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最先進的工廠
技術上的事,所有人都得聽萬三的,包括朱高熾。
談起自己的拿手本事,萬三眉飛色舞,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語氣充滿了自信。
“北鐵不如南鐵,福建和廣東的鐵礦是最好的,鐵礦石如此,就連木炭都要比北平的好。”萬三如數家珍,說話忘記了顧忌。
“如果使用這兩個地區的鐵礦,用來製作蒸汽機,是極好的料子,可惜運輸太昂貴,用不起啊。”
“所以采用的是密雲,蓮化,武安幾地的鐵礦。”萬三怕貴人擔憂質量不好,又忙解釋:“大公子放心,這幾地的鐵礦質量雖然不如南鐵,但是差不了多少。”
“技術上的事情咱哪裏懂,萬師傅做主。”朱高熾話語中極為的信任萬三。
離開了料房,剛進入冶鐵車間,撲麵而來一股熱浪,高爐中燒的正旺。
“公子小心啊。”張全拉住朱高熾,不讓他靠的太近。
有數座方塘,其中一處正在使用中。
從高爐流放出的炙熱的鐵水,由火塘流入方塘,動靜看得嚇人。
三名工匠立在數尺寬的石台上,正往裏麵撒一些不知道什麽成分的灰。兩名工匠快速的用極長的木棍在裏麵攪動,沒有多久就燒沒了兩三寸,剩餘的反複使用,一直用到不能再用。
萬三學張全擋在貴人身前,邊回頭解釋:“這是特製的汙潮泥曬幹,用舂篩細羅如麵後,撒入鐵水中。”
貴人能不怕流汗,已然讓萬三高看一眼,心裏越發的認可大公子。
大公子是真的重視他們工匠,而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工匠的本事,猶如這鐵水。
都是鐵。
但鐵與鐵之間的差別,猶如雲泥一般。萬三心裏服氣,願意為了貴人拿出自己全部的本事,當然,他也有小九九。
八級三等製度,保護了萬三的利益,他的徒弟們可以在工廠安身立命,也不影響他的名氣。
本質上,他一係掌握了工廠的話語權。
例如這鐵水。
看著牆上老五對鐵水的火候掌握度,萬三也很滿意。
無論是老三還是老五,乃至老九。
工廠的核心技術,掌握在他的徒弟們手中,就是代代吃飯的依靠。
對於工廠裏頭的冶鐵工藝,朱高熾雖然不懂詳細過程,隻能靠萬三,但他卻不是不識物。
從晉朝的炒鋼法,到唐宋的鑄製改鍛製,然後就是現在明初的生鐵淋口法,以後日後蘇州工匠發明的蘇鋼法。
按照後世的標準,發明就是科學家的話,那麽中國古代有無數的發明家。
猶如鼎鼎大名的瓦特,他改進出的瓦特蒸汽機,是蒸汽機發展曆史行巨大的變革。
他同樣是一名工匠,出身於工匠家庭,他的父親是熟練的造船工人,瓦特也是從一家儀表修理廠的學徒做起。
工匠。
才是現代科技以前,人類曆史的發明家,所以工廠在技術上被萬三掌控,朱高熾內心沒有反感。
隻要萬三願意培養徒弟,他的徒弟們在工廠幹活,那又有什麽區別?
而且這份技術並不是隻在萬三手裏。
冶鐵車間的工藝,涉及到低碳鋼和高碳鋼的生產工藝。
熟鐵是含碳量很低的鋼的俗稱,世界上最早煉鋼的國家是中國,先秦到西漢中期的塊鐵滲碳法,就是一種初級的製造鋼的工藝。
到了明初,根據《中國鋼鐵史》的說法。
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前朝不進反退的各行各業,包括冶鐵行業,重新得到恢複,已接近宋朝的水平。
再根據《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中國古代金屬技術》的觀點,明朝冶鐵的過程中,包括熟鐵,生鐵,和鋼,實際上是“鐵碳合金”。
萬三能成為匠頭,因為他吃透了這項技術,成為了一名行業推動者,但不代表全國隻有他一個匠頭。
如他所言,福建廣東的鐵礦石質量比北平要好,變相代表了兩地的冶鐵水平不比北平差。還有技術水平與萬三相當,甚至超過他的匠戶也不是沒有。
“特製的雜料是什麽?”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萬三沒有隱瞞,老老實實說道:“草灰,黏土,幹稻草。”
這些用料瞞不了人,萬三也在乎這些,重要的是技術,光看就能學會,哪裏那麽簡單。
有些東西不說破,看一輩子也學不會。
朱高熾汗流浹背,望了眼忙碌的冶鐵車間,猶豫要不要離開。
“後麵沒什麽看頭了。”萬三人老成精,主動解釋道:“往後是水磨的功夫,還需要幾日的功夫呢。”
鐵汁流出,煉至五火,用黃土和水做漿,入細稻草,浸泡一兩夜,將鐵放在漿內,泡沃半日,取出再煉至十火之外,必須生鐵十觔,煉至一觔時,方可言熟。
再分為五六煉和九煉等等工藝,出產各種硬度不一的精鐵。
根據蒸汽機的需求,采用的是九煉工藝。
但不是說九煉出來的精鐵一定比五煉出來的精鐵要好。
前者硬性強,後者具備軟性,兩者適合不同的需求。
朱高熾了然。
根據後世的說法,低碳鋼和高碳鋼的區別。
在明末時期,兩種冶鐵工藝出來的精鐵,分別用來製造紅夷大炮和鳥銃。
眾人離開了冶鐵車間,隻覺得涼爽。
張全攔住朱高熾,拿出了手帕,要幫大公子擦幹緊身上的汗水,擔憂被風吹了會著涼。
朱高熾拿過手帕,自己動手擦幹了汗。
眾人安靜的等待。
沒人覺得有什麽不對的。
貴人年歲小,可容不得馬虎,真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在場的人誰也不好交差。
“走吧。”朱高熾笑道。
後麵就是模具車間。
照著土胚模子澆灌鐵具的工藝技術。
整個工廠。
借助大興村鳳河的水力,用水車替代人力,采用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高爐技術,冶鐵技術,澆灌技術……
全部由萬三指導。
在西方人的專業著作中,特別是二十世紀以前的書籍,經常提起中國古代的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呢。
因為如果沒有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那麽西方的冶鐵技術得不到發展。
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爐內的溫度,讓煤炭具備替代木炭的條件。工業革命的本質,是煤取代木柴,為新興燃料變革的時代。
十五世紀阿格裏格拉在《論天然金屬》一書中描述了歐洲當時的鼓風設備,其中手拉,腳踏,水力驅動的鼓風器,還隻處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橐及兩漢時期的水排技術,而同時期的中國,早已使用上了效率更高的雙動活塞式風箱。
十七世紀初期中國的雙動活塞式風箱傳入西方,為十八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提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鼓風器,是根據中國風箱改進的。
但是大明工匠該如何麵對西方即將進入文藝複興,開始的大變革呢。
西方的地利位置,方便吸收其他的地區的技術與文明,一個國家拿出了新的技術,其餘的國家也會吸收。
大明周邊可沒有提供他學習的對象,還要等到西方的傳教士到來,才會開始借鑒和仿製,那時已經太晚了,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積弊太深無力回天。
“關於工匠定級的問題,咱有一個要求。”參觀完了自己的工廠,朱高熾帶著萬三和他的徒弟們,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八級三等工匠製度,萬三沒有領會自己的思想,標準有些低了,也需要打壓一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