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李淳風

“誰?”

“李淳風。”

和袁天罡一起撰寫《推背圖》的李淳風。這兩個人都是讓人如雷貫耳的道士。

李淳風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算學以及天象儀器,還改良了渾天儀。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他的《乙巳占》,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

李泰原本就打算請李淳風的,想讓他教曆法,倒是忽略了他還是一位算學家。

“孔老,李淳風可是在太史局?”李泰問道。

“不錯。隻是,李淳風此人癡迷於天文曆法,怕是不願意教書。”孔穎達還是很欣賞李淳風的,才華沒得說,就是性格有些怪,所以他沒有第一時間推薦李淳風。

李泰與孔穎達二人又聊了許久,期間他建議顏師古考證五經,顏師古激動地差點沒蹦天上去。

這還是李泰第一次來太史局,太史局位於皇城中部偏西南的位置,在秘書省和鴻臚客館之間,緊挨著禦史台。

進入太史局,遠遠就能看到高高的觀星台,上邊有一個渾天儀。

“見過殿下。”李淳風聽說越王來了,出來迎接,然後就看到李泰在觀星台上繞著渾天儀轉。

“李道長,本王對天象頗感興趣,也曾研究過一番。渾天儀具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列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緯,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星中、出、沒與天相應。”李泰將《晉書》中對渾天儀的記載念了出來。

“然而,渾天儀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改進。”

原本沒有什麽表情的李淳風馬上就來了興趣。

李泰對李淳風的表現很滿意,果然,對付脾氣怪的人,就要談論他感興趣的東西。

“殿下以為該如何改進?”李淳風很早就向李世民上疏,要改製渾天儀,但是最近卻陷入了僵局。

李泰想了想曆史上記載,隨後將改製的方法告訴了李淳風。

將渾天儀外的地平、子午和赤道固定在一起,合稱“六合儀”,將可以旋轉觀測的四遊環和窺看星象的窺管,合為“四遊儀”。

然後在這兩層之間,加上了黃道環、白道環和赤道環,合為“三辰儀”。

這些就是李淳風改製渾天儀的方法。這最終成為了如今所見渾天儀的範本。紫金山天文台的渾天儀,雖然是張衡渾天儀的徒子徒孫,但卻是李淳風改進渾天儀的嫡傳。

李泰慶幸自己記性好,要不然真不知道怎麽應付李淳風。

李淳風聽了李泰的話,就陷入了沉思。隨後一遍一遍地畫圖紙,進入一種癡狂的狀態,對李泰不管不顧。

果然是怪人,不過李泰不討厭這種人。

李泰沒有打擾李淳風,而是自己在太史局裏閑逛,他也好久沒這麽清閑地享受時光了。

不知走路多久,李泰有些累了,他想要找個地方休息一會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道士模樣的人躺著曬太陽。

除了李淳風,太史局還有別的道士?

隻見那道士起身:“貧道參見越王。”

“你認得我?”李泰確定,他從未見過眼前這個道士,他怎麽會認識自己。

“貧道不認的,貧道是算出來的。”

李泰知道此人是誰了,肯定是李淳風的好友袁天罡了。

袁天綱喜好道術,精於麵相。武德初,任命為火井令。他曾為杜淹、王圭、韋挺、竇軌相麵,所言後皆應驗。

後又為中書舍人岑文本、張行成、馬周等相麵,均一一靈驗。史籍記載袁天罡相人都很準確,後又預言自己去世年月,也應驗了。

這些可是記載在正史中的,如果史籍記載都是真的,那此人可就是個神人了。

“如果本王沒猜錯,道長就是袁天罡吧。道長怎麽會在這裏?”

“貧道算了一卦,今日在此會遇到貴人,故而在此等候。”袁天罡和藹可親,但給人一種神秘感,李泰看不透。

“道長,本王慕名已久,早就想請道長給我算一卦了。”李泰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如何,能不能改變短命鬼的命運。

袁天罡拿出幾枚銅錢開始卜卦,隻見袁天罡臉色突變,隨後吐出一口血。

李泰不淡定了,一般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會泄露天機,自己的命運有這麽硬?

袁天罡休息半天才緩過來:“陛下的卦象很是奇怪,殿下與另一個人的命運相互交織,貧道看不透。”

李泰非常失望,原本以為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改變命運,結果算不出來。

“道長覺得怎麽樣,要不找太醫看看吧。”袁天罡變成這個樣子,都是因為他,李泰心裏有些愧疚。

“貧道無礙,多謝殿下。”

“殿下,臣找了你半天。”李淳風急匆匆地過來。他根據李泰說的改製渾天儀,越看越覺得驚奇。待他緩過神來,李泰不見了,這才找了過來。

“臣慢待了殿下,請殿下見諒。”

李泰擺擺手說道:“道長不必如此,本王今日來此也是有事相求。”

“殿下請講。”

“本王在長安城外開了一家書院,現在缺教算經的夫子,本王想請道長出山。”李泰其實還想讓李淳風教天文學的,但不知道他有沒有那麽多時間。

李泰突然想起了袁天罡,他不僅精通相術,還是以為天文學家。

“袁道長,不知道長可願教授曆法?”

袁天罡沒想到還有自己的事,李泰是他命中的貴人,他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但一旁的李淳風就不一樣了,他雖研習算學,卻不願意去教學。但李泰又幫了他那麽大一個忙,不答應的話太過不近人情。

李泰看出了李淳風打擾糾結,看來**還是不夠。李泰苦笑著拿出了一本書。

書上寫有推背圖三個字,原本這是李世民命令天文學家李淳風和袁天罡推算大唐氣運而作的。

這本書是他們二人預言大師對唐朝及其以後朝代重要事件的預測。其中包涵:一個卦象、一幅圖像、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共四個部分。預言後世興旺治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