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謠言起

“三嬸,我給您做了個暖袖,您瞧瞧,這料子用的可是我壓箱底的布料呢,上頭的花是我胡亂繡上去的,也不知能不能入您老人家的眼,要不我給您帶上試試?”

說著孫氏殷勤地想要上前給陶氏帶上她做的暖袖,孫氏正是四奶奶的小兒媳婦。

陶氏板著臉故意把雙手往懷裏一收,若無其事道:“叫你破費了,你到我這兒來你婆婆知道不?”

孫氏一臉的尷尬,她的婆婆,也就是四奶奶當然不知道,要不然她也不敢上門來。

孫氏在家裏是小兒媳,大房因為閨女槐花嫁得好給家裏帶來巨大的利益,所以大嫂一直以來很得婆婆看重,相比之下,她這個生了兩個孫子的小兒媳,在婆婆眼裏反倒顯得沒什麽本事了。

都知道她們家有錢,可是家裏有沒有錢跟她有什麽關係?都在婆婆手裏把著,自從嫁過來,她這些年但凡有個花錢的地方都得朝婆婆開口。

日子久了,婆婆說的話越來越難聽,好像她就是個什麽都不幹隻會伸手要錢的懶婆娘。孫氏要臉皮,便隻能摳搜自己,能不開口盡量不開口了。

姚家在村子裏開了繡工作坊,村裏的婦人們靠自己的手藝掙錢的事讓多少人眼紅,孫氏也暗暗琢磨起來,她自負在針線上的手藝不差,若是也能跟其他人一樣進繡工作坊,以後就不用靠看婆婆的臉色過日子了。

可惜自家婆婆太掐尖要強,這些年把三嬸得罪了個徹底,兩家幾乎跟斷了來往一樣,也害的她沒辦法光明正大求上門,隻能趁著天黑偷偷過來求陶氏。

她特意提前做了一個暖袖,想著既要哄陶氏高興,還能顯出自己的針線手藝。

可是陶氏根本看都不看自己一眼,更不接她手裏的東西。

孫氏咬咬牙,接著求道:“三嬸,我知道我婆婆以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寒了您老人家的心,可是我一個當小輩的也沒法說什麽不是?

不過孰是孰非我拎得清,三嬸,往後我就跟您一條心,您就看在我誠心誠意來求您的份上,能不能......”

陶氏在炕上挪了個方向,幾乎是背對著孫氏,拖長了音說道:“就是說你婆婆壓根不知道你過來?那我們家可不敢要你,省得到時候反而怪上我們家拿她兒媳當長工使喚。”

陶氏這話說得很不客氣,孫氏沒辦法隻好灰著臉走人。

坐在炕上的陶氏看著孫氏離開的背影,心裏別提有多暢快:風水輪流轉,你們家也有求人的一天,該!

自然也有人來走包氏的路子。

包氏在人前從來是笑意盈盈,但說起話來腦子很是拎得清,這可是自家閨女的生意,她不上心誰上心?

對求到自己麵前的婦人,包氏看得上眼便做主答應下來,看不上的任你說出個大天來,包氏隻是斜眼看著對方似笑非笑,直到那婦人自己都說不下去;

有幾個不清楚手藝究竟如何的,包氏幹脆都推到何氏跟劉氏那裏去當場檢驗,自己不得罪人。

也有一兩個跟包氏平素關係好的婦人,比如孫六媳婦,就隻管纏著包氏磨。

包氏不耐地斜了她一眼:“得了吧,你那針線活我又不是沒見過,跟我在這兒耍嘴皮子有意思不?咱倆誰不知道誰?你呀,就甭進來添亂了。”

倆人打了多年的交道,平時說話沒遮沒擋慣了,因此包氏毫不在意地懟了回去。

說完顯擺地撥弄了一下頭上插著的鎏金簪子,再捋捋鬢角的碎發,露出耳朵上那對鎏金耳環,這套首飾可是閨女上次去縣城的時候,專程買回來送給她的呢,陶氏都沒有。

孫六媳婦早看見她頭上金晃晃的首飾直刺眼睛,壓下眼裏的嫉妒道:“三柱媳婦兒,你也說咱倆是多少年的交情,有這樣的好事,你不找信得過的人幫襯著,你這可說不過去呀,咱倆白好了這麽長時間。”

見包氏無動於衷,孫六媳婦朝對麵廂房看看,又轉過來繼續說道:

“你看你大嫂二嫂,招的人都是平素跟她倆關係好的,就你老實不會給自己扒拉人,這不知道的,還以為作坊生意是你大嫂二嫂的閨女張羅出來的呢。”

包氏一記眼刀子飛過去,隨手把自己正在給五林做的棉肚兜遞過去:

“我倒是想招你進來給我幫忙呢,要不,你露一手針線給我看看?呐,也不用多麻煩,就在我這件上頭縫幾針我看看。你不願意去大嫂那邊試,這兒就咱倆人,不用藏著掖著。”

孫六媳婦看著包氏扔過來縫了一半的肚兜,那上麵的青蛙鼓著腮幫子活靈活現,看著似乎能聽到叫聲一樣,她不知道這圖案是果兒畫出來的,隻覺得一段日子不接觸,包氏的針線手藝又長進了不少。

看了半天孫六媳婦也不敢動手,她的針線活本來就不行,現在一看,她跟包氏的水平更是天上地下了。

包氏見她訕訕地坐著不動,撇著嘴冷笑起來。

“你自己說說,我這可是針線作坊,你來了能幹啥?”

“我......我就給你們打下手,做些收拾攤子的粗活不成嗎?”

“收拾攤子用得著你嗎?作坊那麽多人,誰不是搭把手就幹完了?”

包氏沒了耐性,直接把人半推半攆了出去,孫六媳婦氣鼓鼓地走了。

隔天村裏傳出了謠言,說是姚老爹家的作坊太心黑,自己掙的銀子海了去了,隻給大家夥發那麽一點兒,還一天到晚把人使喚的牲口似的,做工的時候連話都不叫人說,就怕耽擱了給他家賣命的時間。

有人說閑話,就有人站出來替她們澄清,那些作坊裏做工的婦人們都是眼明心正的人,自有人替她們說話。姚家幾個妯娌都不用理會。

還有剛進作坊的幾個婦人,更是逢人就說作坊的好,生怕姚家一生氣把作坊解散了,關上門自家人幹,那她們還上哪兒掙錢去?

這種蹩腳的謠言很快不攻自破,然後隨後又有了更厲害的是非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