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驚世武經
最後一張試卷。
顯然是壓軸戲,份量最重。
一道論述題:“眾所周知,內勁在功夫中的重要地位,請你談談,對內勁的認識?對敵時如何能夠更好的利用?”
這道題真是問到點子上。
論起對內勁的認識,前世今生,楊燦可以有把握地說,無人能出其右。
隻是認識雖深,想要係統的歸納出來,同樣需要極大的天賦和運氣。
顯然,楊燦不在最好的狀態,他隻有投機取巧,借用前輩宗師名著。
執筆在手。
楊燦進入到了太極狀態,在寫這篇經典武經時,他懷著一顆極其虔誠和尊崇的心。
“內功四經”。
楊燦剛剛寫下這四個字,他的極度虔誠和這首武經本身所蘊藏的巨大能量,頓時激發了天地異變。
“見過大賢”。
一道金色人影,驀地在虛空中出現,向楊燦合什為禮,態度極為崇敬。
楊燦驚詫。
並不僅是驚詫金色人影的出現,而是他口中的稱呼,要知道,至少要與“聖”字掛邊,才當得起如此尊敬,可見武經不凡。
楊燦身為一個傳道者,並不在乎這些虛禮,心中所持有的,隻有傳承之念。
縱然這武經極度珍貴,可楊燦並不藏私,如果時機到了,他不介意公諸於世。
楊燦心中一直認為,流傳下來的經典武經,隻是向道的手段。
真正的修行,在於自身,在於師傅領進門以後,自己的感悟,有多大本事,有多大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報。
在楊燦心中,從沒有將武經看的太重,一個天資愚鈍的人,就算給他再好的武經,都是暴殄天物。
《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楊燦心中念頭通達,行筆寫字一無所滯,字寫的非常地圓潤飄逸,動若遊龍。
“內功之傳,脈絡其真……”
金色人影跟著在一旁念誦起來,一邊念誦,一邊做動作。
刷!
一道虛影,在楊燦麵前閃過,落在他麵前的紙上,成了第一張金色圖像,上麵脈絡分明。
脈絡若不分明,則不明氣血陰陽,自然無法修習好內功,這番話的點睛之筆,在於一個“真”字。
刷!
第二道虛影,在楊燦麵前閃過,落在楊燦麵前的紙上,成了第二張金色圖像,任脈和督脈標識極清,隱隱地若有氣息流動。
任為諸陰之海,督為諸陽之海,任督二脈,對內功的修煉,極為重要。
氣納丹田,前降後生,前降之意快而長,後升之意緩而徐,這是行氣規則。
刷!刷!刷!
一道道虛影,從金色人影身上分出,在楊燦麵前不斷地閃過,落在紙上,便形成金色圖像。
肩井和曲池兩個穴位,發勁的技巧所在。
肩井處下塌,則肩沉而鬆開,曲池內鎖而閉穴,經脈起而周身發力。
龜尾,督脈長強穴,長強斜提,內氣沿循行路線進入腦內。
丹田,指任脈、帶脈、衝脈交際處,與命門相對,聚氣之所,丹田鼓**,元神所在。
氣海,先天元氣所在,聚丹之所,胎息之爐。
天心,神庭所在,心為君,一身之主宰。
這些圖像在卷子上占的地方頗大,有的虛影沒有了位置,便會懸在空中等待,像極了有生命的生靈。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含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這些都是行功要訣,對修習內功之人,外形上的要求。
頭正而起,指百會穴虛領,頭若西山懸磬,若龍探身,玉樹掛寶衣之意。
肩平而順,指兩肩不聳不斜,《禮記》曰:“若夫坐如屍”,《大學》曰:“定而後能靜”,皆肩平之意。
胸含而閉,指中丹田膻中穴,此處主一身之氣機,故需虛空。
背平而正,以熊背猴脊為基樣,呈牌位之狀。
前世有位陳姓前輩,因身體極其中正,為世人楷模,被尊稱為“牌位大王”。
足堅而穩,指立如磐石,踏地生根,此樁功也。有雲:“身無樁法如竿立,相擊易洗一身空”,指的就是樁法在技擊中的重要。
膝曲而伸,指的是雞形步,筋伸如柱,抓地極穩,步步如樁,勢勢如柱。
古雲:“下部不固,任憑手上功夫到家,終不足以應大敵也。成如秋葉之易落,非質有殊也。”
襠深而藏,指的是開襠扣膝。擰腰扣襠,不扣則散,活腰鬆襠,不鬆則滯,非僅指縮陰法矣。
一幅幅金色圖畫,出現在楊燦卷子中,為以上文字,添加了配圖,顯得極其地生動形象。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鬆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這一段重在練氣,來源於道家正宗入門心法,如能悉心體會,潛心修煉,可以踏上“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正途。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
收穀道是提肛之法,玉樓指雙耳後高骨玉枕穴,後麵說的是咽津法,金津玉液,底收指的是足底湧泉,功在返老還童。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升氣時肩井仍需下垂,避免身子上浮,拔骨開榫,氣納中丹,有龍探身蟒脫殼之態。
降氣指落點還原法,即接骨鬥榫混元力,產生“手如少女不可觸”的威力。
人稟天地之氣所生,故升降有格,落入俞口,俞口,重要訣竅所在也。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鬆、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通指內氣通行無阻,透指拋骨射勁,穿如九曲珠,連綿不斷,環扣不息,貼指粘連之勁。
鬆渙者柔之勁,一羽不加,一蠅不落,如繩之係,渾然忘我。
悍,如冰之清,氣血凝聚結果,周身經絡開至極致。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用勁如抽絲,兩手如撕綿,龍蹲,虎坐,鷹目,猿神,貓行,馬奔,雞腿,蛇身。
合,周身一也。五行要順,四梢要齊,三節要明,三彎要對,三心要實,三意要連,三尖要照,本身知理,合一處練成。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頜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豎濟,豎以橫用。”
指的是身體各處的相合相隨,照此練去,必然可以周身一家,虛實分明,練出寸勁和爆發力。
“五氣朝元,周而複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五氣朝元指五心入鼻,藏於心肺,五氣指五分氣,元者氣也,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本。
神氣形三者,以神引氣,以氣率形,一動俱動,性命雙修。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於丹田。丹田氣足,自能複於尾閭,達於脊背,上升泥丸。周而複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這是引氣調氣之法,如何具體修煉,還要結合自身實際,才能獲得最好的練習效果。
演示完內功經,金色人影向楊燦拜了一拜,化為點點金光,在他的麵前消散。
楊燦抬起頭來,不由一愕。
眼看《內勁四經》一經方才寫就,而答題紙張就快用完了,這一切,都因為那些金色配圖。
叮鈴!
楊燦按響了應急鈴,片刻功夫,一個武院學生探出頭來,好大一張胖臉。
“紙用完了,煩勞取一點過來。”
楊燦指了指桌上紙張。
胖子撇了撇嘴,一臉不耐煩地走了,不一會兒,拿來一摞紙張,遞了過來。
“多謝。”
楊燦沒有放在心上,太極人為人處世,要的是一種平和淡然的心態。
是龍是蛇?
要看關鍵時刻,能否舞動風雲,笑傲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