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校園的早晨

十五、校園的早晨

周一是正式行課的第一天。清晨六點鍾,鬧鍾響起。林芳華趕忙按下鬧鈴,免得驚擾了其他還在好夢中的姐妹。她輕手輕腳地穿上運動衣,喝了幾口水,就下樓跑步去了。

從女生宿舍出來,是一條筆直的、兩邊種著高大香樟和銀杏樹的寬敞林蔭路,一直通到大校門口。初秋的銀杏葉子已經有幾樹微微的發黃,映襯著深色的香樟樹影,有一種斑駁、零亂卻又看著和諧的靜美。

校門左邊就是標準的田徑運動場,林芳華在四百米標準跑道上慢跑兩圈半後,就在跑道一側的體操器材場地那裏放鬆放鬆,拉一拉韌帶什麽的。這隻是剛開始的鍛煉計劃,林芳華準備過一陣子適應了,就增加運動量到每天跑四圈,如果體能允許就跑圈。

此時不過六點多鍾,但在運動場上跑步的人已經不少了,主要還是男生多一點,林芳華也看到幾位同年級的男同學。在年輕人的身影中也夾雜一些中年人,應該是學校的教職員工或家屬。還可見到幾位鬢發斑白的老人,在學校的林蔭路上散步,或在校園的草坪空地上打著太極拳什麽的。

清晨的校園是寧靜又生氣勃勃的。

等林芳華回到宿舍並洗漱完畢,還不到七點鍾。宿舍裏的姐妹剛剛陸續起來。睡門口上鋪的周玉從蚊帳裏探出頭來抱怨:“我說老幺,你怎麽那麽好精神?清早巴早的(方言,很早的意思)六點就起來,拜托!點才上課好不好!七點半起床都來得及嘛!”

林芳華不客氣地把門口掛著的周玉的毛巾甩到她臉上:“老大,我拜托你,早睡早起身體好,曉不曉得!誰讓你半夜看小說,早上又起不來的!全宿舍就你起的最晚!你也有個大姐樣子好不好?”

周玉頭頂著毛巾跳下床:“我很有大姐樣子哦!昨天租的兩本書,不是都給你們看嗎?”

林芳華搖搖頭,拿這個大姐沒法子。周玉這人,說的好聽點就是愛好文學的女青年,說的不好聽就是個超級小說狂,中學就把金庸的小說反複看的不下三遍,席慕容的詩歌散文背的滾瓜爛熟。現在她迷的是古龍和溫瑞安,晚上十點鍾宿舍熄燈後還點上蠟燭熬夜繼續看小說。

林芳華衝門口已經收拾好的王菊點點頭,正要一同出門。剛從盥洗室回來的楊茜撞進門來:“哇塞,早上衛生間的人可真多,幹啥都要排隊……哦,老幺你們要走了哇?記得幫我占個二三排的位子哈!我怕晚了,沒好位子了!”

窗口桌前正在戴隱形眼鏡的郭玲也忙說:“幫我也占一個哈!”

林芳華頭也不回地說:“知道了,我占個,全寢室的都有了!”身後一片嘻嘻哈哈的笑聲。

林芳華和王菊先直奔食堂。食堂六點五十分開飯,剛開始打飯的人少,都用不著排隊,她們兩人買了稀飯饅頭就著鹹菜和腐乳,很快就解決了早餐。醫大的夥食還是不錯的,便宜實惠,而食堂自製的腐乳也很香,比外麵商店賣的腐乳還要好吃。以前林芳華起床晚了時間來不及的時候,都是直接買個饅頭,中間掰開、夾上半塊腐乳,一路走一路就啃完了,經濟簡便又美味。唯一不方便的就是食堂不提供餐具,也沒有在四周設置放餐具的櫃子。而女生院離食堂較遠,於是很多女生都要在書包裏背個飯盒什麽的,這樣課前課後都直接去食堂打飯,不用再繞回宿舍樓拿餐具了。所以醫大女生的書包普遍很大,裏麵還經常發出“叮裏哐啷”的聲音,也算一景了。

當她們走出食堂時正是七點鍾,遠遠傳來了“叮咚——叮咚”的鍾聲。這鍾聲隻在早七點到晚七點的整點響起,其它時間為避免影響人們休息而靜默了。所謂“晨鍾暮鼓”,學校有座鍾樓是建於二十年代的中西合璧的建築,是學校的標誌建築,它的剪影經常出現在代表學校的公文、明信片、信封、信紙上,醫大臨床醫學院的院徽就是鍾樓為核心設計的。據老華西人說,那鍾聲真的很美。但為了保護文物古鍾,學校早就沒有真的敲鍾,而用電子鍾聲代替了古樸的鍾聲。好在電子鍾聲也很悠揚,每次聽到它時,讓林芳華不由在心裏回想起那首《菁菁校園》——

“校園的鍾聲叮當叮當,交織過多少美夢……園裏的林茵鬱鬱蒼蒼,樹下的夢知多少……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成長的歲月最是令人難忘……”

等林芳華和王菊來到上大課的階梯教室時,才不過七點十幾分,居然就有十幾個同學都已經坐在教室裏麵了。看來,這個四五六小班組成的二中班裏,也有不少勤奮的同學呢。

秉承80年的傳統,醫大良好的學風在全市的大學甚至全省的大學中都是聞名的。學生大多非常勤奮,每晚在開放的四大教學樓的教室和圖書館閱覽室裏,幾乎座無虛席。

占座位、上自習是醫大學生生活的主旋律。到期末考試前,因為一座難求,更是常有為占座位發生口角的事情。往往這時,有的學生占座位都是用鏈條鎖將書包鎖在課桌上,才能確保主權。還用普通的書本占位子的人,再來教室時就往往要到講台上堆的一大堆被甩的東西中找自己的書了。當然這樣占位子學習,真是有點瘋狂了,這也算是醫大的特色。

林征宇周六來的時候,看到醫大晚自習的盛況就連周末也這麽壯觀時,非常感慨。因為體院平時都沒有人晚自習,而C市其他大學雖然要比體院好些,但和醫大比起來,可就小巫見大巫了。西華醫大作為老牌名校,果然是名不虛傳。

清晨,也是校園學習氛圍很濃鬱的一個時刻。不但在教室中,在教學樓的走廊裏,在校園各處幽靜的小路上,在安詳美麗的荷花池邊,在悠長的紫藤長廊下,隨處可見手不釋卷、默默成誦的莘莘學子。

林王二人趕緊拿出幾個筆記本和文具什麽的,這裏兩個、那裏三個地甩在二三排的黃金位置,幫姐妹們占位子。然後,她倆並排坐下,加入這早自習的行列。因剛吃了早餐,不適合看書,林芳華就拿出單放機聽聽英語、練下聽力,相當於休息了。

大一的課程很基礎,主要是醫學物理、高等數學、政治、計算機BASIC語言、無機化學、生物學。老實說以中國的國情,除了生物,其它這些數理化在今後的醫院臨床工作中基本很難用得上。許多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些基礎課的重要性。

其實,醫學是真正的綜合學科,科學的巔峰,頂級的科學。

看英美發達國家培養醫生的程序就知道了。要成為醫學生,必須先在普通大學學習4年數理化為主的基礎課程、獲得科學學士學位,才能報考醫學院。再大約學習4到5年臨床醫學相關的課程、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再到大醫院實習幾年並通過執業考試才有行醫資格。此時還隻是一般的通科醫生,要想成為專科醫生,還要經過幾年訓練,等真正成為一名臨床醫學專家基本要35歲左右。這樣培養出來的醫生是“金貴”的,時間和金錢耗費的驚人,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但是社會對其回報也很高,醫生一直是國外最受尊敬、收入最高的職業之一。

而國內的醫學學製大大背離了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它實在是簡化太多了。高中畢業入學,學習6年,其中還包括一年實習,就可以畢業行醫了。近年來,這6年製還進一步縮減成5年,西華醫大是1988年改成5年的,國內其它醫大也大多是同時進行了相似的學製改革。唯有獨樹一幟的北京協和一直堅持醫學8年製,但它給予的博士學位MD和國外的MD還是不一樣,也僅被少數國家承認。總之,國內完成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生的時間和國外相比是大大減少了。

雖然中國人口眾多、很需要醫生,但也不能顧此失彼,完全和國外醫學教育傳統脫節。中國醫學界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青黃不接。國內享有世界聲望的醫學專家大多是解放前培養的,當年醫學院的學製都是和國外一樣,也被國外承認學曆。而解放後的學製變革,雖然速成了大批醫生而改善了人民的醫療條件,但是學曆不被國外承認。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的醫學學者底蘊不足、根基不厚,也許醫療技術方麵還行,但缺乏那種廣博全麵的基礎知識、沒有敏銳深遠的眼光,難成大氣。畢竟批量速成的質量怎能和別人十年磨一劍相提並論。

也許不光是醫學,中國其它科學也普遍存在相似的問題。雖然華人的聰明勤奮是全世界都出名的,但真正出成績、有廣泛影響、或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多是外籍華人。恐怕正是國內的教育製,扼殺了不少搖籃中的天才。真正的大科學家絕不是書呆子、或隻專精一門,他們往往文理皆通,理性和感性並重。越是知識麵廣博,才越能夠把握和順應科學發展的方向。

更可悲的是,中國教育製還在越改越糟糕,沒有最糟隻有更糟。醫學學製還在縮減,各醫大爭相推出七年製碩士、年製博士,還是速成的那一套。幾年後的高校擴招,更是急功近利、雪上加霜的行為,入學質量的下滑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滑。培養出那麽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有意義嗎?提出“教育產業化”的人不知是何居心,這分明是在扼殺中國的國運。還有為了所謂的211工程造成的高校合並風潮,對老牌醫大衝擊也很大。西華醫大在10年後合並入C大,就不但沒有感受到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好處,反而使新人們丟掉了醫大的校園文化傳統,沒有了自豪感和榮譽感的西華醫學中心在國內醫學界的排名從此越來越下滑,再沒有了當年和協和、湘雅三足鼎立的雄風。

九十年代初,也許是美麗的華西壩、這曾經抗戰時期大後方學生們的天堂,最後見證華西人學風的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