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兩大集團大佬的初次爭鋒
“臣啟奏陛下,如今陛下已完成登基大典,天位已定,不久後乃是陛下十五歲生辰,陛下也將入舞象之年。
更何況陛下又是我大唐天子,如今理當昭告天下選秀女,充實後宮,為我大唐開枝散葉,延綿大唐國祚!”
禮部侍郎朗聲向李晉稟奏。
男子十五歲到二十歲,被稱為舞象之年,
二十歲便是弱冠之年了。
大唐十五歲的孩子基本上都成婚了,很少有往後拖的,女子來了葵水就可以出嫁,基本上也就是十四歲的樣子。
“臣附議,陛下應選秀女充實後宮,還要立後,立妃,為陛下舉辦新婚盛典!”
禮部尚書也趕忙站出來道。
李晉聽到這話,嘴角都抽了抽。
自己的這具身體才十四歲,雖然過兩天就十五歲了,但就結婚,真的太早了吧?
不過李晉也知道,這事兒還真得辦。
作為天子,要是跟這幫大臣說,自己打算十八歲以後再選秀女什麽的,這群人就得天天諫言,禦史大夫都得死諫。
這群老頑固,尤其是禦史大夫,天天就要在那巴拉巴拉的說個不停。
說什麽不立後母儀天下,國本不穩,天下女子沒有表率,不生子就延綿國祚,巴拉巴拉的的,反正就是要必須選秀女,而且還得生孩子。
李晉扶了扶額,“選秀女等明年吧,今年也來不及了啊。”
“陛下,選秀女可以等到明年,然而懇請陛下立後,迎接幾個月後的聖神元年,此意義重大,不可不為!”
禮部尚書又開口了。
李晉都無語了,你特麽作為一個臣子,聽不懂朕的言外之意嗎?
朕就是要往後拖啊!
“愛卿,秀女都得等到明年再選,今年哪來的立後人選?”李晉帶著一絲無語的語氣說道。
“啟奏陛下,臣有一女,與陛下同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樣樣一絕,願送入宮中伴駕!”
長孫無忌這時候第一個站出來開口。
自己是太上皇的大舅哥,要再成為新帝的嶽父,那長孫家再興盛百年,不是問題!
而且說不定還能再把自己的女兒也推上皇後寶座!
到那時,長孫家自己手裏,就會出兩個皇後了,自己必定成為家族的榮耀!
自己的妹妹是太上皇的皇後,女兒要是成為新帝的皇後,這也是一樁美談啊。
李晉聽到這話,皺了皺眉。
這似乎還真可以,李晉和長孫無忌並沒有血親關係。
因為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沒有血親關係,然而李世民和長孫無垢生的孩子則和長孫無忌有血親關係。
所以長樂公主是長孫無忌的外甥女,如果嫁給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那就是**!
但是古人就信奉這種親上加親的習俗。
但是卻不知這樣孕育的後代大都有先天殘疾或先天畸形甚至是先天疾病。
李晉突然覺得有必要把這件事也提上日程說一說了,不然大唐人口真發展不起來。
但是,除了李世民和長孫無垢生的公主以外,其餘公主是可以嫁給長孫衝的。
李晉突然覺得自己到時候如果長孫無忌向自己求娶公主,就把高陽公主賜婚給長孫衝,那樣的話,長孫家以後肯定很熱鬧。
“啟奏陛下,臣有一女,國色天香,傾國傾城,也與陛下同歲,更是精通文韜武略,不管是刀槍劍戟,還是錦繡文章,她都可以,臣願將她送入宮中,陪伴陛下。”
這時候,李靖也站出來了。
李靖也想了想,自己雖然兒女雙全,但是兒子不爭氣,隻對商業感興趣,堂堂軍神之子,從商是個什麽鬼?
而自己的女兒則不同,天生喜歡兵法,而且文武雙全。
自己的女兒若是入宮為妃,自己死後也不用擔心家族落寞。
而且李靖有直覺,李晉讓女子掌兵,未來恐怕行軍打仗不再是男子專有的事情了。
即便女兒入宮不能再舞刀弄槍,隻要生個皇子出來,悉心教導,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跨馬定乾坤,是絕對可以實現的。
到那時,未嚐不可角逐太子之位,甚至位登九五!
若真是如此,李家就真的要光宗耀祖了!
李靖也在為自己家未來打算。
就算未來沒有位登九五,自己外孫成為王爺,隻要手握兵權,有治世之能,自己家也照樣再興盛百年!
皇後之子便是嫡子,若是嫡長子,依照祖宗律法,便是太子!
李靖即便對自己女兒登上皇後寶座的可能性不大,但也要為自己女兒爭一把!
萬一爭上了呢,到時候再給李晉生下一個嫡子,那妥妥的就是太子啊,隻要不犯錯,又悉心教導,未來必能位登九五!
往往皇後人選基本上都是從文官集團產生的,武官集團出皇後的家族真的很少,除非是依仗武將兵權,立其女為後。
隨著李晉開口,滿朝文武的氣氛瞬間詭異了起來。
文官集團的人則是有了危機感,李晉好像有那麽點重武抑文,李靖又是武官集團的一把手。
他的女兒若真是入宮為妃,李晉未嚐不會把她的女兒立為皇後,從而拉攏李靖。
畢竟李晉可是有焚書坑儒的想法啊,而且李晉好像對文人士子的態度不怎麽好,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就表明了李晉不喜歡文官集團啊。
武官集團若是再出了個皇後,那武官集團可就不得了啊。
若再生個嫡子出來,那文官集團的地位就真的岌岌可危了啊。
這鳳座就是兩大集團大佬的第一次交鋒嗎?
難道兩個大佬都盯上了鳳座,勢必要把自己的女兒推上去?
可是雙方各有優勢啊,長孫無忌的女兒那就不用說了,那可是當今太後的侄女,李靖的女兒雖然沒有這種背景優勢,但架不住李靖的女兒有個好爹啊。
李靖的女兒是大唐軍神啊!
排兵布陣,行軍打仗,戰功顯赫,再加上李晉有些重武抑文,就導致兩個大佬的女兒的優勢形成了一個平衡。
跟著李靖混的幾個武官集團的大佬也紛紛看向了文官集團,似乎也明白這是一場雙方集團在新朝的第一次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