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科舉真的公平?

一出生就在帝王家的李治根本無法體會寒窗十年苦讀的酸楚。

他更無法共情的是平民百姓獲得上升的機會與世家貴族相比是多麽的渺茫。

畢竟這天下也沒有人第二個比自己背景更加強大的人了。

但天下永遠有想要把自己從這個位置上趕下來的人,李治不僅不能就此沉浸在皇權當中,還要擔起治理國家,穩定朝局的大任。

從這一點來看,李治不比天下讀書人輕鬆。

“隻要大力實行科舉製那便可以讓朝廷官員裏的世家貴族減少,讓平民老百姓有上升的渠道。”李治也曾經從大臣們口中學習過各種製度,對科舉製也是有相當的了解。

“沒那麽簡單。”張知易躺在草席上回憶起自己大學時學過的曆史知識。

“為何?既然大家都考的同一份試卷,不論對百姓還是對氏族都是公平的。”

張知易坐起身來,挪到李治對麵,正襟危坐。

他指了指李治又指了指自己說道:“你,我,都是大唐的讀書人,要是我們都要參加科舉,你會怎麽準備?”

李治一邊思考一邊說道:“那我一定每天都勤學知識,多多去藏經閣翻閱古籍詩書。”

“我攢了半個月的錢才從村裏到縣城的書院買到一本《論語》。”

李治皺著眉頭長大了嘴巴,滿臉疑問的看向張知易,這一本書不是隨處可見?

身為太子,自然是不知道窮苦百姓獲取知識的困難。許多窮書生連看一眼先賢的著作都是奢望。

張知易沒有立刻解開李治的困惑而是繼續說道:“書沒你家多,那我去找老師教我,找來找去也就在幾十裏外的私塾有個教書先生。”

“而我有太保、太師和太傅親自教我知識,這三位都是大唐最有才華的人之一。”李治接了下去。

“這讀書過程的衣食住行就先忽略不說,就算我熬過來了,還得十裏八鄉的讀書人競爭貢生的名額,然後才能去考省試。”

“按照科舉的算法,我是生徒,可以直接參加省試。”

兩人一番對比,李治直觀地感受到了氏族和老百姓之間的差距。

“老師,我明白了,氏族的條件比老百姓優越,世家子弟考科舉比寒門子弟更為輕鬆。”

張知易點點頭,但沒完全肯定李治的答案,他又繼續了角色扮演。

“我寒窗苦讀,經曆萬難,終於等來了科舉考試這一天,我簽上自己的大名,自信滿滿地寫下自己的答案,然而這張答卷到了考官那裏便是一張尋常的紙罷了。”

李治深思許久才明白世家貴族和老百姓之間錢財的差距反而是最表麵的,擺在二者之間的鴻溝,便是那血統和世襲的地位以及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

“而我在開考之前早就把自己的文章給公卿貴族點評,再讓他們與考官打聲招呼,甚至我府裏的老師都能直接影響科舉的結果。”李治失了神,這是他從未考慮過的現實,如今身臨其境,才發覺這個事實是多麽地殘酷。

孺子可教也,張知易感歎李治的領悟能力,作為皇帝的兒子,他能有這份意識難能可貴。

“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將豪強貴族的權力稀釋了嗎?”

“有。不過怕是要打一架。”

李治聽懂了張知易的暗示,也沒再延伸下去。

“這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不是靠幾個製度就能填平的。所謂的科舉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真正通過科舉上升的寒門子弟又能有多少呢。”張知易平靜地說道。

“老師說得有道理,朝堂上的官員仔細一查皆有地方氏族豪強的背景。那就沒有萬全之策了嗎?”

“科舉製確實是良方,但也不是萬全之策。你要想科舉能發揮預想中的效果,就要好好改良與發揚。科舉也是現階段能施行的最好策略了。”

李治站起身來,莊重地向張知易行了個禮:“老師請賜教,學生定當洗耳恭聽。”

這份對知識的真誠與迫切打動了張知易,他也認真了起來,李治這對寒門子弟的熱心,讓張知易對他刮目相看。

到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在仁政愛民上多少繼承成了一點。

“怎麽改良科舉製,我本來也沒想太多,我想的又不能改變什麽。”

“可是我有這個機會去改良。”李治斬釘截鐵地說道。

張知易正視著李治,看他臉上以天下大事已任的表情,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的雄心壯誌。

他心裏想起辛棄疾那句豪邁的詩:“須知年少淩雲誌,曾許人間第一流。”

“依在下拙見,可以增加官辦書院的數量,這樣老百姓讀書的機會大大增加,能夠參加科舉的老百姓也就多了。”

李治認真地聽著,生怕漏掉一個字。

“其二呢是科舉的門檻放低,我認為讀過書的都可以參加,天下之大,肯定有許多才華各異的人。”

若是這個想法被采用,那從今便無生徒和鄉貢之分,大大增加了科舉的公平性。

“最後就是要嚴格地對科舉製度進行把關,嚴查科舉舞弊以及名次內定的情況。”

“那這行卷之風便要杜絕了。”

行卷這種提前讓自己進入考官視線的做法對於無門無路的寒門子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最好就是把考生的姓名隱藏,那科舉考官便難以看出是自己的熟人。”

不管怎麽說,科舉製讓當時的讀書人有了做官的盼頭,努力讀書也算是良好的社會氣象。

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亙古不變的準則。

張知易望向李治,這幾日來他一直虛心求教,對他十分尊敬,心裏隱藏的是帝王的野心,而他的心中除了權術還有那一片赤城。

李治則是坐在條凳上用自帶的筆墨在一個小冊子寫字。上麵寫的正是今天與張知易討論的各種知識。

昏暗的詔獄裏,這位盛世大唐的一國儲君正在借著燭光將一條條治世良策記錄下來,柔弱消瘦的身軀在燭火的映射下卻高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