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京杭大運河
“那便是開封鐵塔麽?”
魏閑找了家客棧,興致勃勃地看著開封城最顯眼的建築,也就是被稱為‘開封鐵塔’或者鐵塔。
那開封鐵塔高達十七丈,八角十三層,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隱約看見這座跨越了曆史的黑褐色琉璃塔。
魏閑吃喝一頓,填飽肚子,又在房間好好沐浴一番,洗了個舒服的熱水澡,然後就起碼前往開封鐵塔所在。
這開封鐵塔乃是建在開寶寺裏麵,遊人眾多,到處可見達官貴人、仕人在這裏遊玩,也可見到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來此遊玩。
“這琉璃塔真是壯觀!”魏閑看著高聳的開封鐵塔,讚歎不已。
“這位公子有所不知,此塔建於大宋仁宗皇佑元年,建造時采用28種赭色琉璃磚鑲砌,塔高達十幾丈,傳聞此塔中供奉了數位得道高僧圓寂後的舍利,頗有靈性,才保得它屹立近四百年,卻不曾毀於戰火之中。”旁邊一個遊客一看魏閑是外地人,忍不住介紹這開封鐵塔。
魏閑一看這鐵色琉璃塔,估計這塔高約莫60米高左右,也是讚歎不已,在這個時候,想要建這麽高的建築物,那可不容易。
再看這開寶寺,著實是風水極佳之處,樹木長得極好,寺裏雖然遊客頗多,但是往來也無人喧鬧,又有一些算命先生在這裏擺攤。
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
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
光搖瀲灩沿珠蚌,影落滄溟照水犀。
火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題。
魏閑在一處看到前人題的詩書,一看竟是前朝馮子振所留,這馮子振乃是前朝散曲名家,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元大德年間登進士及第,官至彰德節度使,其傳世之作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再遊覽開寶寺,卻見也有一些文人才子在這裏留下墨寶,都是讚歎開封鐵塔或者開寶寺之類的詩詞。
在開封住了一晚,第二天便騎馬東行,不日就走入山東地界,山東乃是齊魯之鄉,自古以來就是文學鼎盛之地,孔聖人的後裔子孫就在山東之地,傳承近兩千年,曆朝曆代都得到皇帝的厚賞,其他世家、王朝都滅了,唯獨山東孔家還在著,並且興盛著。
當然齊魯之鄉可不僅僅是文風鼎盛,山東武林一直也是江湖一股不弱的勢力,泰山派便是建立於泰山之上的門派,百年來一直稱雄於山東武林,一直在山東抵抗魔教,雙方時不時就會廝殺一場。
雖然離泰山並不遠,但是魏閑並沒有前往泰山派的想法,至於去孔廟,那就算了,對於孔家那些齷齪,魏閑心中那叫一個厭惡,千年世家的背後到底有多少罪惡,世人難以想象。
到了濟寧州,魏閑將馬賣掉,乘坐著船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這京杭大運河兩岸得利於大運河之便利,繁華非常,讓魏閑讚歎著,隋煬帝這開挖大運河真的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沒有這條大運河,南北交流怕是得打一個大折扣,如今江南也不會成為富庶之地、膏腴之地。
魏閑便是雇了一艘船,乘船北上京城,一路走走停停,隻把此行當作遊玩之旅。
每到一處繁華港口,船都要靠岸,魏閑都要上岸遊覽一番,領略一番當地風俗人情,魏閑也見識到不少地方所謂風流才子的本性,在畫舫之上放浪形骸,為博佳人一笑,一擲千金。
一路都是順風順水,雖然偶有水匪劫道,卻是都被魏閑書生表象給蒙蔽了,最終成了魏閑劍下亡魂。
魏閑一路所見,都是繁華鼎盛之象,運河兩旁的城鎮鮮少有不富裕的,這也是理所當然。
隻是,運河兩岸的城鎮雖然繁華,可是因這南來北往的人流過多,還有當地官府的‘睜隻眼閉隻眼’,治安狀況也並不是很好。一路行來,碼頭城鎮上的各種混亂讓魏閑總會不禁微皺眉頭,有時竟然還撞上兩幫人馬街頭械鬥,當地官府卻是不管不問也實在叫人無語。
運河碼頭城鎮的秩序有些混亂,可以看得出窮人數量極多,碼頭上的苦力更是被某些幫派勢力暗中控製,生活過得相當苦逼。
這樣的情況,越往北情況越是複雜,幫派勢力顯得越發囂張肆意,甚至都到了明目張膽欺壓窮苦的地步。
魏閑總算明白,為何這運河有著‘百萬槽工衣食所係’之稱,實在是這大運河太過重要的,是溝通南北最重要的樞紐,不管南下還是北上,通過這大運河是最方便的,南方的糧食、鹽巴等通過運河北上,直接到京城,要是這大運河出了大問題,整個京城就得大亂,連糧食都不夠吃。
魏閑看著往來南北的船隻,不僅有槽船,還有民間執行打造的船隻,這些船隻裝載的貨物紛繁複雜,既包括糧食、水果、棉花,也包括瓷器、絲綢、布匹、雜貨等,航行在大運河上的民船、商船、貨船、槽船不可勝計。
一路北上,讓魏閑見識大大增長了一大截,對於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有了清晰的認識,當然魏閑也遇到過同樣要赴京趕考的士子,甚至有直接從浙江杭州的士子,直接從杭州出發,一路乘船沿著大運河北上,這可比其他地方赴京趕考要容易多了。
二月會試,赴京趕考的可不僅僅是新科舉人,以往考中舉人卻會試落榜的舉人也都會參與,一省下來起碼是上百人,全國赴京趕考的人數起碼一千多人近兩千人,其中不泛有四十多歲的老舉人了,這些人心中不甘心,還想博取一個進士功名。
可惜雖然能夠赴京趕考的無一例外是各省的精英人才,但是每次會試能夠金榜題名的無非是300人,就是遇有慶典也無非恩詔加五十名或一百名,這意味著五六個舉人中隻有一人能夠金榜題名,獲得進士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