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邁向宇宙-地星技術革新
受到第四代地星人的影響。
新一輪的六麵星人的進化比原來的要更加快速,數個轉換季之後他們就出現了大批量的生物種群,但是和原始的六麵人相比,他們失去了原來追逐溫暖世界感覺的能力。也就是說,他們被拘束在了這個他們所在的麵當中,而那些巨大山峰,和深淵等,阻礙了他們的腳步。無法通過原有的直覺感受溫暖世界的存在。
這是因為一個物種的發展受到了不應該出現的力量幹擾,導致他的進化方向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差。
就像二維世界一樣,二維生物之所以能夠對三維世界的人類造成威脅,就是因為二維世界的生物受到了更高維度的幹擾,出現了變異,而三維世界的人類沒有反應過來,就隻能是被動挨打。
不然低維生物是很難對高維生物產生壓倒性的打擊力量的。
六麵人的進化,由於地星人類幹預,所以他們這一輪的發展超過往常。他們進化出了和地星人相似的外形,但是他們的皮膚在不同的環境中變成了不同的顏色,而每個顏色的皮膚有著不一樣的功能,也就是說,六麵人可以在六種極端的環境下生存。
在經過他們二十萬個恒星日的發展後,也就是地球四百四十萬年左右的時間。
雖然很漫長,但是在林天他們眼中這僅僅就是一眨眼的時間。因為對立世界的時間是可以加速的,林天和廖羽珍就看到了六麵星人在一次轉換季中,成功地抵擋住不同位麵的變化,這也是他們首次來最低的傷亡。
於是林天和廖羽珍兩人仔細觀看了這個進化的過程。
六麵星人的存活時間很短,但是進化的速度卻很快。
很快,在這一次的進化中六麵星人首次提出了時間的概念。由於六麵星的自轉也不是很規律,所以無法通過日出和日落的方式進行參照。
所以六麵星人最開始用一個人的呼吸時間作為時間單位,一個呼吸為圈。但是後來發現呼吸的時間有長有短,所以發現這個時間不準。
後來有六麵人發現,在同一個距離之間的用同樣的步伐去行駛一個來回的距離是相差不了多少的,於是六麵人在兩點之間擺了一個大石頭,然後每隔一步放了一個小石頭。他們用時間劃分為石,段,圈,人。
一石大概就是一秒,而百步為一段,二十段為一圈,四圈為一人,十人為一輪。
也就是說,他們走一塊小石頭是一步,而一百個小石頭是一段。就相當於,一個人走一步是一秒鍾,走一百步一分鍾,但是他們不是60秒,而是100秒。一段就是100秒左右。一圈就是走十個來回20段,2000秒,大概相當於地星的半個小時左右。四圈為一人就是一個人走四圈的來回,大概就是兩個小時左右。
就是每天有十個人走完這一圈就過去一輪的時間了,20個小時一天左右。他們把這個來回行走的地方叫做逝則。意思為逝去的發展。
這個時間就被稱為六星逝,不過林天他們自己喜歡稱之為六星時。而通過對這個時間的相對比,六麵星人發現,他們種族的壽命大概有1000輪左右。
在他們逝則的旁邊,有一個專門記錄的地方,記錄從時間出現開始,他們經曆了多少輪,他們用一個小石頭表示一個輪,在他們第112輪的時候,有六麵人發現,記錄的地方不夠大,於是每100輪變成了一個大石頭。
一個地星人最多記錄十個大石頭就會死亡,這個時候就是一命。
他們的逝則是專門由一個管理部門負責的,要保持每一步都能一樣和運行,因為整個六星社會都是根據這個時間發展出來的。
六星人記錄了他們觀察到的時間,他們發現六麵星的規律,每7-9命的時間,就會出現一次換季時代,而換季的之後的變化是隨機的。但是,也有人發現了換季的對立法則,就比如溫暖世界換季時不可能出現黑暗世界一樣。而他們把每一次換季之後稱為一季。
所以六麵星人的時間定義是他們自己的劃分,而實際上的時間後麵會提到。
在經曆了十萬多次的命的發展後。
他們知道了冰雪世界後的發展極有可能是溫暖世界或者火焰世界的其中一種可能,但是如果上一次的是火焰世界的發展,那麽下一次溫暖世界的出現會增加很多。
於是六麵人慢慢地發現了這個規律。
他們成功預測這一季風暴世界之後,極有可能是溫暖世界。
所以他們儲蓄力量等待,溫暖世界的出現。果然在換季之後,是溫暖世界的出現,於是在這一個季的發展中,六麵人的科技發展發生巨大的變化。
又經過數百個季的發展,六麵人出現了科技文明,開啟了星際時代。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地星人在他們的遺傳DNA中留下的信息發揮了作用。
他們收到了第四代人留下來的信息,需要他們前往地星運送他們星球上的一種SO元素。
這種元素是地星上沒有的一種元素,也是一種廣泛運用於太空技術的元素,他有著質量輕,硬度高,抗溫,耐寒以及隔離輻射的作用。廣泛用來做星際艦隊的隔離外層。
廖羽珍說道:“真是不可思議,第四代人類居然在兩億多年前就開始為第六代人類尋找宇宙資源了?”
“按照這個世界的數據顯示,六麵人的艦隊在兩億多年前就開始向地星進發了,他們的宇宙飛船速度可以達到每秒200公裏。但是他們距離地星有20萬光年的距離。按照這個距離和速度,六麵人在宇宙中要飛行2.34億年才能達到地球。”林天說道。
那麽就是說差不多就是這段時間到地星上了。
而這個時候對立世界的廖羽珍傳遞了一個信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在明天的上午10:08分出現在地星上。”
“什麽?”廖羽珍和林天都驚呆了,這個計算能力,這麽精確的嗎?
“百萬光年內的距離,可以精確到秒。千萬光年內的距離,精確到分。億年內的距離,相差三分鍾左右。十億光年內的距離相差一個小時。百億光年內的距離相差一天左右。千億光年的距離,相差三天!”對立世界的廖羽珍說道。千億光年?目的地星人可觀測宇宙也才千億光年左右吧。
現在第四代地星人究竟去了什麽地方?為什麽要讓六麵人給地星人送資源?在經曆過二維人的襲擊事件後,整個地星人都知道了宇宙中有外星人的存在,而下一秒就有外星人出現給人類送資源了。
“這一切也計算得太好了吧。”林天想到,於是他說道:“這一切是不是設計的太巧合了?”
“如果你們沒有躲過二維人的襲擊,那麽這個資源就不會出現在地星上。”對立世界的廖羽珍說道。
地星上,科學家們在吸收著第四代人類傳遞下來的科學技術。
要知道二維人的入侵事件昨天才結束,很多重建工作都還沒有開始,而地星上的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對第四代地星人遺留下來的技術開始學習了。
這不同於從長耳數據中分析出來的外星數據有著很大的危險和不確定性。
畢竟第四代地星人已經離開地星了,他們應該不會要滅絕自己的後代人類吧!
要尋找第四代地星人,就要衝出太陽係。
而衝出太陽係,宇宙飛船的速度必須達到第三宇宙速度,16.8km/s。但是如果想要逃離天河係,那麽就必須要知道,天河係的質量以及其半徑。但是現有的地星人技術是無法準確得出這個值的。根據地星人最新的數據得知,天河係的質量大約為地星所在恒星的1.5萬億倍左右,半徑為10萬光年左右。
所以根據這個數值,地星人猜測最低逃離天河係的速度在第四宇宙速度:113km/s左右。
至於逃出本星係群,以現在的地星人技術,可以連本星係群的質量都不知道。
但是第四代技術中顯示,他們跳過了萬有引力的計算方式。
這裏簡單地說一下地星上測量天體的質量方法,是根據萬有引力公式F=GMm/r²。而這裏的引力常數G的計算方式,是根據1791年H.卡文迪發現的扭秤方式來測算的,在一根剛性杆的兩端聯結兩個距離一樣、高度一定的質量相同的物體,通過秤杆的中心用一扭絲懸掛起來。秤杆可以繞扭絲自由轉動。
當重力場不均勻時,兩個質量所受的重力就不會平行。
於是方向上的微小差別,就會在兩個質量上引起小的水平分力,並產生一個力矩使懸掛係統繞扭絲轉動,直到與扭絲的扭矩平衡為止。(這裏有興趣的自行去網上搜索。)
但是由於萬有引力的局限性和常數G的數值精準度,所以得出來的數值都是約估數。
而第四代地星人的計算方式,是通過光攜帶能量到兩地之間的能量消耗比而計算的方式。在月球上的基地和近月太空軌道中的空間站接受的光源能量是不一樣的,通過兩者之間的能量差,可以計算出兩者之間消耗的質量差。
計算方法:M=(E1-E2)/c²t
由於光速是常數,所以消耗的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就能得知消耗的質量,然後除以時間,就能得知每秒消耗的平均每秒質量。
這裏有個常數ΔM,是第四代地星人計算出來,這個常數代表著一個物體對外輸出的消耗質量和自身質量比。常數ΔM=1/(c²*6.67259×10負11次方*π)kg
這個常數是指物體在絕對靜止的時候,其對外消耗的質量和自身的質量比。因此這個常數也說明了宇宙中沒有不消耗隻能能量的物質,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體。
但是要考慮到宇宙中沒有絕對靜止的物質,而導致宇宙運動的原因在後麵的章節中會提到,這裏暫時不提,所以實際上一個物體實際對外輸出的質量比應該是。
消耗質量M=消耗能量E/(c²*6.67259×10負11次方*π)kg
一個物體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其質量也會發生消耗。在參數運動的情況下,其消耗的質量隨著運動的能量增加而變大。
那麽這個時候,隻需要知道在月球上A和B之間消耗的能量差,就能得出某一光源的質量。
但是這個又涉及到如何確定光源,就像外星係,比較好確認。但是地星位於天河係內。這就比較難測量天河係內的光源了。於是第四代的科學家利用重疊計量法,就是利用衛星通過地星的公轉,圍繞太陽係一周,通過春至日和夏至日的質量差,通過每年一次對比,而計算出來的。
因為地星所在的恒星係在圍繞天河係做公轉的時候,以地星公轉為周期。
所得出的質量差,就是這一區域內的質量差。然後通過兩個公轉年的質量差計算,如果是一樣的,那麽就說明天河係的質量比是固定的。
如果有相差,就說明這一區域的星係質量差是多少,在進行重複計算,得出一個對比數,是保持遞增還是遞減,還是穩定的。
因此通過這個公式的計算,就能通過收集宇宙中光的能量值從而計算傳播源的質量。計算出所需要的宇宙逃逸速度。但是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計算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光運行的時間。消耗質量等於平均每秒消耗質量乘以光傳播的時間。
於是得出了天河係的質量,從而計算出他們認為的宇宙第四逃逸速度,即飛出天河係的速度。這樣第四代地星人通過百年的計算,得出了天河係的質量。
為:112.8km/s
當然了僅僅有著這個數值依舊無法製造出宇宙飛船,因為還要考慮飛船的重量,速度,穿越大氣層的時候摩擦產生的高溫,以及飛船當中的生態循環係統和最重要的能源係統。
地星人在火箭發射領域,一般使用的是化學推進器,由氧化劑和燃料兩個部分組成。
由於火箭自帶氧化劑,所以火箭才能在太空中產生動力。但是這種方式就是一旦燃料和氧化劑使用完了之後,火箭就隻能依靠慣性在太空中運行。
而且現在的地星技術也無法達到利用助推器將宇宙飛船推出銀河係的速度。
因此,在第四代人的科學家們的研究下,他們發現如果要使得重達百萬噸的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所需要的能量不能在地星表麵釋放,否則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於是他們在月球上建造了一個飛船發射基地,由地星將宇宙飛船的零件運輸到月球上進行組裝和發射。
他們使用的動力能源,是利用一種名叫氦-3的元素。
方式如下:
由於常規燃料在太空中無法進行燃燒(因為沒有氧)所以,不能使用地星上的常規燃料,而且單靠地星的資源也無法支撐一支星際艦隊的動力運行。
所以他們通過數次登陸月球的實驗後,發現了月球上有一種名叫氦-3的元素,這種用氦-3的熱核反應堆中沒有中子,所以不會對環境和人類產生破壞。
但是因為地星上的氦-3儲量稀少,無法大量用作能源。而根據月球探測的結果,月球上的氦-3含量估計約100萬噸以上。所以第四代人類提出了一個巨大的設想。
利用氦-3的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將發射基地建造在月球上,這樣或許能夠使得在核聚變的作用下,讓宇宙飛船的動力突破16.8km/s。衝出太陽係,逃出地月引力範圍,再進行聚變反應,達到113km/s的宇宙第四速度。
即使這樣,地星人逃離太陽係也要數百年的時間。
後來他們發現氦-3中的超流動性(自行搜索)指超流相液態氦在低速度下無阻、無損耗地流過極細的毛細管或狹縫的性質。
氦-3超流體的發現在天體物理學上有著奇特的應用。
人們使用相變產生的氦-3超流體來驗證關於在宇宙中如何形成所謂宇宙弦的理論。研究小組用中微子引起的核反應局部快速加熱超流體氦-3,當它們重新冷卻後,會形成一些渦旋球。這些渦旋球就相當於宇宙弦。
這個結果雖然不能作為宇宙弦存在的證據,但是可以認為是對氦-3流體渦旋形成的理論的驗證。
氦-3超流體的發現不僅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在此發現過程中所使用的核磁共振的方法,開創了用核磁共振技術進行斷層檢驗的先河,今天核磁共振斷層檢驗已發展成為醫療診斷的普遍手段。
在這裏就說個題外話:今年(2021年10月4號公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破解了關於人體感知的秘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再回顧之前所說的意識和感知的問題。二維設備出現的感知,以及使用核磁技術的共振,不妨大膽地想象一下。
回歸正文,第四代地星人,在進行氦-3核聚變的時候,就必須采用的可控製式核聚變技術。
這個技術應該是目前地星人所麵對天花板的技術難題了。
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核聚變反應主要借助氫同位素。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而地星人為了製造出比原子彈更強大的技術,從氫彈爆炸開始的發現核聚變。
所以科學家們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製“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地輸出,這個就是可控式核聚變的來源,而不是像氫彈那樣爆炸就完事了。
但是由於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dao)與氚(chuan)的聚變。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第四代人類是通過對氘與氚的聚變的進行研究,而擴展到氦-3的核聚變。
為了解決核聚變的第一層壁壘,就是反應堆核心的材料問題。當時的地星人用了無數方法都不能實現。
這個材料首先要麵對核反應第一衝擊,需要極高的耐熱承受能力,以及中子輻照引發的各種問題,和氫氦離子損傷等。
目前地星人采用的材料是鎢基材料,這個材料在耐熱性方麵已經能滿足ITER的運行標準,但是對於運用於星際飛船中的核聚變反應則承受不住。
但是在3億多年前的地星上,則有著這種材料元素SO元素,它存在於地星板塊,內核之中,在地殼板塊有著極少數的存在。但是由於第四代人的技術也不足以開采到內核,所以他們開采了地殼中的so元素。
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整個地殼板塊的中so元素連接了地殼的核心,他們開采了地殼中的so元素後,破壞了地殼的穩定。導致了當時的地殼運動。
從而使整個地星從一塊大陸分裂成了數個大陸板塊,於是在漫長的歲月種,地星的板塊逐漸變成了7個大陸,也導致了地星的地殼現在極為的不平穩。
於是第四代的地星人急忙停手,他們收集的so元素,足以他們使用百萬年的了。
於是利用這種so元素,他們成功地製作了控製核聚變的第一壁壘。而且so元素剛好克製中子輻照問題。總之so的出現,就像上帝給人類解決可控製核聚變的一把鑰匙。
但是現在的地星人在沒有找到SO元素之前,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可解決可控核聚變問題的,即使現在提出的磁線圈技術。所以在數億年前,當第四代人類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製造了太空動力之後,他們離開了地星,就急忙尋找太空中的so元素,並且想辦法運回地球。
不過在亭族看來,光也可以克製中子,而深空人更牛逼了,中子隻不過是他們進食的一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