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招安二人

荀攸見此,內心不禁一陣冷笑,心想此人變臉真是快。

昨日韓遂與董卓還是同仇敵愾的盟友,現在他又大罵董卓為董賊。

荀攸有些瞧不起這種人,不過他沒有出言嘲諷,正因為對方如此善變,所以才有利用的價值。

若是韓遂與馬騰都是重情重義,絕不輕易背叛他人的人,他們又豈會如此容易被招安。

“既然如此,那就勞煩二位將軍了,還請你們整頓兵馬,三日內出發前往長安,不給董卓喘息的機會,到時候陛下也會從洛陽出兵,配合你們攻城。”

荀攸交代完畢,便告辭返回洛陽。

馬騰與韓遂親自把他送到營門外,他們看著荀攸離去的背影,馬騰說道:“義弟呀,日後我等終於不用再背負叛軍的罵名,也能名正言順鎮守西涼了。”

“要是董卓不是那麽無能,別說是鎮守西涼,攻下洛陽,推翻漢朝也並非不可。”韓遂還是心有不甘,他的野心明顯要比馬騰大得多。

“噓!事到如今,造反之事還是別再提了,要是被人傳到天子那去,會毀掉你我的前程。”

馬騰連忙製止韓遂,他雖有野心,但也並非一定要推翻漢朝統治,現在能當個將軍鎮守西涼,他已經心滿意足。

韓遂看著馬騰,他張了張嘴,似乎想要說什麽,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

荀攸返回洛陽後,立即前去皇宮給劉辯回報,劉辯在禦書房接見。

荀攸抱拳道:“臣不負陛下期望,成功招安馬騰與韓遂,並讓他們協助朝廷兵馬攻打長安。”

“不虧是公達,果然沒讓朕失望,朕就知你一定可以完成任務!”

既然已經成功招安馬騰與韓遂,現在劉辯的目標隻剩下一個,那就是攻打長安,把董卓抓回來,此事一成,他也將除掉一個心腹大患。

劉辯看了荀攸一眼,說道:“公達,無論是鎮守長安,還是招安馬騰與韓遂,你都功不可沒,朕理應好好賞賜你,不知你想要何賞賜?”

“臣身為大漢之臣,理應盡忠效力,能得陛下重用便已心滿意足,豈敢再要其他賞賜。”荀攸連忙推脫,絕口不提封賞之事。

“正所謂有過要罰,有功就要賞,你立下如此大功,若朕不封賞,豈不是會讓人說賞罰不明,你想要什麽盡管開口,朕盡量滿足你。”

“可是臣……”荀攸猶豫半天,始終沒有說出來。

劉辯見他臉有難色,便知他有所顧忌,問道:“你是否有難言之隱,若有大可直言,如今沒有外人在,你不必有所顧忌。”

“是,陛下,臣在朝上資曆淺薄,不久前陛下才封臣為中常侍,百官已經有所不滿,若陛下再次封賞臣,那一定會引人嫉妒,俗話說樹大招風,臣不想太過惹人注目。”

聽完荀攸所說,劉辯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大可不必介意他人所想,朕賞賜你是因為你立下大功,若有人不服,自有朕替你做主,我看誰敢反對朕的決定!”

荀攸見劉辯如此寵幸自己,他感動不已,不過還是說道:“能得陛下信任,臣感激萬分,然臣不接受封賞,其實也是為陛下著想。”

“此話怎講?”劉辯不明白荀攸的意思。

“陛下不妨試想,中常侍一職曆來飽受非議,如今臣官居此職,陛下對臣又屢次封賞,其他大臣必定覺得臣如同那張讓一般,蠱惑陛下,操控朝政,如此一來也會讓陛下蒙上不好的名聲。”

其實荀攸已經說得很委婉了,他把自己比作佞臣張讓,那麽劉辯就是寵信佞臣的昏君劉宏。

天子一旦沾上了不好的名聲,那勢必給一眾大臣留下壞印象。

畢竟前有十常侍禍亂朝綱,百官想不往那個方向去想都不行。

所以荀攸拒絕封賞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保護劉辯的形象。

劉辯聽完這一番話,這才明白荀攸用心良苦。

其實連他自己都沒考慮得那麽周全,僅僅是一個封賞,這背後就有如此之多的牽連,若是沒有荀攸為他分析,他還真想不到這其中利害關係。

此時此刻,劉辯才深深感受到馭下的困難,即使他身為當今天子,也不可能為所欲為,他所做的決定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各方反應。

一旦朝中的勢力失去了平衡,那他這個天子也會遭殃

“既然如此,那封賞之事就放到收複長安後再做決定吧。”劉辯隻好暫時放棄這個想法。

“若陛下沒有其他吩咐,臣先行告退了。”

荀攸正想離去,劉辯突然把他叫住:“等下,公達且慢,朕還有一事要征求你的意見。”

“陛下請說。”

劉辯猶豫半晌,這才開口:“朕如今隻有唐姬一位妃子,不知能否再立其他妃嬪?”

他討論天下大事時,那是指點江山,氣勢不凡,但換成討論男女私情時,他瞬間扭扭捏捏,還有點不好意思開口。

荀攸心中了然,抱拳問道:“莫非陛下有看上的女子,不知是哪一家大家閨秀如此幸運,能被陛下相中。”

“咳咳,說起來此人你也認識,那便是蔡邕的女兒蔡琰。”

“原來是蔡中郎之女,據聞蔡琰乃洛陽才女,頗有名氣,其不僅樣貌出眾,還有一身不輸男子的才學。”荀攸對蔡琰之名也有所耳聞。

“對對對,朕有意立她為妃,不知你意為如何?”

“能得陛下喜歡,那是她三生之幸,可立妃之事事關重大,陛下恐怕要得到太後的首肯,方能立蔡琰為妃。”

對於這種事情,荀攸也是愛莫能助。

立妃歸屬後宮管轄,一般都是由太後來做主,他一個大臣隻能提提意見,完全無法插手,劉辯與其問他,還不如去問太後。

“公達言之有理,朕這就去詢問太後意見。”

“不過臣鬥膽說一句,即是陛下去問太後,恐怕太後她老人家也不會點頭同意。”

“公達何處此言,莫非以蔡中郎的家世,還不夠門當戶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