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除非皇帝到了才賣

北平城附近是有煤礦的。大型煤礦遠在唐山,而唐山還有鐵礦,所以那個地方是朱高熾留著搞煤鐵聯營的,就近的隻有門頭溝地區。

門頭溝現在是有開礦的,不過產量非常之低,朱高熾經過調查得知,目前門頭溝地區的煤礦有十餘座,都是當地大豪之家的。

他們開采的煤炭並非是用來燃燒,因為這玩意燒起來容易叫人中毒,而是用來煉鐵或者燒製瓷器。

朱高熾看完資料,把府中的管事王慶叫過來。燕王府裏有很多管事的,王慶隻是其中之一,他總是跟商人打交道,所以對這裏的事兒了解很多。

王慶進門,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蓄有山羊胡,人清瘦如竹,拱手見禮。

朱高熾開門見山:“對於采煤你知曉多少?”

王慶疑惑:“煤?”

眼睛裏盡是不解,“那是何物?”

“石炭。”

“嗷嗷”王慶恍然大悟,“本地石炭——也就是煤礦半握於劉家之手。劉家有鐵,使用量極大。另外周家有瓷窯,他們使用煤炭也很多。其餘的都是小家小戶。”

“有沒有可能把他們全都收過來?收歸官府?”

王慶頭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這怎麽可能呢?

劉家一年產鐵數萬斤,沒有煤炭他們怎麽辦?

煤礦在他們手裏算不上什麽大買賣,可是跟他們的大買賣很有關係。

朱高熾也知道這個事情比較棘手。

古代真的不是身份一亮就渾身王霸之氣,人家納頭便拜。

尤其是朱高熾,他是燕王世子,逼得急了那就是與民爭利。

“去探探他們的口風,看看究竟要什麽條件才能賣。實在不行再想其他辦法”朱高熾還是下了命令。

這件事雖然棘手,但隻要有錢就好辦。用煤炭煉出來的鐵,問題很多,還需要精煉才能使用。

這點朱高熾很清楚,以他想來,他們自己挖礦固然會少些錢財費用,但如果賣給官府,他們用煤的費用不會增長多少。

王慶很快就回來,帶回來的答案讓朱高熾直皺眉:“對方不賣,而且放出話來,除非皇帝到了才賣。”

朱高熾破口大罵混賬東西,罵完隻能冷靜,人家不賣還真不能明火執仗過去搶,古代也是有基本法的好不好?

“這劉家周家是什麽來頭?”

“劉家是本地豪強之家,祖上最高做到前元工部尚書的位置。周家是近幾年崛起的大家,有個兄弟在南京做禦使。”

朱高熾冷笑連連,“原來是舊豪與新貴啊。”

王慶說:“世子,咱們不能跟他們一般見識。門頭溝還有很多小型煤礦,咱們拿下來也是個不小的數目。”

朱高熾撇他一眼,“你知道我需要多少煤炭嗎?門頭溝全部產量加起來也不一定夠,更何況還讓他們占了大頭。”

王慶驚訝,“這煤炭大多數隻是用來煉鐵或者燒瓷,您需要這麽多煤炭作甚?”

朱高熾懶得搭理他,南道告訴他煤炭是中華作為大國的托底能源嗎?就相當於是**,衣服全都扒光了起碼還有**可用。

煤炭可以用來製石油、製天然氣。後世這片土地上人們最大的底氣就來源於數量龐大的煤炭,哪怕全球都斷運也不害怕。

朱高熾想著要不然幹脆調集兵丁過去,直接搶了完事,可轉念一想又隻能按捺下這個想法,他爹朱棣也不能這麽胡來。而且那些軍屯與豪強大族之間也有千絲萬縷聯係,真要把他們逼急了,壞你的事易如反掌。

朱高熾命人準備幾套衣服,換上普通衣服,準備來個明察暗訪,門頭溝處究竟是什麽情況,總還得摸排摸排。

吃過午飯,一行十餘人乘馬車出城,直奔門頭溝煤礦區。行車一個多時辰,大道漸漸隱去,隻剩鄉間小路,距離門頭溝越來越近。

門頭溝地區有幾個小鄉村,這就是那些豪強的根據地,最先抵達的是東周村。這個村子在一片山穀中,靠近大路,馬車抵達隻見到官道上來來往往許多瓷器往外運。

朱高熾掀開窗簾,看著外麵的馬車不由皺眉。這裏看來是周家地界。

北方的瓷器也不少,但北京還真沒什麽出名的瓷器。汝哥官定鈞五大窯口,其中汝定鈞官都是北方的,除了定窯在河北地區外,其餘的都在河南。

北平地區隻有成化鬥彩、景泰藍。現在影兒都沒呢。

朱高熾暗想:“這些瓷器估計大多數都送到草原上去了。”

眼見天色不早,朱高熾命人前去討個住所,普通農家自然不行,這村子裏最為大戶的便是周家大院。

朱高熾望著前方大院,極為震驚。這片宅院綿延有一裏地,這麽大片的宅子比他們燕王府還大,黑牆延伸,就像個巨人似的。

“上前敲門。”

護衛敲門,不久便有個四十來歲中年男人開門,見外麵站著幾個人,拱手道:“幾位貴客請了,不知尊姓大名,有何事至我周家?”

朱高熾拱手:“在下朱三變,乃是遊學士子,因躲避戰禍而至此,天色已晚,還請當家的能收留一晚。”

門子見他衣裝高貴,說話又斯文有理,於是道:“貴客請捎帶,待我去請示老太爺。”

不一會兒門子出來,“貴客請進,老太爺最是熱情好客,聽聞貴客來特命我請貴客入內。”

朱高熾拱手道謝,隨那門子入內,正廳內坐著個老頭,約有六十來歲,精神矍鑠。朱高熾前去拜見,老太爺還禮,雙方分賓主落定。

老太爺問了朱高熾幾句,撫須道:“老朽名周若鈞,小哥若是不嫌棄,稱一聲老丈即可,你們怎地流落此地。”

“國事蜩螗,晚生進學無望,所以幹脆出來遊**,早就聽聞此地民風彪悍,豪俠任氣之風濃厚,特來感受一番。”

周若筠歎息:“這天下大亂,也不知何時才能好轉?”

“老先生雖地處偏僻,但胸懷天下,當是我大明之福。想來用不了幾年便能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但願如此,但願如此,客人不知可用飯食否?”

“晚生不敢多勞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