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動機
可苗誌新就覺得哪裏不對勁,說不上來。尤其是來醫院前,痕檢那給出了他心裏的答案,蕭贏確實和李麗程連發洪偉等人的死法一致,並且死於同一個凶器。
那也就是說,李麗並不是刨锛案的第一個受害者,刨锛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半年前的蕭贏案上。
為此,警局在案件庫裏做了排查,想找一找蕭贏之前有無類似案子了,但目前為止,似乎蕭贏是刨锛案的第一個。
那麽這個連環刨锛案的作案時間就有意思了,如果第一個死者就是蕭贏,他和第二個死者之間隔了足有半年,李麗和洪偉幾乎是連續死亡的,之後凶手又沉寂了兩個月,犯了程連發的案子。
而蕭贏當時身上有多少錢,沒人知道,他一個放高利貸的,要債還是放貸,身上隨時帶多少錢警方沒法掌握,但按照後麵幾個案子的規律,恐怕蕭贏當時也是被搶了錢的。
那麽蕭贏案子之前推測是因得罪了人,被欠債人殺了這一點就不成立了,很有可能是偶然的犯罪,他半夜去葉小梅家,但因葉小梅躲到鄰居家去了,跑了空,往回走的路上,被人盯上了,然後被刨锛搶了錢,僅僅是因為他和身上有錢才死的。
目前看刨锛案這幾個受害者人之間互不認識,毫無聯係,並且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這不符合一般的變態連環殺手的規律殺人法則,所有受害者都像是隨機的。
而且蕭贏的案子裏,凶手沒有拿走他身上的賬本,如果是欠債人怕被催債殺人,應該為了隱藏身份把賬本拿走才對,可最關鍵的賬本竟然留下了,可見,凶手並不在乎什麽賬本。
專案組特意傍晚的時候開了一個緊急會議,由於蕭贏案的加入。
由於刨锛案性質惡劣,凶手狡猾,刑警隊特意請了省裏美國留回來的犯罪心理專家加入,對犯罪分子進行了側寫。
心理專家卻提出了一個矛盾點,首先警方因洪偉死之前的話,將凶手鎖定在了二中學生身上,按照程連發死前搏鬥受傷這一點推斷,這個學生應該身高不低於一米七八,有較強的心理素質,並且出於某種原因極其缺錢。
但這種目的殺人,肯定都需要提前踩點的,除了洪偉。
試問一個學生每天都在學校,一三五的晚自習甚至要上到晚上七點半,高三後上到晚上九點半,他怎麽提前踩點的?
還有,蕭贏也好,程連發也罷,這些人平時和學生都沒有任何交集,凶手如果是二中的學生,怎麽認識他們的?怎麽了解到他們有錢並且什麽時候隨身帶著錢的?必須是他們周圍的人,長年累月下,才知道他們的習慣,才能下手,不然就是一場空。
所以心理專家覺得,這兩條線索之間是矛盾的,他認為,刨除洪偉死前對校服的敘述,單做犯罪分析,凶手應該是個身高在一米七八以上的成年人,有較長時間的社會生活,並且接觸過很多工作,才有可能同時熟悉蕭贏,李麗程連發等人。
但警方調查過這幾個受害者,他們互不認識,生活交際圈子幾乎也沒什麽重合,所以凶手應該是他們周圍的人,並非這些受害者所熟悉的朋友。
那麽接觸社會各個圈子比較多的,就是幹雜活的人,那社會上可多了,尤其是下崗以後,大批下崗職工湧入到社會經營方麵,工作都是經常換的。
所以,心理專家認為,凶手很可能是一個中年下崗工人。在一係列的時代變革下崗後,從事著各種工作,家庭壓力極大,可能遇到了大事,迫切需要錢,而他自身能力承受不了這筆費用。
所以,也許蕭贏的死是很偶然的情況,凶手下了手,但因第一次殺人所以很驚慌,沉寂了半年。之後因為缺錢,又因為已經殺過人了,所以就又動手了,並且連殺兩人。
凶手很小心,可從殺人的手法上來看,一次比一次純熟,這個人在殺人過程中心理也產生了極大地變化,到程連發的時候,他甚至在和程連發正麵打鬥後,還能反殺,說明他當時很冷靜。
並且,他在知道程連發要去報警的行為下,也沒有選擇處理了程連發的屍體,而是就明晃晃的扔在那條胡同。這時候的心理已經是帶著挑釁和自負的了。
按照這個規律,再去看下手的力度角度,就會看到一個普通人殺人後,逐漸走偏的過程,他到後來殺人也許不隻是為了錢,而是一種滿足內心空虛,和泄憤的行為,比如洪偉的死。
所以這個人在社會上地位應該很低,甚至常被人打壓嘲笑,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他作為人的自尊需求,可在殺人的過程中,卻讓他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主宰權利。
反社會人格被激發出來。
這樣的人相當危險,因為得到甜頭後他很可能繼續犯案,並且也許還會升級犯案。
但心理專家覺得,如果凶手再犯案,在這種心理變化中會變成有選擇的下手,會遵循一定的規律了。
可話雖這麽說,專案組也不希望有什麽後續的案子可作參考和分析,最好是馬上抓住這個凶手,別讓他再犯案。可凶手太狡猾了,受害者身上竟然找不到他的痕跡,現在除了程連發的傷口還在做痕檢,妄圖在這上麵找到嫌疑人的犯罪思路和線索之外,其餘的受害者身上都沒有任何凶手的殘留痕跡。
心理專家所做的新分析,反而讓專案組更頭大了,現在就是兩條思路,凶手要麽是二中的學生。要麽是洪偉看差了,凶手是一個下崗工人。
畢竟,當時洪偉腦子也並不十分清晰,他做這個敘述的時候自己也不很確定。最重要的,市麵上現在有兩款運動服,和二中校服有相似的圖案,這麽說來如果是洪偉看差了,凶手是下崗工人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警方又在安城各個工廠調查下崗工人,但這無異於大海撈針,因為本市下崗的工人比二中的學生還多。
來醫院前,專案組就兵荒馬亂,申請抽調更多的警力。
郭明開車的時候都煩躁了,問苗誌新更傾向於哪一條思路。
“下不了定論。”
郭明撇了撇嘴,“我更傾向於是下崗工人,學生能連殺這麽多人?”
“那可不一定,越是無知越是無畏。”
“我還是覺得不可能。”
“為什麽?”
郭明想了想,“這個案子現在分析出凶手的動機,是缺錢,我一直覺得這個動機也許誤導了咱們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