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支教

“李莊支教?”

紫藤花架下,翁奶奶停下了手中正在書寫的毛筆,抬頭望著站在自己桌前笑盈盈的孫女,臉上溫和的笑容,因為激動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翁思李笑了笑,拿過旁邊已經有些幹涸了的墨硯,一邊磨墨一邊開口說道:“是的,三個月前接到學校通知,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提交了申請。”

“那你為何現在才告訴我?”

翁奶奶氣呼呼的將手中的毛筆擱在了筆架上麵,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地盯著翁思李,擺出一付我很生氣的樣子。

“想要出去支教,其實並不困難,西部有很多學校,都是可以任意申請的,但是想要去李莊,那就難了,學校有一百多人同時提交了申請,然而真正被選中的隻有五人,你的孫女我,完全可以說的算是運氣好極了。

奶奶你又不是不知道,隻要是同濟人,隻要聽過李莊的事,就沒有不想去看一眼的,更何況,像我們這種在你們老同濟人的影響下長大的,就更恨不得能夠親眼去看看了。”

“所以……你是去支教?還是單純的想要去看看?又或者是打著支教的幌子過去混跡?”翁奶奶眼神忽然變得淩厲了起來。

“學校之所以要組織研究生帶團支教,主要還是因為那邊教育資源的匱乏和落後,哪怕是經曆了那一段燦爛文化光輝的洗禮,在那個偏遠的小鎮上,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科學知識教育的重要。

所以學校在了解到李莊的現況之後,才會有支教幫扶這樣的活動,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夠帶著最新的教學理念,最新的科學觀念去幫忙改善李莊現狀。

奶奶你隻管放心,我能夠被選中,憑的也不全是運氣,每一個申請外出支教的學生,都必須要提交一份科學教育管理可行性計劃。

同大是絕對不會虧了李莊,對於支教人員的審核要求都是由一線的教育專家親自把控,所以我這一次去,是真真正正做好了準備要對那裏的少年學子們做點事情的。

當然,我也想趁這個機會,去尋找一下你們當年所經曆的那一段烽火歲月的足跡,更多的則是想要去瞻仰一下,先賢教育大家們的風骨。

更何況我的名字叫思李呢!思了二十幾年的李,總得親眼去看看吧!”

“二十幾年,怎麽可能隻有二十幾年,從一九四六年到現在,整整五十八年了,多少個午夜夢回,九宮十六廟裏,留下了多少人的牽掛,塑造出了多少的文化豐碑,可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夠記得?

我這一輩子是回不去了,可幸好還有你,思李思李,因何思李……無非知恩罷了。”

翁奶奶看了一眼自己身下的輪椅,伸手緊緊握住翁思李的手,眼睛裏麵雖然充滿著期盼,聲音卻變得低沉了許多。

“去吧!不要給同大人丟臉,既然是去支教,就要好好的給我做出成績來。

把相機帶上,把那裏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簷都拍下來,寄回來讓我好好的看看。

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我要收到你的信件,我迫切的想要知道,現在的李莊到底變成了什麽樣子?”

“好”翁思李看著自家奶奶眼睛裏麵閃爍的淚光,除了開口應好,實在不知道該怎麽安慰她,每一次說到李莊,她的眼睛裏麵總是喜悅裏麵又暗藏著憂傷。

“什麽時候動身?”

大約沉寂了一分鍾左右,翁奶奶又再次開口問道。

“明天上午十點,走水路到宜昌,轉重慶下宜賓。”

“好,你先推我回房,我有東西要給你。”翁奶奶把輪椅往後麵移了半步,翁思李連忙推著椅子送她回了房間。

翁奶奶示意她在床頭櫃前停下,伸手從床頭櫃裏拿出了一個不大的紫檀木盒,打開之後,從裏麵取出了一個信封,就在翁思李以為她會拿出什麽認親的信物出來的時候,一張銀行卡出現在了她麵前。

“奶奶不用,我錢夠用……”翁思李連忙開口拒絕。

翁奶奶看著她笑道:“這錢不是給你的,是給你留在身上以防萬一,我聽說那邊有好多孩子,因為家庭貧困的原因沒辦法上學,你是去做支教老師的,要是遇上底子不錯,家境又確實困難的,就可以拿這一筆錢出來進行資助。”

“學校專門準備了一筆助學基金,隻要符合助學條件的,就可以動用。”翁思李連忙開口說道。

“學校的是學校的,我的是我的,這些錢,是我工作了一輩子所有的獎金,當年我拿到第一筆獎金的時候,還在你爺爺麵前許過願,我要把所有的獎金全部單獨存起來,等到有一天,把它們用在建設李莊上麵。

每一次想要回去看看,可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抽不開身,原本想著退休了就好,可等到退休的時候,這一雙腿又不行了。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以前經曆的那些人和事,就像是昨天才發生過的一樣,我很想要伸手去觸摸,可卻好像是隔了一個世紀一樣久遠。

思李啊……那個地方,真的很好,隻有你真正去過,你才會知道它有多好……”

中國李莊,那是一個充滿著傳奇的名字,聽說在那些烽火彌漫的年月裏,隻要是這四個字,全世界所有的郵件都會準確無誤的投遞到點。

中國李莊,一個長江邊上的小鎮,可是卻塑造出了無數的傳奇,從小鎮三千口接待萬餘下江人開始,科技文化便在這裏生根發芽,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成就出了一顆文化傳承的參天大樹。

翁思李帶著崇敬、懷古、尋舊的心情來到了這裏,即將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從踏上下江的輪船開始,翁思李就有了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總覺得這個地方,是自己的另一個故鄉。

可當真正的踏在了這一片土地上時,翁思李就像是經曆了一場時代的穿越,穿越到了老一輩同大人口中的一九四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