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最低端的錢
果鏈產業是什麽?
那是國人用工人的血汗鑄就的一條可以參與國際化高端通信設備生產的產業鏈。
陳山河直到現在都有印象,依稀記得有人曾經拆開一部iPhone,看看各個國家都可以從這部手機中拿走多少利潤。
當時中國的利潤非常的低。
攝像頭是日本的,芯片是韓國的,各種設備,各種配件,來自全世界的工廠。
作為設計和開發的蘋果公司拿走了最大最豐厚的那塊蛋糕。
其餘的國家也按照技術實力,可以從蘋果手機的熱銷中分得利潤。
而國人就隻有通過組裝這種最低端的生產來賺取微薄的收益。
可即便如此,依舊比世界上很多國家要強的很多。
因為那些缺少完備的工業以及高素質工人的國家,甚至連組裝這一環節都做不好。
但是,隨著蘋果產業鏈,內部來自中國的元器件越來越多。
國內的電子元器件廠商也逐漸壯大了起來。
於是整條產業鏈上,中國廠商的參與越來越多。然後就是國產手機的爆發。
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沒有誰一上來就是順利的。
所以陳山河已經做好了這種打算。
而且他心裏清楚的很,那些身家背景豐厚,喜歡賺快錢的人是賺不來這種錢的。
隻有守得住寂寞,不嫌棄利潤微薄,願意並且有耐心等待結出碩果的那一天的人,才有希望參與這一生產。
陳山河就是這樣的人。
於是他大手一揮,拿下了海聯電子。
不過這家公司的股東人數眾多,最大的股東當然是陳山河,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來自潮汕的資本。
那是薑雨彤憑借自己潮汕人的香港身份,幫助陳山河融來的資金。
工廠完成了工商登記變更之後。
這家企業也從辦國企辦合資企業的身份,變成了一家純粹的私人公司。
由於陳山河不負責企業內部國企身份職工的安置。
所以他可以輕裝上路。
原因很簡單,現在是金融危機,敢於投資的人本來就不多了。
所以就算再苛刻的條件,領導也得答應。
因為不答應的話,那就隻有破產一條路了,等待著的是更加沒人安置的工人,以及徹底玩完的企業,還有收不回的貸款爛賬。
連接器的用途很廣泛,但是現在是經濟危機,陳山河必須找到銷路才行。
而陳山河能夠想到的,就隻有華強北了。這種小元器件隻要把成本砸到最低,那麽別人就無利可圖。
在以本傷人這方麵,陳山河是有絕對實力的。
……
於是隨著生產線重新開動,元器件也如流水一般的開始下線。而陳山河這邊除了生產連接器連接線之外,還有各種電腦和周邊配套的元器件。
總之先從最簡單的開始,當然利潤最豐厚的還是蘋果的配套產品。
眼下陳山河跟未來的蘋果CEO庫克有過一麵之緣。
再加上他的公司之前曾經參加過蘋果開發者大會。在遊戲方麵還是有一套的。
不過這點私人情麵,能不能讓陳山河的充電線,成為蘋果官方認可的產品?
那就不知道了。
但是京海這邊位於市中心的幾家蘋果專賣店已經擠爆了。
而與此同時,南方的工廠的人還沒有準備好,陳山河之前在塔寨村新建的工廠已經生產堆積了大量的成品。
這些成品一股腦的進入華強北,而北方市場這邊也在開足馬力生產。
本來這些東西的利潤就微薄,如果有人開始在市場上大舉拋售的話。那產品很快就進入到了殘酷的價格戰。
到了這個時候,生產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當然單個成本的利潤也很低,但如果出貨量足夠多的話,放在一起就很可觀了。
才幾天的功夫?關於蘋果手機周邊的各種配件,已經完全被海聯電子生產的產品所控製了。
而且售價隻是其他廠商產品的一半。
因為給了銷售商足夠的返點,所以就導致其他的品牌,很快就活不下去了。
而與此同時,陳山河還在想盡辦法擠入更加豐厚的帝都市場。
至於南方塔寨村的工廠。
潮汕人本來就善於搞這種價格競爭,而且在充足的資本之下以本傷人人更是不擇手段。
於是隨著蘋果手機的熱銷,那些在華強北兜售蘋果手機的也開始大賣來自於塔寨村生產的配套產品。
產品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因為像手機充電線這種膠皮材質的東西,使用的時間久了,很容易就把線圈露出來。
這樣既不美觀也不安全。
而官方的充電線價格又太貴,所以他們的產品就剛剛好。
隻不過公司的生意雖然不錯,但是錢卻沒有賺到。
因為這本來就是利潤微薄的行業。
不過陳山河還有新的招數。
“張總,我是陳山河,不知道您那裏有沒有什麽化工方麵的人才,我想生產一種手機方麵的鋼化膜。”
“徐總,請問有沒有現成的能夠生產蘋果類似品質的耳機的企業,我想收購……”
陳山河知道自己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有些事情不如問專業的投資人。
因為這些人見過很多項目,而且這些項目,也全都是五花八門,所以像張旭,徐穎這樣的人見多識廣。在這種時候,反而能給陳山河不少的建議。
一種全新的產品出來之後,有些東西還沒有快速的跟進市場。
比如未來,幾乎是每部手機都要裝備的鋼化膜,還有手機殼這種毫無價值的東西。
之所以說沒價值,是因為這東西影響手機的散熱。
可是當蘋果手機剛剛問世的時候,很多人卻花了大價錢,想買個手機殼保護手機。
而這個階段手機殼還是能夠賺到錢的,尤其是柔軟的矽膠材質。
於是就在陳山河打出去電話不久,山河城境內的一家化工企業和一家摩爾材質生產企業被推薦給了陳山河。
於是陳山河趕到帝都,分別和張旭和徐穎談了半個小時的時間。
然後大手一揮,隻花了幾百萬就買下了這兩家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