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一百六十人

整座太陽係的直徑約120億公裏。

我們的“先驅”在繞著地球做了3周的加速後,成功利用地球引力加速到最大速度,僅用了107個小時就飛出了太陽係,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功績,全世界為之驚歎,而那些雜七雜八的質疑聲全都不攻自破了。

曾幾何時,我們到火星的平均時長是3888小時,而現在,在不考慮加速時間的條件下,我們隻需要107個小時就能飛出太陽係,這是何其恐怖的技術進步,僅這一技術就足以使我國傲然於全球。

“先驅”隻是開始,我們有更大的謀劃。

遠太空探索計劃重要的環節開始了,我們開始篩選宇航員了。

我們是進行一場有去無回的探險,所有登船的船員還擔負了繁衍下一代的使命,生態學理論顯示,物種滅絕的最小種群數量應該是50,小於50就會進入物種滅絕漩渦,以致真正滅絕。

雌雄比例:雌性:雄性=3:1。這個數字是很殘酷的,至少在現有社會規則下挑戰了法製與道德底線,所以我們必須計算出更加合理的比例。

為此,全世界的人類學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各種各樣的數字出台,不論是120人,還是500人都有一定的根據,我們結合了太空殖民需要時間,按照200年計算,得出了一個最小基數——160人。

根據這個數字我們向全世界發出了征召令。

我們知道,因為這個數字,一些人給我們抹了黑,但是仍然阻止不了我們的遠太空探索計劃,報告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自願。

雖然已經事先聲明這是一項有去無回的太空之旅,但是仍然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爭先報名,事後有人統計,全球正式向郵箱投遞報名意願的人高達2300萬,因為我們的報名條件極為苛刻,所以計算機才篩選出11000名備選人員,即便如此,這個數字還是太恐怖了。

“我沒想到有這麽多人報名,必須做進一步篩選。”

何教授是本計劃的最高指揮,當他看到這一數字時都驚訝得合不攏嘴。

“年齡不超過35周歲,必須有兩項以上專業技能,身體健康,沒有任何遺傳病,還要考慮血型及基因的多樣性,這……”

我們都清楚,名義上是向全世界發出征召,但是為了避免計劃遭到破壞,最多隻能在幾個戰略夥伴之間挑選一兩位優秀人員參與,其飛船主體必須由本國人擔任,雖是有排外嫌疑,但是我們的壓力也很大呀。

這個時候也顧不得什麽輿論了,也許第二艘船的人員配置會更開放一些,但是為了保證首次起航的成功,第一艘船的國籍配置隻能保守些了。

排除了國籍因素的影響,再有就是專業技能,因為要求的年齡太年輕,我們必須挑選那些“天才”,生物學是必須的,地質學也不能少,係統工程師必須登船,物理學家、化學家也得有那麽一兩位來做導師,地球化學家,水文工作者,醫生必不可少,職業教師……

我簡直數不過來我們到底要配比出多少種職業,技術大爆炸也意味著職業越來越細化,而我們既要帶走這些人,還要把人類文明一並帶走,想想這些職業吧,你就會想象到底是什麽人有條件登船,同等職業技能的按照年齡再篩選一遍,即便如此,還是有近千人入圍,真正做到了百裏挑一。

可還有這麽大的富餘怎麽辦?

何教授的方法也簡單,麵試!

不是見一麵就定下的那種麵試,而是要隨隊參與訓練,在磨合中進行淘汰,在百裏挑一的基礎上再進行一次十裏挑一,而第一期的封閉訓練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裏將決定一些人的去留,餘下的作為預備隊員,甚至有可能參與第二艘船的航行計劃,我們這些一直從事宇航飛行的老手自然成了他們的導師。

有人善於評估風險,有人善於計算利弊,但是這些在我們的團隊中間都不需要。

我們是一個整體,出去後代表全人類的整體,未來的時間隻有我們在一起,目標、信念與行動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東西,如果因為風險而放棄、因為利弊而選擇,那麽我們永遠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

點名的時候,最後確定的名單上有998人,很高的一個數字,這些就是經過最後體檢和測試留下的所有人。

我合上花名冊望著一張張陌生的麵容,大多數人都很年輕,以在校學生為主體。

青年,有理想,有幹勁,就不知道這些青年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到最後了,長期的太空旅行可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

……

我在隊伍裏看到了韋妙菡的身影,她並沒有明確表示出特殊示好的態度,但是本以為會來的淩燕最終沒有到報名現場。

我以為李澤浩會失落一陣,但是他沒有,他的表現依舊很亢奮,不知道是堅強呢,還是太過中二。

我們依舊在“這裏是星辰大海的起點”那行金字下宣誓,上千人的喊聲洪亮而震撼,宇航中心肯定容納不了這麽多人,這裏隻是第一站,走個過場,真正的訓練基地設在了海南文昌。

在大多數的發射場逐一關閉的今天,文昌成了全國唯一保留的一座發射場,發射任務逐年減少的基地,改造成訓練基地也是不錯的選擇,何況這裏還有海,秀美的風景讓集訓不會太單調,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熱。

首批人員抵達文昌基地是9月份,這樣的天是讓人難以忍受的,尤其是很多來自於北溫帶甚至寒帶的隊員更難以適應,沒辦法,抗熱就成了大家的第一課,我們就當宇宙中會遇到很多極端環境吧,身體上的反應可以用宇航服來克服,心理上的反應就需要自身了。

我們在基地建設了一座模擬飛船艙,按照飛船上的設計圖設計了12個大主艙室,每個主艙室的功能各不相同,分別是:

1號艙:中控艙,政委、船長、操作台、駕駛室、飛船委員會會議室及六大部長辦公室以及其它相關職員辦公室。

2號艙:保安隊成員辦公室、裝備室、訓練場及保安員宿舍。

3號艙:農業實驗室,包括科學部農科機構辦公室及實驗田、種植室、養殖室,種子庫。

4號艙:工程部辦公室及材料存儲室,包括3D打印機。

5號艙:計算機室、網絡中心及機器人存放室。

6號艙:鄭和學院、附屬基礎教育班及學生宿舍。

7號艙:住宅。

8號艙:物資艙庫、健身房、小活動室。

9號艙:小住宅區,探測器艙庫。

10號艙:太空育種實驗室,擬態自然環境區。

11號艙:儲水、儲氧艙。

12號艙:醫院、血庫、基因工程實驗室、生物基因庫及醫護人員宿舍。

十二大艙室在地麵是呈平麵擺放的,但是這些艙室在太空有一個統一的名稱——重力艙。

眾所周知,失重的環境會給人體帶來損害,人不可以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工作,更何況度過一生,而重力艙就是這艘飛船能夠飛遠的最大依仗。

除了重力艙之外,飛船的主體又稱中軸,這一部分由領航係統、觀測室、電力中樞、發動機組成,中軸又稱非重力艙,中軸有一部分空間被隔離出來建成真空艙,用來存放易於氧化的重要物品。

這些地麵模擬艙室將是我們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在這裏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

“準備好了嗎?彭嘉熙船長!”

麵對李澤浩這位模擬政委的笑容,我笑著邁開步子第一個踏進模擬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