被這個問題嗆住了。

“難道長安繁榮是假的,在聖人的統治下,朝堂穩定,邊關平和也是假的?”

張知易一連追問讓柳公明啞口無言。

片刻之後,柳公明才開口說道:“改了文章又如何?京城的世家子弟不比我更會歌功頌德?”

“這就要相信自己的才華了,你盡管寫,我有辦法讓你的文章被考官看到。”

柳公明這才明白過來,這個半夜造訪的神秘人有可能便是自己的貴人,這時他有些受寵若驚,自己怎麽就被京城的貴族看上了呢?

“在下先行謝過,不知閣下侍奉哪位達官顯貴,知遇之恩,他日公明定當回報!”柳公明抱拳,眼中竟有溢出了淚花,他一路的艱苦,在長安的饑寒交迫又有誰懂呢?柳公明深知自己這一路苦讀今年也許也是一場空,可他心中的淩雲壯誌又豈是這寒冬飛雪所能掩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