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聖人弟子得妙法

他們來到這裏也是震驚莫名,一來他們沒想到鴻鈞在合道之前還有話要和他們說,再者他們更是沒有想到鴻鈞的道術修為竟是如此之高深,讓他們在毫無反抗之間便被抓住帶到了此處,如果是相互爭鬥的敵人的話,說不得一招之間便見了分曉。

驚訝是驚訝,不過鴻鈞是自己的老師,就算是輕易打敗自己也是理所應當,所以想到這裏心裏就平靜了。

這時平複心中波瀾的老子開口了,因為他是開山大弟子,修為最高,也最有話語權,所以他問鴻鈞老祖道:“不知老師還有什麽事要吩咐弟子們做的?”

這時一直背著身的鴻鈞老祖轉過身來,神情落寞地說道:“為師自修道以來曆經十億億載,剛出生之時眼睛所見就是一片漆黑的混沌,鼻子聞得是混沌之氣,口中吃的玉石甘露,劫雷伴我出生,水火伴我成長。

在那不計年的歲月裏,為師看到了盤古天尊開天劈地的風采,領悟到了生命之道、天地演化之道,不知是天道無常還是命運的注定,我生來就背負了天道給予的使命,從此以後便一帆風順、平步青雲。

來到了洪荒大地,看著盤古天尊舍身化成的天地萬物,為師有感天道無情,自創無情道,隨後教化天下,天道至公降下玄黃功德助我成長。

隨後又收的你們幾位弟子,看到你們都學有所成,為師心中也是大感欣慰。

隻是為師合道之後便要拋棄七情六欲,斬斷前緣,所以那時的我隻是天道的一尊傀儡,不是我不想反抗天道,隻是因為這都是我的命啊。

所以,能夠把為師的仙道發揚光大的隻剩下你們了,你們一定要同心協力一同把為師的道統流傳下去,那麽為師也再沒有什麽遺憾了。

下一次我們再相見便是天道和你們的會麵。

所以,為師會在合道之前,把畢生所學所悟傳授給你們。”

弟子們聽了老祖的肺腑之言都不由鼻子發酸,眼睛發紅。

幾乎都在同一時間異口同聲大聲說道:“諾。”

鴻鈞廢話不多說,對太上老祖便道:“你是為師的大弟子,不論是修為還是道行都不是為師擔心的,隻是你對人對事太過淡泊,有時會忽略一些事關重要的東西。

所以為師傳授你一篇《道德經》,這篇經文是為你量身定做的,隻要掌握了其中的深奧,你就可以海闊由魚躍,天高任鳥飛。”

“聽著,通篇《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t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tuán)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xu)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shān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jiǎo),其下不昧。

繩繩(mǐnmǐn)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恍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e);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不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誌。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將欲歙(xi)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

故致數輿無輿,不欲ff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h,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為盜誇。

非道也哉u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zuī)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s“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無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一柱煙的時間鴻鈞便讀完了《道德經》全文,“你可明白?”

其實老子從一開始聽到《道德經》的經文,就有如飲甘露,如泡溫泉之感,這時通篇讀完,心中對於道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弟子已經明了。

謝老師恩賜。”

“好好,你退下吧。”

然後鴻鈞對通天說道:“通天你是為師的二弟子,生性好鬥,卻不知洪荒之中藏龍臥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若是為師還在,別人還要給我幾分薄麵,不敢對你如何;若是為師不在,以你的性格恐難以在洪荒生存長久。

所以,為師希望你能好好克製下自己的脾性,將來必有一番作為。”

“謹遵師命。”

通天聽了老祖的關懷之語,心中無限感動,老祖無論要說什麽都想答應。

鴻鈞老祖接著說:“你喜歡爭鬥,為師就傳你一套武鬥功訣。

聽好了,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也;萬物,人之盜也;人,萬物之盜也。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見,莫能知也。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則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製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

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

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

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

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

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

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

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

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

撫體歎今夕,過去少一日。

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

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

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

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

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見離,得了涅意?

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

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

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

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

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

須侯《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

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

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

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

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

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

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

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

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

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

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

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

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苫。

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

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

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

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

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

穿金與造①石,水火可與並。

並行不相害。

理與氣即是。

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

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

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

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

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

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

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昆侖巔,四達坑阱注。

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濕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

水久澄為土,火乃氣之燠②。

人身小天地,萬物莫能比。

具此幻化質,總是氣之餘。

本來非我有,解散還太虛。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時留,垂老後天地。

假借以合真,超脫離凡類。

參透《洗髓經》,長生無盡期。

無假不顯真,真假渾無際。

應作如是觀,真與假不二。

四大假合形,誰能分別此。

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

美食日複日,人人皆如此。

碌碌一身事,不暇計生死。

總被名利牽,一朝神氣散。

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

驚魂一夢攝,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

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

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

體雖有巨細;靈活原無異。

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

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

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

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

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

心若能清淨,不為嗜欲逼。

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

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

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

趁此健身驅,精進用心力。

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

幻出諸形相,輔助成生意。

有人須有物,用作衣與食。

藥餌及器皿,缺一即不備。

飛潛與動植,萬類為人使。

造化思何鴻,妄殺即暴戾。

蜉蝣與蚊蠅,朝生暮死類。

龜鶴糜與鹿,食少而服氣,竟得多曆年,人何不如物,隻貪衣與食,忘卻生與死。

苟能絕嗜欲。

物我皆一致。

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舉足低且饅,踏實方更進。

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

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

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

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

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

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穀。

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

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

事物任紛紛,現在皆究竟。

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

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

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

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

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钜。

兩手常在腹,捫臍摸。

睾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

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來方伸腳,仰麵亦不拘。

夢覺渾不異,九載征實際。

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

行住坐臥篇,隻此是真諦。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

外感不能侵,飲食不為積。

猶恐七情傷,元神不自持。

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驅。

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

搓摩幹沫浴,按眼複按鼻。

摸麵又旋耳,不必以數拘。

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

度數暗調和,身定神即定。

每日五更起,吐濁納清熙。

開眼即抽解,切勿貪酣睡。

厚褥趺跏坐,寬解腰中係。

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齶。

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

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

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

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

兩手竟,良久方盤膝。

直身頓兩足,洗髓功已畢,徐徐方站起,行穩步方移。

忙中恐有錯,緩步為定例。

三年並九載,息心並滌慮。

浹骨更洽髓,脫殼飛身去。

漸幾渾化天,末後究竟地。

即說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裏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鶴拳:手似楊柳,拳似彈,金成圓,木要尖,水起浪,火帶風,土追殺。

金形手——金形手為以掌背向前,攻守以掌背為要著,其發出力量透於各指節,而以「抖」字訣練之,金成圓,求其能圓滑透尾。

木形手——木形手為指尖向前,攻以指尖擊人,其力發出至指尖,故木要尖,求其能尖如釘透木,使受害部更深入。

水形手——水形手為以小臂至掌為著力點,掌心向天,其力於「摔」字訣求之,水起浪其意為水為柔性,柔能克剛,故水手有柔性而能克敵之剛手,水如海浪洶湧而出,無堅不摧也。

火形手——火形手為以掌心向前擊敵為白鶴拳最猛之手法,亦最多采用手法,故火帶風之用意為星星之火可燎原,致火手一致入連環擊敵,使敵無還手招架之餘地,又火手出如台風猛襲,微孔必入。

土形手——土形手為雙手握拳成珠,以拳頭擊人,為凶猛之手法,土追殺之意凡以土手出手創敵,敵必受害,如要閃頑敵下毒手,需以土手克敵,萬無一失。

戰鶴注重氣勢如虹,變換速度,距離感,在動中求平衡,虛實相間,首尾呼應,心靜如水,動如脫兔,動靜結合,剛柔並濟,四兩破千斤。

一膽,二謀,三功夫,四力,理論實戰相結合,增強臨場經驗在身法上都要求頭頂、項穩、拔等、鬆肩、鬆腰、鬆胯、提襠吊肚。”

乃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遺跡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治訓,未嚐有行不由送,出不由產者亦。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讚,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案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力絡,其案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係,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人深,則隨眼係以入於腦,入手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係急,目係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

陰極在六,何以言九。

太極生兩儀,天地初刨判。

六陰已極,逢七歸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陰之清純,寒之淵源。

第一重訣曰:子午卯酉四正時,歸氣丹田掌前推。

麵北背南朝天盤,意隨兩掌行當中。

意注丹田一陽動,左右回收對兩穴。

拜佛合什當胸作,真氣旋轉貫其中。

氣行任督小周天,溫養丹田一柱香。

快慢合乎三十六,九陽神功第一重。

每日子、午、卯、酉四正時,找一陰氣重的地方,最好為四高中低。

麵北而坐,五心朝天,靜心絕慮,意守丹田,到一陽初動之時,雙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

引丹田之氣沿督脈上行,任脈下歸丹田。

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

由慢至快。

氣歸丹田後,雙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氣行兩掌。

雙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對準氣海穴,右手掌心對準命門穴,真氣隨手式成螺旋狀貫入氣海、命門兩穴。

匯於丹田內。

如此意守下丹田一柱香的時間。

待此功練有一定功力,能收發自如,有抗寒之功時可修第二重。

第二重訣曰:極寒午時正,獨坐寒冰床。

麵朝北,氣行小周天。

五心朝天式,打開丹田門。

寒氣螺旋入,收發當自如。

合和匯丹田,落雪雪不化。

縮如一寒珠,雪落無化雪。

擴為霧環身,九陰第二重。

每日午時,找一極寒之地,麵北背南,五心朝天,坐於寒冰**(一種玉、一年四季都如寒冰一樣)。

今人練習可在冰或雪上練習,靜心絕慮,啟動周天三十六圈,意守丹田片刻,打開氣海、命門兩穴,分別成螺旋狀入寒氣,吸一柱香的時間後,關閉以上兩穴,丹田內有一寒球再不停的旋轉,越轉越大,至到隔體三丈遠,收回。

第三重訣曰:法如第二重,陰陽互相克。

意在修罡氣,熱火不侵法。

陽中求真陰,九陰第三重。

每日子時,找一極熱之地,坐於火鼎之上(今人練習坐在鐵板上,下麵加火,應慢慢加熱,以不能忍莫度)。

麵北背南,五心朝天,靜心絕慮,起動丹田寒氣防止熱氣侵入,其方法就是第二重所練寒氣用以抗熱量。

此乃“真陽中求真陰”。

第四重訣曰:法如第三重,陰合陰為生。

同為修罡氣,靜流極之法。

以陰練真陰,九陰第四重。

不拘時間,找一靜止不動的水池,五心朝天,坐於湖底,靜心絕慮,水位不過脖子,運行丹田真氣用以抗水之壓力,其方法與第三重相同,待體入水,而衣不濕為成。

然後找有流動河水中練,急流下練,而衣不濕為成。

到此《九陰神功》成。

如用掌把真氣放出擊人,就是催心掌。

第五重采氣大法訣曰:采氣不在氣,口閉雙目開。

玄機在於目,神氣乾鼎聚。

此法為增進內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內的精氣,主要是修煉雙眼,使雙眼在對敵時能求察分明,並有攝取敵人神魂之效。

每日太陽將出之際,站於高處,雙眼平視太陽,帶雙眼發熱時,意念太陽之氣由雙目吸入匯於上丹田,吸匯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雙眼收回,如此反複。

《橫空挪移》螺旋九影,左右挪移,其聊不為,以氣行之,可幻化九影誘敵。

如加九陰白骨爪其威力可增十倍。

如何橫空挪移可據個況自定,今公之二法以參考。

訣曰:左轉一,左轉半。

右轉一,右轉半。

左右轉一為不一,橫空旋較為太一。

訣曰:左旋右旋天地旋,左踏右空平地旋。

合手陰陽為上旋,右踏左空旋不為。

雖為身法,實含玄理。

須參照“九陰行功訣曰”進行,以防走火。

習此功主要為子、午兩時,其它時間亦可。

必須選一處絕對安靜,空氣必須流暢。

此功中的呼吸均為鼻吸鼻呼。

習此功貴在持之以恒。

功中會出現各種幻境,千萬不可懼怕,順其自然。

練功中出現自然騰空,應順其自然,千萬不可妄加意念。

《鬼z陰風吼》此功屬音波功,以音傷人,以音索魂,亦可以音布罡氣,其威力無比,其音如地獄鬼吼,陰風陣陣,使人不攻自退,不寒而栗。

第一重:麵北而坐,取五心朝天式,上身正直,虛靈頂勁,舌抵上齶,下頜微收,雙目平視。

雙手於下丹田處成托式,即掌心向上,掌指相對,意守丹田一柱香,引真氣自督脈、任脈行到中丹田,並在此匯聚成乒乓球大小的真氣球,其色赤。

碰膚彈回,須反複重陽之數。

第二重:意大波圈,自內向外旋為散,自外向內旋為聚,散聚合適為陰陽平衡,陰陽平衡,萬物之本。

漸如虛空,與宇共振,法同上。

第三重: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放於兩腿外側,百會上頂,舌放平,雙目平視,調整呼吸,意守丹田一柱香的時間,然後點頭,吸氣、收腹,口發鬼怪連音,同時意引丹田真氣隨聲音向外擴散;抬頭、呼氣、口閉,意收回真氣歸中丹田,如此反複。

一點一抬,一上一下,上下起到,喉輪自開,開通喉輪魔音自現。

第四重:無相音罡無相音罡,即音罡無形。

其秒音無窮,可防敵護體,亦可以音控他人或給他人治病。

其練法很簡單,隻需把“九陰神功”的“先天真氣”與“鬼z陰風吼”之音合二為一就可,具體練習方法可參照以上兩法自悟,此不詳述。

下卷九陰白骨爪爪力無比,鬼氣回**,不攻自懼。

其爪可使頭骨成孔而不碎,爪心有強大的吸力可隔空取物或吸取他人功力,爪指有強大的透勁可隔空傷人。

一收一放,一開一合,合乎武學大道之理。

第一重金絲手訣曰:麵北背南朝天坐,氣行任督貫大椎。

意聚丹田一柱香,分支左右聚掌心。

打開氣海命門穴,氣滿衝貫十指爪。

旋入陰氣一坤爐,放收來回金絲手。

凡習九陰白骨爪需先習九陰神功百日,於極陰之地,穀地為佳。

麵北背南,五心朝天坐於低處。

雙手放於膝上,手心朝下,意守丹田。

開氣海、命門,旋轉吸入陰氣匯於丹田。

氣順任、督兩脈上行匯於大椎穴,於右肩井穴入掌心,氣滿鼓支,掌起平胸。

五指下垂,氣貫入指,十指內扣、回拉,手絲為一。

回氣丹田,溫養柱香。

第二重攝魂大法訣曰:打開丹田前後門,三昧磷火化無形。

吸進鬼獄陰鬼精,陰功在此更為進。

此法是一種極秘之法,可開通人的死生之謎,吸取鬼魂之氣,同時亦可用此法吸他人功力元神。

找一墳場,在半夜無人之時,麵北背南,五心朝天,左掌心向上,大拇指扣小指其它三指伸直。

左手立於胸前,掌心朝左,大拇指、中、無名、小指內扣,食指伸直,口念咒“探地達摩,無相無上,攝陰攝魂,無畏無懼,陰陽合和,人鬼交戰,嗎咪唄咪‘口奄’”三十六遍,一遍過於一遍,到最後一遍,隻需“嗎咪唄咪‘口奄’”。

然後雙手抬到頭上方,合掌,指尖朝天,打開氣海、命門兩穴,從兩穴內射出陰氣,成螺旋型由小到大,如龍卷風一樣把野魂卷入兩穴匯於丹田,練習一柱香的時間後,開始煉熔。

意念丹田封魂球開始旋轉,同時意念墳場突然起了無數磷火,用同樣方法把磷火吸入丹田封魂球外圈,燃燒煉熔陰魂,由慢到快不停旋轉,火由小到大,直到化盡為止。

收功,溫養丹田一柱香。

如果用來吸取他人功力或元神其方法於上麵同理。

第三重白骨練爪訣曰:白骨頭上懸,幻化為二骨。

懸九穴,左右手中擒。

合邯陰珠,吸陰吸精鬼。

齊匯坤爐內,回返丹爐內。

麵北背南,五心朝天,坐於墳場中,意守丹田片刻,意守自身前後有九座墳,突然裂開飛出九個頭骨,這時意念打開氣海、命門兩穴,射出旋轉真氣由小到大,把九個頭骨給懸起來,位於本人頭頂上方左右,緩慢旋轉。

從每一個頭骨的兩眼射出一條紅氣線,分別射入百會、玉枕、膻中,左右肩井穴,靈台、氣海、命門九大穴道中,並且在每個穴道中漸漸匯聚成一個球,然後這九個紅球同時從任督兩脈匯於丹田,意守丹田使之氣化合。

然後運氣兩掌貫足真氣,由於反向力,雙掌抬起平胸,在貫入十指,十指突然變爪,這時意念那九個頭骨互相幻化,變為兩個頭骨於胸前方。

掌心外突把兩個頭骨吸入掌中,隨後十指內扣抓住頭骨,放出真氣把頭骨抓成十個小孔,然後吸回真氣,同時吸取頭骨內的歸於丹田。

收功,溫養丹田一柱香。

至頭骨隔空襲來抓成孔而骨不碎,九陰白骨爪成矣。

練之此境界需配合外功練習即第四重。

第四重外功訣曰:氣至丹田貫十指,倒行古樹狸貓功。

抓石打鐵練指力,內外合修白骨功。

平常把內氣貫於十指用以隔空取物,在以十指抓,練硬物,所用之物應由輕到重,由近到遠。

在者可以倒立於樹旁,雙腳依樹,然後用十指抓樹緩緩上行,以練指力。

此重應與第三重同練。

第五重練到第四重此功已成,此第五重為加深功夫,其陰毒程度更甚。

用古時棺材、蝙蝠血、砒霜三種物體加水加熱後,用以漫手,再練內外功,這樣手上有劇毒,以此手傷人無救。

《螺旋九影》《螺旋九影》為武林上乘輕功,集身法、步法、罡氣於一體。

可平地拔起數丈,亦可平空飛行萬裏,身體周圍有一層自然罡氣,可攻擊外敵。

練之上乘可幻化出九個身影,於佛門無上神功“蓮台九現”有相同的功效。

第一重:室外練功,不準迎風,鬆去身體裹纏之物,活動一下全身關節,用意念放鬆全身筋、骨、肉、皮等。

然後麵北取五心朝天或盤坐,上身正直,虛靈頂勁,舌抵上齶,下微收,雙目平視,雙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對,捧放於丹田處,意守丹田一柱香,接著雙手輕輕向上捧,沿任脈路線至膻中穴處,雙手變為捧蓮花狀即雙手心相對,掌根相抵,掌指朝上,雙手十指自然張開,接著上捧至頭頂,同時緩慢吸氣,意念隨上捧之勢,將大地之陰氣由**穴成螺旋狀吸入,經中脈上升以頭頂百會穴成螺旋狀射出;然後雙手變掌心向下,並向下壓到丹田處,同時呼氣,意念隨雙手下壓之勢,將天上之螺旋狀吸入百會穴,經中脈由**穴成螺旋狀射出,如此反複。

雙手輕輕提起,掌心朝下,掌指相對放於中脘穴處,雙手中指間距離約為一掌寬,雙肩下沉,雙肘下墜,雙臂要“圓鼓”。

意念**穴射出螺旋狀陰氣把身體旋入地下,至到地極處。

突然螺旋陰氣收回,身體如彈簧一樣被彈回地麵。

第二式:要領同。

輕抬雙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對,高舉至頭上方,雙臂微曲,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意念百會穴射出螺旋狀陰氣,如飛機之螺旋槳,把人身托起,飛到九重天方為極限。

此時人體在天空飄浮,突然陰氣收回,人從天空掉回地麵。

第三重:在第二重第一式的基礎上打開氣海穴,命門穴射出螺旋狀真氣,環繞身體自左到右,意念身體隨螺旋真氣之力上升,或平空飛行。

同時在練功中加入有外敵入侵,不能入或擊傷之意,可同時練習環身罡氣。

第四重:此為加深功夫,即在水中練習以上各功,要領同上。”

不到一柱煙的時間,鴻鈞又傳授完了通天功法口訣,便示意他退下。

然後示意元始上前。

元始上前恭敬道:“老師,弟子元始在此。”

鴻鈞上下打量了一下元始,直到元始自己都感覺不自在的時候,才說道:“元始你是三清之中最會算計,最善於捕捉人心的,不過也恰恰是因為這個,你的心很難和天地大道契合,無法做到心無旁騖地修煉。

所以根據你的特點,為師傳授你一部《殘天訣》。

希望你能夠勤心修煉,不要辜負為師對你的期望啊!”

“好,你可要聽好了。

這開篇口訣晦澀難懂,最是考驗人,隻要理解了開篇的口訣,這部法訣你便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這開篇口訣乃是:阿密的惡哦可合地嘎呢瑞和管手顆飼的的規法哈如發人阿拉惡基工哦血白小宇的麵與灣街林的地相廟內供奉著黑麵獠牙如毒蛇般吐信伸著長舌的卡裏女神她成相大的鮮血憑花著她這吃華緹怎也教戴著妖麽魔頭骨串我難信她就是今日這般模裏麗的妻子帕的項煉一手緊抓著樣然而相可以相怖的卡級一手拈著蓮另兩隻手及剪子張著血口地吸盆大吮著道沉口淪正神在妖孽喝盡了他鮮們的血以後仍今然貌雕黑阿額較對如布哈印掌分劍持寶管死生亡與重的是丈的身夫體之時又急又驚一時氣急攻心變腳下俄日得剛麽大口妖美孽裏發下踩程現腳度卻有增無妖當卡憤世間濕婆神溫柔美義不張一變黑新策不情仍輕這灑紅臉獠牙的仇神卡裏當她殺了世間的所有法平息她的神廟之外印星照明足見印人度對電星迷檻邊憤影女明怒躺在卡戀的程度可個貌度人的磁磚圖憤怒焦的濕心婆為了平家街中的神門裏的錄納但兩哈領機好怪著的竟人樓減除了滿分軒林立的卡妻裏案或是台明明星海以見到卡裝飾如都無輊息愛的於年星年健曆輕貌的電女星她影們個報地上陳攤列的明花”“然後是正篇。

尋見內呼吸後,苟能一念不動,五百息內,神與內呼吸不有絲毫離間者,(有一絲他念,即有一絲之離間。

)準於第十六次,坎宮即有一線陽火,上升至臍輪,傍及兩腰,熱如湯沃,玉莖翹舉。

此時切勿動念,隻以不識不知應之。

據雲:“平素好者,此時火倍甚。

苟近婦女,精必如注,競有盈盆壘碗之多。”

又雲:“雖平居不好者,此時亦必有念。

念不能除,精亦離窩,甚則外泄,非特前功盡廢,且多因而成泄精病者。”

獨此為最險關頭,庸夫俗子,百不保一。

惟學力淵深、操持有素之士,尚必要內範嚴密,隻以不識不知應之,則此陽火,自然運漏坎宮,即化為精。

此以壬化癸之法,不遇師傳,萬不能知。

何則各《仙經》皆言去癸留壬,未嚐有以壬化癸之說?

蓋壬是氣,而癸是水,壬陽而癸陰。

壬陽即陰蹺中陽火,有氣無質者也。

癸陰即所化之精,則落質矣。

大丹取氣不取質,今反以氣化質者,何也?

正所謂補虧也。

凡年至四十後,其精虧去過半。

精者水也,陰也。

水所以藏火,陰所以藏陽,則精所以藏氣也。

如不以之化精,精虧如舊,氣無歸宿之所,安能養陽者?

且必陽強陰弱,致有偏枯之病。

《性理大全》雲:“無形者,必藉有形以為體。”

是吾儒大學,亦必如此。

如此約三四十日,或五六十日不等。

(以精虧有多少,人體有強弱不同也。

)總以陽至時。

絕無念為度。

然後用右手將玉莖腎囊一把握住,握勿大緊,(用握者,恐提撮時,並玉莖腎子吸入小腹之故。

)候至陰蹺熱火上沃臍腎,玉莖半舉時,(不可舉足,舉足則化精,非化氣矣。

)所謂“鉛遇癸生須急采”也。

癸生,癸方生也。

言將化精而未化精之際,須候得準,此為老嫩得宜。

(此老嫩,為補虧法中之老嫩,九還正功亦有老嫩,不與此同。

)用意於穀道玉莖間,輕輕提撮,如忍大小便狀,(輕輕二字,不可忽略,言雖提撮,不可太用力也。

)將腎中陽火,送過尾閭,貫入督脈,不疾不徐,一意送上,不可複想腎宮。

(如分念想腎,則玉莖大舉,而又化癸矣。

)升至夾脊,用力催送玉枕,更用力催送,(玉枕為鐵鼓關,最難穿透,用力者,專意催逼,略不敢鬆之謂。

)兩目往上一迎,引入泥丸。

(兩目閉而向後,迎之不可開目。

)即以意在泥丸中,自左起向右三十六轉,兩目光隨意轉運。

此為采取一次。

起應世務雖不妨,然當應之時,必須事事合理。

凡喜怒哀樂,非但發之中節,且必過而不留。

範師有雲:“此心應事,當時如快刀勞水,明鏡照物,斯其靈明之得,漸入溶和澄潔境界。”

平日如此使慣熟,則靜坐時,格外清明,功夫易致,所謂煉己必於鬧處也。

而後采必仍還入於玄關,(即陰蹺,黑中有青謂之玄,有出有入故名關。

)如日間采取,夜間必還;夜間采取,次早必還,不可久留泥丸內。

采之而必入泥丸者,以泥丸為至清陽之分。

采入暫留之,以祛餘陰也。

不可久留者,以陽極至高,久久必散,自當降下,入水為安。

此陽既入水中,則得水中之陽,以潤澤之。

輔此之陽,與陽並,陽力倍增。

采而複還,還而複采,有震兌相交之義焉。

蓋同一坤中之氣也,出神即為震,不出即為兌。

故《老子》五千言雲:“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還之之法:於坐定後,噓出粗濁之氣一二口,將散外神明收入絳宮片刻,移入天目凝定,即上注泥丸,從右旋向左三十六轉,兩目光隨意轉運。

轉畢,仍由夾脊過腎中心,歸入陰蹺。

複自左旋向右轉三十六轉,右旋向左轉二十四轉。

轉畢,萬慮俱寂,靜坐片時,方起。

此為還原一次。

如是得暇仍坐,仍如前補虧篇中,坐絳宮,移入天目,注夾脊,入陽蹺,尋見內呼吸,相依相並,候至陰蹺,陰氣發動,仍如前采取之,仍如前還入陰蹺。

不計遍數,但得玉莖*縮進莖皮不出為度。

此正補虧。

補足之時,雖西施、王嬙百般拯撼,亦不足以動其情矣。”

“再者還有如下:修真之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

故欲盡其性,必先窮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窮其命之理。

能明其理,則真知確見,而不為假者所惑,可以盡性,可以至命。

否則,不窮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於旁門曲徑,著空執相,非是修真,乃是務假。

務假之學,與道日遠,適以自誤其性命,烏能修持其性命?

此紫陽仙翁悟真篇之所由作也。

其篇探幽索隱,鉤深致遠,遠取物,近取身,比象多端。

原欲人人悟真,個個修真耳,無如後世愚迷之徒,不得真傳,執象泥文,妄猜私議,或目為閨丹,或認為燒煉,或疑為空寂,或涉於執相,大失仙翁度世之婆心。

以往先覺注疏者,不無佳解,但佳則佳矣,仍是以象說象,以喻比喻,藏頭露尾,秘母言子,不宜分明道破,使學者茫然無知,究不得而悟之。

非解悟真,乃述悟真也。

注愈多,理愈昧;書益廣,人益惑;正道日衰,邪道日盛;真學日埋,偽學日興,奇奇怪怪,無怪乎儒者目道教為異端也。

餘自聞龕穀香風,知此書為修道之理窟,成真之天梯,其性命根源火候次序,無一備。

但為邪說掩蔽已久,如烏雲遮日,光輝不彰。

餘小子幸近門牆,不忍拈出真寶,共諸同誌,名曰悟真直指。

非敢自謂得真,聊以救真雲爾。

竊以人之生也,皆緣妄情而有其身。

有其身則有患;若無其身,患從何有!

夫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

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

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

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此非心鏡朗然,神珠廓明,則何以使諸相頓離,纖塵不染,心源自在,決定無生者哉!

然其明心體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亂其真,則刀兵烏能傷,虎兕烏能害,巨焚大浸烏足為虞?

達人心若明境,鑒而不納,隨機應物,和而不唱,故能勝物而無傷也。

此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

原其道本無名,聖人強名;道本無言,聖人強言耳。

然則名言若寂,則時流無以識其體而歸其真。

是以聖人設教立言以顯其道,故道因言而後顯,言因道而返忘。

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鈍,執其有身而惡死悅生,故卒難了悟。

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

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蓋人悅其生也。

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意,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豈非學者紛如牛毛,而達者乃如麟角耶!

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以丹法,自後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近憶師之所戒雲:"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餘皆不許。

"爾後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末。

既出,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

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

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於三,乃省前過。

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聖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許輕傳於匪人也。

而伯端不遵師語,屢泄天機,以其有身,故每膺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懼克責。

自今以往,當鉗口結舌,雖鼎鑊居前,刀劍加項,亦無複敢言矣。

此《悟真篇》中所歌詠大丹、藥物、火候細微之旨,無不備悉。

如此,乃天之所賜,非伯端之輒傳也。

其如篇末歌頌,談見性之事,即上之所謂無上妙覺之道也。

然無為之道,濟物為先,雖顯秘要,終無過咎。

奈何凡夫,緣業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成異見,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氣尚餘,則歸中下之見,亦非伯端之咎矣。”

“女媧上前聽授。”

鴻鈞傳授完功訣給元始之後,便對女媧說道。

女媧連忙迎上前,靜待鴻鈞的言語。

鴻鈞微咪一下眼,待睜開之時,便見他說道:“女媧,你是為師的第四弟子,在六個弟子之中,你是為師最不放心的,因為將來你的路將會很難走,而且修為也是最低的聖人。

所以為師會傳授你一篇我當年觀看盤古天尊開天辟地之後領悟到的自創功法,這篇功法名叫《造化訣》。”

“聽好了。

這篇功法的口訣是:二八者,十六之數。

按一月上弦,水中之金八兩,下弦,金中之水八兩,二八合為一斤。

金水勻和,光輝不偏不倚,至中至正,丹法取此兩弦之象。

修持大道者,蓋以陰中之陽為真陽,即上弦也;陽中之陰為真陰,即下弦也。

陰中之陽,陽與陰和;陽中之陰,陰與陽和。

真陰真陽相合,合而為一,是謂二八一斤,金丹成象。

律待十六首,表二八者,即表此也。

塵寰盡是聲色之界,名利之鄉,以苦為樂,以假為真,損精耗氣,鑿喪性命,有死而已。

悟之而能超出者,至人也;不知而陷於內者,迷人也。

故古來成道仙真,幼而家庭孝友,所以全人倫;至四十而行不動心之道,所以保性命。

盜百年歲月,倏忽間耳,一生榮辱,轉眼時也。

若不知返本還元,歸根複命,一時大限到來,縱有黃金堆積,隻落的空手而去。

世人爭名奪利,日夜不休,自謂壽數無終,可以長享安樂。

怎曉天壽長短,窮通得失,非人所能預知。

勿謂世希百歲之人,即壽至百歲,終久難免荒郊-葬。

常見世人忽在忽亡,竟至行路之間,說笑之際,猛然暴死者.不可勝數。

噫!

睜眼時財妻屬我,貪戀不休。

閉眼時諸物一空,帶不去些子,隻落的萬般罪孽,滿載而歸。

何若早早看破世事,急訪明師,以求大藥。

倘機緣相逢,大藥得遇,便是大福分,大根基。

直下猛力修煉,即可出死入生,以了無常。

“夫脫生死之道,學仙之道也。

但仙有數等,了性而出陰神者,鬼仙也;了命而留形住世者,地仙也;性命俱了,身外有身,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天仙也。

鬼神雖是陰神,出入自便,然而宅室不固,猶有拋身入身之患。

地仙雖能留形住世,然而法身難脫,猶有幻身委物之累。

二者一落於有死,一落於有生,均未能了脫其生死。

惟天仙脫幻身而成法身,超出造化之外,無生無死,能脫生死,與天齊壽,永久不壞也。

學者欲脫生死,須學天仙。

始學天仙,非金丹大道不能。

金者,堅剛不壞之物;丹者,混成無礙之象。

堅剛不壞,混成無礙,渾然一氣,如天之虛圓不測,無物不包,無物能傷。

故道成之後,號曰天仙。

因其永久不壞,又曰金仙。

因其隱顯不測,又曰神仙。

其實金仙、神仙,總是天仙。

欲修天仙,舍金丹之道,餘無他術矣。

這個金丹,即人秉受於天,至善無惡,良知良能,圓成無虧之靈根,乃先天至陽之氣凝結而成者。

其中含陰陽,藏五行,有其氣而無其質,非-身後天有形有象,渾濁之物可比。

若經陰符陽火,煆煉成熟,永遠不壞,名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

金丹者,混成本性之別名,非本性之外,又有一金丹。

這個丹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乃仙佛之種子,聖賢之根本。

但未經火煆煉則陽極必陰,圓極必虧,落於後天。

知識開而私欲雜,氣質發而天良昧,良知良能,俱變不良,無複純白之體,故古聖人設金丹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複我本來原有之物事耳。

如何謂之返還?

返者,我已去而複來之說,還者,我已失而又得之謂。

,夫本性靈根有昧者,皆因陰陽不和,五行相傷之故。

若果陰陽合一,五行攢簇,仍是當年囫囫圇圇,圓成故物矣。

二物者一剛一柔,一健一順,一真知,一靈知,一真情,一靈性。

真知具於道心,主剛健,發而為真情;靈知藏於人心,主柔順,含而為靈性。

真知靈知分離,則健非所健,順非所順,剛柔失節,真情靈性變而為假情假性矣。

真知靈知相合,則健所當健,順所當順,剛柔隨時。

假情假性,變而為真情靈性矣。

仙翁曰:"二物會時情性合,豈不太煞分明乎?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五氣。

此五氣在先天,則為元性、元情、元精、元神、元氣之五元。

在後天,則為遊魂、鬼魄、、識神、妄意之五物。

五行全者,先天後天,混合攢簇,以五元而統五物也。

龍為陽,主生機,屬東方木,在人為性;虎為陰,主殺機,屬西方金,在人為情。

五行不和,則各-其性,五元變為五物,五德化為五賊,龍東虎西,性亂情迷,則為氣性妄情,殺氣而削生氣矣。

五行若全,則同歸-性,五物變為五元,五賊化為五德。

龍蟠虎踞,性定情忘,則為真情真性,殺氣亦成生氣矣。

修丹之道,不過調和剛柔,使其健順相當,性情相合而已。

性情相合,陰陽會、五行全,仍是渾然天理,至善無惡,良知良能,原本之物事,而金丹複還矣。

但先天原本失散以後,性東情西,剛柔不應,若無調和之物,來往通信,彼此隔絕,終不相知。

調和之物,即戊已二土也。

戊土主動,屬陽,已土主靜,屬陰。

寂然不動者,己土也;感而遂通者,戊土也。

戊己二土,在五德為真信。

真信在中而性定,真定用外而情和。

性定情和,性情歸根,如夫妻合歡,仁義禮智,歸於一信,性情精神,會於一氣。

三家相見,五氣朝元,還元返本,金丹凝結,一名聖胎,再加向上功夫,從有為而入無為。

十月溫養,固濟牢封,抽其健情之太過,添其順性之不及。

用天然真火,朝屯暮蒙,煆盡後天陰氣。

無質生質,從微而顯,氣足神全,霹靂一聲,金蟬脫殼,身外有身,功成名遂,朝北闕而駕翔鸞,白日飛升,為純陽不死之天仙。”

“記名弟子準提、接引何在?”

鴻鈞問道。

“記名弟子準提(接引)在此。”

準提和接引早早就準備好了,隻待鴻鈞叫道他們,這時聽到鴻鈞發問猶如沙漠裏的小草遭逢了甘露般舒爽,連忙異口同聲地回道。

“你們二人同時出生,同為一體。

作為為師的記名弟子,我對於你們也不是很高要求,隻要你們能夠守護好道統,不要是道統淪落就可以了。”

“為師知道你們自創了佛教,自然少不得此類的功法經典,聽好了,我會傳授你們各類的佛法經典,乃是:《涅經》一部七百四十八卷,《菩薩經》一部一千二十一卷,《虛空藏經》一部四百卷,《首楞嚴經》一部一百一十卷,《恩意經大集》一部五十卷,《決定經》一部一百四十卷,《寶藏經》一部四十五卷,《華嚴經》一部五百卷,《禮真如經》一部九十卷,《大般若經》一部九百一十六卷,《大光明經》一部三百卷,《未曾有經》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維摩經》一部一百七十卷,《三論別經》一部二百七十卷,《金剛經》一部一百卷,《正法論經》一部一百二十卷,《佛本行經》一部八百卷,《五龍經》一部三十二卷,《菩薩戒經》一部一百一十六卷,《大集經》一部一百三十卷,《摩竭經》一部三百五十卷,《法華經》一部一百卷,《瑜伽經》一部一百卷,《寶常經》一部二百二十卷,《西天論經》一部一百三十卷,《僧o經》一部一百五十七卷,《佛國雜經》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起信論經》一部一千卷,《大智度經》一部一千八十卷,《寶威經》一部一千二百八十卷,《本閣經》一部八百五十卷,《正律文經》一部二百卷,《大孔雀經》一部二百二十卷,《維識論經》一部一百卷,《具舍論經》一部二百卷。”

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餘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

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嶽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嶽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嶽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率洗兩、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嶽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鬆脫銬拳、武鬆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鬆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遊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麵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

“上卷經雲:離坎者,離為火,外雄而內雌。

其內雌為真陰,在人為靈知藏於人心,人心動而靈知飛,如火之上炎也;坎為水,外暗而內明。

其內之明為真陽,在人為真知,具於道心,道心昧而真知藏,如水之下流也。

道心生,則真知剛健,而精一之水上升;人心定,則靈知柔順,而亢燥之火下降。

水上火下,而水火相濟矣。

靈知為性,性屬木,木性柔,易浮。

其知為情,情屬金;金情剛,易沉。

靈知浮而用事為主,真中有假;真知沉而不彰為賓,假陷其真,此順行也。

定主賓者,以真知之情為主,使沉下者而浮上:以靈知之性為賓,使浮上者而沉下。

主賓反覆,而金木相並矣。

水火交,金木並,道心健,人心順,真知靈知,兩而合-,性情相投,金丹焉能不結?

但此等真著妙法,非色非空,要在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處做出,故曰自知,又曰誰識。

人不識而自知之,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見,莫能知矣。

是道也,有先後,有急緩,若不知先後急緩之妙用,縱能識得藥物,則顛倒難施,主賓不定。

故緊接曰"金鼎欲留珠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金者,堅剛之物;玉者,溫柔之物;鼎者,煉藥之物;池者,養火之物。

金鼎玉池,喻修真之道,以剛柔為體也。

人心屬離,離本乾體,即金鼎也。

具地二之火為靈知,乃坤家柔順中心之物,即本來之良能也。

人心本來空空洞洞,虛靈不昧,因交後天識神,借靈生妄,見景起塵,隨風揚波,無有一時停息。

如朱裏之汞,遇火則飛,最難存留。

《參同》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者是也。

道心屬坎,坎本坤體,即玉池也。

內藏天一之水為真知,乃坎宮剛健中正之物,即本來之良知也。

因落後天,客氣用事,正氣退位,陽陷陰中,真為假蔽,沉溺欲海,良知有昧,如水中之銀,絕無而僅有矣。

銀為金類,水中銀,即水中所藏之金。

此金在先天為本性之良知,在後天為道心之真知。

因其真知,至剛至健,喻之曰真鉛;因其真知,成仙成道,又喻之曰真種。

古來聖賢,皆采此-味大藥而了性命。

人心靈知,雖是易動,若得道心之真知製之,則靈歸於真,自不飛走,《參同》所謂卒得金華,轉而相因者是也。

黃鶴賦雲:"離內七般朱砂,無真種則時刻難留。

"七般朱砂乃涕、唾、精、津、氣、血、液。

七般朱砂不定,皆由人心之靈不定。

然人心之靈不定,皆因道心有失,而不定之。

若欲留人心之靈知,須先下此道心之真知。

真知真種之下,內有主宰,不為雜氣所惑,人心之靈知,自然凝結不散。

借道心製人心,以人心順道心,以真知統靈知,以靈知養真知。

剛柔相當,健順如一,性情和合,不出半個時辰,結為一粒圓明寶珠,靈光朗照,一切陰邪之氣,不得而傷,故曰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火者,即真知靈知,剛柔合一之和氣。

運火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運此真知靈知,剛柔合一,不使有一點滓質,留於方寸之間耳。

這個神功之火,如立竿見影,呼穀傳聲。

若下肯心,不待終日,即能陰中返陽,如深潭日山,陰氣自退也。

詩中最要處,是"欲留""先下"四字。

其中有先發製人,義不及賓之旨。

識得此旨,則顛倒陰陽,和合四象,反掌之易,此外丹法象也。

外丹即還丹之別名,因其已去而複來,已失而仍得,從外而還於內,故謂外丹,又謂還丹。

若巳還後,即是內丹,此內外之分別也。

大丹之道,乃一時之功。

此一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難遇易錯,稍有不謹,先天真一之氣,得而複失。

先天真一之氣,即還丹也。

因其還丹,乃剛柔二氣,**而成。

故謂真一之氣,非還丹之外別有真一之氣也。

當還丹到手,道心剛健,人心柔順,真知靈知,混而成一,圓陀陀、光灼灼,仍是有生之初,良知良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本來麵目之物事。

此個物事,因其性剛,號曰真鉛;因其氣壯,又曰雄虎。

真鉛雄虎,總是一個浩然正氣,至善無惡,秉彝良知良能之天真耳。

既得複此天真,須要將此天真,複於父母末生以前,五行不到之處,方能成得一個永久不壞之天真。

故當天真複還,溫之養之,謹封牢藏,虛極靜篤,陽氣充足,靜極又動,靈苗發現,呂祖所謂中霄漏永,溫溫鉛鼎,光透簾幃之時。

當此之時,陽光出窟,如虎雄壯,其勢不可遏止,急用真性中-點虛靈之火迎之。

虛靈之火,謂之牝龍。

虎躍龍騰者,陰陽搏聚之象。

風浪粗者,虎出窟而風生,龍出潭而浪起,陰陽相爭之義。

龍虎交會,性情相投,合而為一,入於中央。

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一粒黍珠,聖胎有象。

聖胎者,穀神也;穀神者,即玄牝交而合一之神。

陽玄即虎情,陰牝即龍性。

性情合而聖胎結,元牝立而穀神生,到此地位,有為事畢,無為事彰,不必再為造作,聽其自然。

如果生枝上,終有成熟之日。

子在腹中,終有產生之時。

但聖胎凝結,雖要無為,還有防危慮險之功,不可不知。

南北宗源翻封象者,南為火,北為水,聖胎凝結,和氣熏蒸,水火歸於宗源,自相烹煎,任其天然,勿忘勿助之功也。

晨昏火候合天樞者,晨為一日之首,陽氣用事;昏為一夜之首,陰氣用事。

勿忘勿助,日乾夕惕,溫養十月,換去後天爻卦,脫去先天法身,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是道也,在人類中而修,在市塵中而作,大機大用,真著實行之功,非空空無為寂滅之學。

故曰須知大隱居塵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金丹者,即人秉受良知良能之本性。

此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待他求,自己本有。

若下肯心,直登聖城,性定命凝,永久不壞,是良知良能之本性,即長生之大藥也。

一切迷徒,不究聖賢實理,不推性命根源,舍近求遠,棄真認假,空空一世,到老無成,枉自擺拋,豈不可歎可悲哉!

人生本來良知之健德,秉之於天,即天也,本來良能之順德,,受之於地,即地也;本來虛靈不昧之神為靈性,乃地之氣所化,即火也,本來純粹不雜之精為真情,乃天一之氣所化,即水也。

人能健順如一,則身中天地相合,如甘露灑心,而煩惱頓脫。

人能精神不耗,則身中坎離相交,如黃芽自生,而元氣乃複。

甘露降者,心清也。

黃芽生者,意靜也。

心清意靜,良知良能,一靈真性,懸於虛空之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常應常靜,造化難移,萬物難屈,我命由我不由天。

長生之道在是,彼井中之蛙,怎知有此龍窟籬內之`?

安知有此鳳巢?

聞藥物火候之說,疑為茅法燒煉之術,奇奇怪怪,無所不為。

殊不知修煉大丹?

,成熟之日,金玉滿堂,保命全形,富貴無比。

一切世間滓質之物,何足戀乎?”

“下卷經雲:西南者,坤方,為月晦極複蘇,陰極生陽之地,在人為靜極初動之時,這個靜極之動,即是大藥發現之時。

但動非外來客氣情欲之動,亦非內裏心意念頭之動,乃天心良知之動,道心真知之動。

這個天心良知,道心真知,因其能超凡入聖,起死回生,故取象為藥物;因其靜極之時,萬緣俱息,天心良知,道心真知,有一點光輝露其端倪,故取象為產藥之處;因其天心良知,道心真知,為黑中之白,虛無中來,動從靜生,如川之有源,故取象為藥生川源之處。

這個藥在先天為天心之良知,在後天為道心之真知。

道心者,即天心之影子;真知者,即良知之影子。

因其天心陷於後天,不能常存,有時發現,別名為道心;因其良知沉於欲海,光氣暗晦,亦間或不昧,別名為真知。

若到返還以後,道心仍是天心,真知仍是良知,有時發現,間或不昧,即是道心真知之本鄉。

蓋有時發現,間或不昧處,有一點先天真一之生機存焉。

但複還不難,總要知的靜極而動,川源之處.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易》曰:反複其道,七日來複。

皆指此道心真知所生之川源耳。

既知藥生川源,須明下手時候。

修丹妙用,隻是取道心一味為丹母,因其道心剛健,具有真知之情,取象為真鉛,鉛中有銀,外黑內白。

道心中有真知,外晤而明,故仙真皆以道心真知比真鉛。

不肯直指說破者,鄭之重之,恐為匪人所竊盜也。

這個道心真知,為情欲掩埋,陷溺已深,不能自出,既知川源,可以漸采複還。

複還之法,仍要在情欲中尋求。

真知乃天一所生,為純粹至清之陽水,壬水也。

情欲乃地六所生,為滓質至濁之*,癸水也。

壬水藏於癸水之中,非癸水生,而壬水不現,真鉛不見。

鉛遇癸生者,正陰陽二氣交接,癸方生而猶未用事。

壬水未散,真知未昧,急須采取歸於懸胎鼎內,則情欲無施,亦自消滅。

張三豐所謂要采他出牆花兒朵朵鮮者是也。

金逢望後者.既得真知來複,借此-點真知之真情,增而又增,進於剛健中正,純粹之精。

如鉛中煉出白金,色足明亮。

到此地位,良知良能,炯炯不昧,曲直而能應物,潛躍無不隨心。

信步走去,頭頭是道,猶如一輪明月當空,照見三幹大幹世界,通幽達冥,可以不用增添之功,棄有為而入無為矣。

若不知火候,持盈未已,圓極必虧,明極反暗,如望後之月.陽中生陰。

真知有傷,真者昧而假者來,所有者後天之滓質,何堪嚐之乎?

故當真知複圓之時,急送中央土釜,封鎖堅牢,不使些子滲漏,複以本性中一點虛靈流珠配合,借陰濟陽,以虛養實,防危慮險。

期必至於剛柔如一,陰陽相當。

二八數足,不多不少,進於礦盡金純,無一點氣質而後已。

然欲二八數足,全憑調停火候,明老嫩,知止足,辨吉凶,識急緩。

時當進陽即進陽,時當運陰即運陰。

大小無傷,兩國俱全。

自然先天真一之氣,從虛無中來,凝結不散,聖胎成象矣。

調停火候,正以剛柔不停而調之。

藥重一斤,剛柔俱歸中正,二八相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混成,剛柔悉化,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永為不壞之物矣。

噫!

月至圓存乎口訣,時至子妙在心傳。

藥物本自難知,火候亦不易曉,學者可不急求真師乎?

此詩藥物火候,還丹大丹妙用,無不包括在內,為十六詩中著緊之處。

果有所梧,就證真師,可因一言而知萬法矣。

人秉天地陰陽二氣而生身,身中即具陰陽之氣,陰陽之德。

陽者剛也,陰者柔也。

剛之德主命,柔之德主性。

是陽剛陰柔者,即性命之源也。

同類者,陽以陰為類,陰以陽為類。

陰陽得類,則剛柔相應,如夫妻久別,忽然相會,未有不交感者也。

二八者,陰中之陽為真陽,剛健中正也;陽中之陰為真陰,柔順中正也。

剛柔俱歸中正,陰陽相當,不偏不倚,自然相合相親,渾然一氣,凝結而不散矣。

陰陽得類,二八相當,後天中返出先天,道心剛健,人心柔順,真知靈知,兩而相合,本來一點良知良能之靈根,從慮無中露出。

如潭底紅日上升,陰怪自滅;似山頭偃月高掛,藥苗新鮮。

蓋以正氣生而邪氣自退,真者複而假者即消矣。

潭底日紅,山頭月白,皆狀真陽發現,天心複見之象。

天心複見,知能俱良,是謂金丹。

這個金丹,是我本來所具真陰真陽,剛柔配合網成,乃盡性至命之真寶,豈是凡砂水銀演練而成乎?

金丹藥物,不是外之三黃四神,眾草凡物,則修道者必於一身而修矣。

殊不知人自先天真陽失陷之後,-身所有者,乃陽裏之耳。

不僅是交感之精。

凡涕、唾、津、液、血、氣,皆是。

其質不剛,身存則存,身亡則亡,隨幻身而有無之。

若修此陽裏一物,而欲保命全形,轉覺嬴罰輪漳殉傘1聳樂托偉從埃舷跡敕蚯磐蚧В皇橇叮閌遣梗氳老喔簦抻丁0材芊媲φ婀橛諞黃磺媼婊⒍銜-家耶。

夫金丹之道,生身之通也;生身之道,陰陽兩而合一之道,陰陽合一,其中有生機存焉。

生人之道,借凡父凡母而生幻身;生仙之道,借靈父聖母而成真身。

靈父即剛健之真知,聖母即柔順之靈知.生人生仙,俱不外乎陰陽。

但不過有聖凡之分,逆順之別耳。

若人窮究生身之理,大悟大徹,知的父母如何能會,如何能交.如何受胎,如何保胎,如何胎全,如何生產,如何乳哺,如何能行,如何能長。

則修道始終,明明朗朗,可以一往直前,返本還元,起死回生,保命全形,而為大藥王矣。

蓋修真大道。

隻是一個生身之理,更無別法。

彼一切旁門,孤陰寡陽,著空執相,獨修一物之徒,豈知有此乎?

窮取生身之處,返本還元。

然返本還元,須要識得真鉛一味大藥。

識得真鉛,則識得一萬事畢,其他皆易事耳。

真鉛不是別物,即前所雲道心之真知是也。

真知又名真種,識不得真種,修道無本,萬般作用,徒勞功力,故曰好把真鉛著意尋,著意尋三字,有格物致知,窮理功夫在內。

若不窮通,妄冀天寶,便是懸虛不實,空度光陰矣。

地魄水金,陰中之陽,皆真知之法象,天魂朱汞,陽中之陰,皆靈知之法象。

但將地魄擒朱汞者,借真知而製靈知也。

自有天魂製水金者,以靈知而養真知也。

真知,剛,屬陽,為夫;靈知,柔,屬陰,為妻。

以夫製妻,妻自順夫,妻順未而夫亦戀妻,夫妻相得,生機常存。

《參同契》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者是也。

真知靈知,兩而合-,剛柔歸中。

變為良知良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聖胎有象。

到此地位,道高而龍虎伏,德重而鬼神欽,方且壽永齊於天地,更何有煩惱上心乎?”

準提和接引接受了鴻鈞的經文,然後恭敬地退了下去。

而鴻鈞則是一揮大手,隻見一陣狂風卷起,六位在洪荒裏呼風喚雨的大拿便手無縛雞之力般地被撩起,馬上就倒飛回去。

待到風聽之時,原來已經過了億億裏的路途,回到了天外天,而眾人這時還沒有反應過來。

這時已經是過了三天了,而各界的勢力還安安靜靜地駐紮在各個角落,驚詫地注視著和鴻鈞相處了三天之久的六位大拿。

不過也沒有人敢上前去問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麽,因為他們每一個都不是好惹的,在這個多事之秋誰也不想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