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大丈夫,當如是也

弘道七年六月二十。

長沙城外,北郊,祭天之壇。

旌旗獵獵,長矛如林。

一片紅色的海洋,分成了數團,整齊的排列在了原野上。

“唳!”

雄鷹在天空中盤旋飛舞,振翅之間,一雙銳利的眸子,時不時打量著下方。

在這個空中霸主的腦袋裏,有些不能理解,下麵那些人類,聚在一起做什麽?

突然間。

下方人群中,傳來一陣又一陣的聲音浪潮。

“萬勝!萬勝!”

衝霄的音浪,瞬間將在空中飛舞的雄鷹,嚇了一跳。

翅膀撲棱撲棱的,就迅速向著一個地方遠去,逃也似的離開了此地。

原野上。

陸淵騎著萬裏挑一的紅色駿馬,穿著一身明黃盔甲,打馬從大軍之間空出的區域,慢慢向前走過。

身後一隊同樣身著黃甲、手持長戈的雄壯騎士跟著。

隊伍所過之處,兩側將士們無不發出歡呼,手中執著的長矛頓地,發出整齊的震動聲響。

就這樣在一片的歡呼聲中,他走過了長長的軍列,來到了最前方的天壇。

此時天壇之下,上千名從地方府縣邀請而來的名士豪強,望著躍馬而來的陸淵,一個個皆是敬畏的低下了頭顱。

在這亂世之中,一切以武力為尊。

哪怕開國建邦,無有強橫武力,也不足以維持國祚。

而眼前這位即將登基,成為萬人之上的王者,無疑就是那個擁有最強武力之人。

也唯有這等王者,才可護佑地方,安定百姓。

已經被戰亂肆虐的數年的洞庭郡,此時正需這等王者,前來鎮撫一方。

陸淵視線掃過這些地方上的士紳,所及之處,無一敢與他對視。

在今日,在這個王者登基之時,他便是眾人的主角,是這天穹下唯一的光。

一股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從陸淵的心中湧出。

在這一刻,他理解了劉邦看見秦始皇出行的車馬後,所說的,“大丈夫,當如是也。”日後橫掃六合,定鼎天下,究竟是何種的豪邁。

這種天下至尊,萬民俯首,王者一言,莫敢不從的權力,的確讓人心生沉醉。

翻身從馬上下來,將韁繩扔給了後麵的隨從。

陸淵手按腰間配劍,邁步踏上了眼前,已經鋪了紅毯的階梯。

在紅毯兩側,已經穿上新朝官服,各自按照品級排列的文武官員們,在其所過之時,無不彎腰行禮,獻上了臣服。

一步步邁著階梯,他堅定而又有力的走著。

很快,按照規製修建的三層一百三十五級階梯,就被走完。

到了最高的一層階梯上,負責宣讀朝廷詔命的天使楊景,神色複雜的看了眼,麵前的新王者,然後拿起了詔書,高聲念了起來:“奉天受命:

……征南將軍陸淵,克平逆亂,安定洞庭……此功此賢,非封邦建國,無以賞之……

皇命昭昭,代天授之。

今賜洞庭之土,以嘉陸淵之功,建國長沙,進位為王,立諸侯之業,為朝廷藩屬。望爾安守地方……”

花了小片刻,楊景將數百字的詔書念完,然後將詔書一合,雙手遞到了陸淵麵前,道:“長沙王,接詔吧。”

“臣長沙王陸淵,接詔。”

陸淵看著麵前遞過來的詔書,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堅定的接了過來。

旁邊很快就有侍從過來,又從他手中取走。接著就給他褪下盔甲,換上了王袍,戴上冠冕,捧來印璽,完成了身份上的轉變。

做完這些後,又有自侍從遞了一份祭天禱文來。

楊景見此,心中暗歎口氣,然後也撤到了一旁,與一同來觀禮的上官明等人互視一眼,各自心緒複雜。

他們兩位朝廷的侯爺,自是哀歎苦悶,直味社稷衰頹而憂慮。

但濟慧聖僧和喬康全,各自眼中,便就含了些欣喜和羨慕。

他二人可也是被朝廷許諾,會封邦建國,稱孤一方的。

而今陸淵和嚴望秋等先行者,都已先後立國,將此事做成。

尤其是今日之陸淵,萬軍擁戴,百官臣服,子民遵從,不知何等之威風。

瞅見了這一幕,同為預備諸侯的他們兩人,如何不想著效仿。

當下就在心裏麵暗自打氣,來日自己登基之時,定要弄得比此時排場還要大。

到時要叫來五萬人,不,十萬人一同慶賀,還要請朝廷前來見禮。

絕不能叫這陸淵比下的風頭去。

兩人心中這般想著。

眼前的陸淵,則已經念起了祭天禱文:“臣,長沙王陸淵,詔告皇天……今日臣於此,建國長沙,王於此地,皇天共鑒,後土承之,佑我國祚。”

將最後一句禱文念完,陸淵把手中的禱文,向著天壇正中,象征著山河社稷的銅鼎扔去。

瞬間,禱文入鼎,被裏麵燃起的火焰燒起,將禱詞獻祭皇天後土。

陸淵看著禱文被燒完,然後轉過身來,一雙虎目看著下方百官萬軍,然後運氣真氣,高聲喝道:“本王宣布,今日,長沙國立,我為長沙王。”

聲音如雷,在真氣的助推下,瞬間響徹原野。

而下方聽到此音的百官大軍,也瞬間如同先前排練過的一般,跪倒敬拜,口中一起大呼:“長沙萬年!大王萬年!為大王賀!”

三個詞語,整齊如一,在這天地間回**。

而陸淵聽著這一聲聲恭賀,站於天壇之上,整個人俯視著下方,望著那一個個跪下拜倒的背影,心中激**豪情的同時,又忍不住想。

‘這底下這麽多人,有沒有誰在想著,彼可取而代之呢?’

王者之位,不僅代表著權力、財富,更代表著職責與危險。

他今日為長沙王,坐享一郡,封疆千裏,治民百萬。

可焉知這片江山之內,沒有人在覬覦著自己,在眼紅著這些權勢,想要取而代之呢?

‘不過不管有沒有“項羽”,有本王在,這長沙國,這洞庭之土,也翻不了天。’

陸淵心中這般想著,微閉上了眼,迎著天上灑落的陽光,開始享受起了這一聲聲歡呼。

穿越至今,已過十七載,這具肉身也三十二的年紀,今日終登基為王,稱孤一方。

昔年穿越時,在那幽冷洞穴中立下的宏願,為王做帝,領兵百萬,聖女魔女為妻,後宮佳麗三千,武功大成,天下無敵,今日大半實現矣。

男兒有此成就,豈不快哉!樂哉!

大丈夫,當如是也。

是日,弘道七年六月二十,陸淵於長沙城外祭天,登基為王,長沙國立。

然後冊封百官,以弟子周青為大將軍,總攬軍務。以崔長青為左相、孫思文為右相,兩人共同執掌政務。

其餘武將官員,各自冊封無數。

然後當天,天壇之上,陸淵親自宣布,率師十萬,北伐周人,以複國內失土天門府。

在台下列陣的四萬大軍,霎時雲動,北向而去,直奔益陽。

……

數日後,益陽城外。

陸淵率軍才抵此處,益陽城門便已大開。

“大王,三日前,大王登基立國,率師北伐的消息傳來後。

益陽城中的周人守軍,便就棄城而去,向北而逃。

臣率兵追擊,直趨百裏,斬賊人兩千餘,俘四千餘,另有千餘賊人潰散鄉野,以且能清理追繳。

但賊首李煙景等人,卻還是率這數百殘兵逃去,臣追之不及,請大王責罰。”

城門口,陸淵派著留守此地的弟子楚維,此時匯報請罪道。

陸淵聽完,也略有吃驚,沒想到李煙景等人,竟然會不戰而逃。

但轉念一想,這也符合常理。

先前他雖帶兵包圍了益陽城,但卻一直沒有發動強攻,隻是圍著。

再結合他與朝廷隔河對峙,互相戒備的舉動,自然給周人一種他能爭取的錯覺。

於是便派遣了使者而來,想要勸降陸淵。

而那段時間他也為了借周人的勢,沒少釋放好意,甚至都還允許益陽城內的周人,出城外采柴取水,關係一派融洽的模樣。

在那個時候,李煙景他們被圍著,自然心中不慌,畢竟還有著希望。

可現在隨著陸淵接受朝廷冊封,建立長沙國的消息傳來,原本的一切希望幻想,自然也跟著破滅了。

尤其是前些天,朝廷十數萬大軍聚來,還打出了上官明與楊景的旗號後,這就更讓李煙景他們驚慌了。

畢竟算上陸淵在城外圍著的大軍,那可就是二十多萬強兵,以及六位先天宗師了。

這不管是普通士兵,還是先天戰力,都已經超過了李煙景他們。

如果他們這些周人宗師還留在城中,那麽等陸淵帥軍趕來,可是真的有可能將他們全都留下的。

而如果能一次性留下,三位周人的先天宗師,陸淵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隻要把李煙景這些人留下來,斬於此處。

那周人一下損失了三位先天宗師,頂層戰力直接損失一半,從此再不複威脅。

到那時,陸淵北方的邊境壓力,將直接大為緩解。

再不用時刻擔憂著,周人什麽時候會跨江而來,打到自己國內了。

可惜。

想來李煙景等人也明白此點,所以在確認陸淵已經正式倒向越國後,便直接棄城而逃了。

如今三位先天宗師,離開了益陽這個囚籠,從此天地廣闊,想要抓到他們,難之又難,已近乎不可能了。

“無妨。能收回益陽縣城,便是好事。”

心中這般歎了口氣,陸淵看著自己弟子,搖搖頭道:“至於李煙景等人,俱為先天宗師。他們想逃,你沒有先天宗師相助,攔不住也是正常,起來吧。”

以先天宗師的實力,隻要不是頭鐵,硬要立抗萬軍。

那麽在萬軍之中,尋個方向破圍而出,還是很簡單的。

更不用說城中的先天宗師,還足足有三位。自己這個弟子攔不住對方,是很正常的。

甚至該說能攔住,這才不正常。

“謝大王寬恕。”楚維聽自家已經登基為王的師尊這般說,心中才鬆了口氣。

說真的。

這位弟子心中還真有些擔心,新朝鼎立,自己沒攔住李煙景等人,自己師尊會不會惱羞成怒,來個殺雞儆猴。

眼下看來,是想多了。

帶著些許慶幸,他連忙讓人打開城門,然後引著陸淵隊伍,進入城中,往著已經收拾好的衙舍而去。

……

等進到城內,安頓下來之後,陸淵便叫齊了楊景等人,雙方一同縣衙議事。

“而今李煙景聞我大兵而來,望風而逃,棄城遠遁,益陽縣不費吹灰之力,便已收複。”

陸淵看著眼前幾位越國將軍和國師,正言說道:“既如此,那江南之敵,已然雲散。以本王之見,吾等可乘勝北上,渡江而去,與敵決戰。”

開國之後,陸淵對於周國的求戰之心,開始直線上升起來。

洞庭十府,如今長沙國立,僅有江南九府之地,處在掌控之中。剩下江北的天門府,依舊陷於敵手。

甚至原本的巴陵郡城,一郡首府,都不在他的控製下,依舊被朝廷掌握著。

而關於這點,也是當初朝廷和陸淵商議後,所達成的條件之一。

朝廷給陸淵封王建國,而陸淵則將朝廷依舊控製了洞庭郡城,暫時托管給朝廷,作為朝廷江北大軍的後勤保障據點。

在擊退周人,收複西川郡前,不管是巴陵郡城,還是天門府,朝廷都不會歸還。

所以陸淵想要讓自己國土完整,尤其是拿回象征意義極大的巴陵郡城,首先得幫朝廷打退周人。

如此一來,陸淵開國之後,自然對於北伐積極無比。

他可是準備拿巴陵城作為國都的,如今一國之都被朝廷控製著,這像什麽話?

什麽?

為什麽叫長沙國,不在長沙府立都,卻要跑去巴陵城。

這就不得不說巴陵優越條件了。

首先,經濟方麵,此城臨江,坐擁長江水道,溝通南北三國,最是繁華。

其次,農業方麵,巴陵城所在的嶽陽府,也受長江灌溉,土地肥沃,那是一等一的產糧種地。

最後,軍事方麵,巴陵城控扼長江水道,隻要把守住了此城,就能從中截斷長江。更能扼守北方來敵,距離於江北之外。

如此三方麵,都極其優越的一處重鎮,這麽一座天下雄城,自然是建都的最好選擇。

當初越國朝廷,也正是看重此點,才會把郡府安置於此地。

至於選長沙府,經濟差了不說,農業方麵也不見得更優秀,軍事方麵更不見得更安全。

陸淵腦子抽了,才會選此。

然而麵對他的積極請戰,原本一直逼著陸淵出兵的上官明等人,卻是拉垮了。

“長沙王勿急。”

上官明看了一眼陸淵,卻是搖了搖頭道:“討賊自然是要進行的。但如今各方大軍未至,僅以我等之力,想要退賊,並不容易。

還是等南海王與寧海王的大軍到來,我等四方大軍齊至,再行北伐。

屆時我等聚兵近五十萬,更有九位先天宗師。

如此渡河北上,浩浩****,何愁周人不破?”

當初朝廷與陸淵他們三方約定,三國建立之後,需得各自出兵十萬,幫著朝廷擊退周人。

如今離得最近,建國最晚的陸淵,已經履行承諾,領著十萬大軍會合。

甚至還附帶上了一位先天宗師藍彩兒,可謂誠意至極了。

但另兩位已經早早建國,處在嶺南的嚴望秋和蘇玄歌,可至今還沒個動靜呢?

這兩人答應的二十萬大軍不來,此時朝廷和陸淵率軍北上。

以雙方合力,雖然也並不是不能與周人一戰。

但這豈不是他們兩方,平白給寧海國與南海國當了炮灰,拿自己的兵馬給這兩國打仗?

這天下那有那麽好的事情。

陸淵聞言皺眉道:“南海、寧海二國初立,國政都尚未捋清,更別說聚集兵馬了。等他們帥兵自嶺南而來,怕不是要等到半年後?

我等數十萬大軍,屯於此處,每日人吃馬,嚼耗費無數。

豈能在此幹耗?

而且嶺南之兵,根本不堪戰。

指望這二國的二十萬兵馬,那還不如我等直接北上,與周人決一死戰。”

兵馬有的時候,不是越多越好的。

大軍征戰,正麵對決,真正能發揮作用的,還得是那些訓練年久,見慣了生死的精兵強將。

可嶺南之地,近些年承平,自從靜海國滅後,就再無大戰。

數年下來,國內除了一些郡府縣兵外,那還有精銳?

而就那些郡府縣兵,兩國加起來,能不能湊出兩萬都是個問題。

這種情況下,南海、寧海兩國,要履行跟朝廷的承諾,派出十萬大軍,能怎麽辦?

怕不是最後,也隻能拉些明夫出來湊數了。

而更大的問題,還是兩國的內政混亂。

嚴望秋與蘇玄歌兩人,可不像陸淵,一年多前,就開始籌備著建國了。

所以如今登基,文武百官,地方府縣,三軍將士,很容易的就轉換了旗幟,建立了新的秩序。

南海、寧海二國,倉促上台,又經曆了他們胡亂裁撤官員的亂政,地方都開始混亂無序。

這種狀態下,指望它兩國拉出十萬大軍來?

他不是連強拉壯丁,都沒這個能力。

而等到兩國國政捋清,怎麽也要好幾個月後。再等派兵北上,那時間就更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