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對峙(1)

趙普進到屋裏來,向皇上施過禮;王繼恩弄來一張圓杌子讓他坐在上麵。

趙普坐定後皇上有點驚詫地問了一句:“趙兄怎麽找紫竹院來咧?”

趙普生於公元922年比趙匡胤大5歲,趙匡胤一直稱呼趙普為兄;即便做了皇上也沒有改變。

趙普見皇上平易敬人,站起身來深深一揖道:“老臣聽說五皇子被人打折腿,特意趕來探望;找了大半個皇宮沒著落,最後探知在紫竹院;才急急火火趕過來的!”

趙普這個老狐狸真能見風使舵啊!他是接到毛洪求助趕去開封府去見晉王趙光義,想把幹鳥頭胡嫠和毛府四五十個打手營救出來。

趙普營救幹鳥頭和打手的用意的十分明確,那就是不想讓自己暗中經商的事敗露在幹鳥頭這些人的身上。

然而趙普在趙光義那裏碰了壁,趙光義對趙普這個曾經的摯友如今的執宰待理不理的;甚至惡語揶揄,趙普無可奈何花落去,隻好趕來皇宮來找皇上;想通過皇上再向趙光義求情。

皇上果然仁慈,不像趙光義那樣苛刻;趙光義痛恨趙普,蹄蹄爪爪上也能顯露出來;這個趙普似乎明白。

那麽趙光義為什麽不待見趙普呐!因為趙普動了趙光義的奶酪!

趙普和趙光義在陳橋驛策劃“黃袍加身”事件時可謂趙匡胤的左膀右臂,兩人關係鐵得能穿一條褲子。

可是趙匡胤登基後,趙光義和趙普的關係便就逐漸冷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利益。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亙古不變的至理名言倒出了人性的醜惡。

趙普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趙匡胤做了皇上後極力鼓動他立趙得昭為太子;但趙匡胤似乎懼怕皇太弟趙光義的文人集團,而遲遲沒有立太子。

趙匡胤並不是不想立自己的兒子趙得昭為太子,他是個較為務實的人;在位時16年時間一直覺得火候未到沒有行動。

有時候甚至自己的兩個兒子德昭、德芳有點暮氣軟弱,倒想立趙光義的兒子趙元佐為太子。

立趙元佐為太子的想法十分離奇根本就做不到,對自己的兩個兒子有遲遲沒有動靜;趙匡胤便在“燭光斧影”中撒手人寰,而他逝去後的皇位傳接成為“兄終弟及”的事實。

趙普不主張趙匡胤百年之後“兄終弟及”傳位給皇太弟趙光義,奉勸趙匡胤傳為給自己的兒子。

趙匡胤沒有表態,趙光義便認為趙普阻止自己承接皇位;把仇恨記在趙普身上,這便是兩人結梁子的原因。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宋太祖在立皇太子還是立皇太弟這個問題上的糾結。

趙匡胤和五代其它帝王一樣,作為門閥勢力的代言人登台稱帝;但手底下的驕兵悍將很難統馭,糧餉供給和內政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門閥勢力的控製。

然而趙匡胤畢竟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看到天下**的根源是軍閥割據;要製衡甚至消滅門閥勢力,就得培植一支能與其抗衡的文官集團。

皇太弟趙光義應用而生,皇太弟趙光義和趙普一樣是“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的功勳,以他為中心的文官集團很快羽翼豐滿;擁護、支持趙匡胤打壓擁有兵權的門閥勢力。

政治鬥爭就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政治權力就是你與受你影響的人的影響力的總和。

趙匡胤打壓門閥勢力、培育文官集團的事業發展到後來,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

一言以蔽之,以趙光義為中心的文人集團發展得讓趙匡胤無可奈何了。

最為激烈的印證是在遷都這個關乎國家社稷生死存亡的事情上。

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

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的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

自古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是根據軍事、經濟、地理位置三方麵條件來考慮。

軍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製內,又利於禦外;經濟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區經濟發達,能基本解決都城的物質需要,隻需少量仰給於遠處;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於王朝管轄範圍的中心地區,或有通暢的水陸交通線路通向四麵八方。

開封府主要的優勢是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接江淮等地經濟富庶;但其缺點是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禦外;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

趙匡胤考慮得比較全麵,比群臣和趙光義更有眼光;他認為如繼續以開封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結果不幸而言中。

開封位於黃河中遊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北拒據燕趙,南通江淮,西峙嵩嶽,東接青齊;河流在這裏作放射狀向南北分流,可開鑿運河,連接南北河流。

因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後期,都曾建都於開封,所以開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就地理環境而言,自古統治者擇都大多選取龍盤虎踞、山河四塞、有險可守的形勝之地,很少選擇地勢平坦、難以防守之地。

而開封偏偏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方。

開封之所以被統治者看中,關鍵在於它處在四通八達的“天下之衝”,交通方便,經濟富庶,有利於“居中禦遠”。

早在戰國後期,縱橫家張儀曾對魏哀王說:“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楚漢相爭期間,謀士酈食其對劉邦說:“陳留(今開封一帶)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

於是劉邦置陳留郡和項羽對峙,最後的垓下之戰將人王項羽殲滅。

唐末五代時群雄逐鹿中原,開封地理位置顯得更為重要;各路諸侯的生死大戰幾乎全與開封有關。

唐人韓宏說:“大梁(開封)襟帶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製山東也!”

後唐郭崇韜也說:“汴州關東衝要,地富人繁”。

兒皇帝石敬瑭對後唐皇帝李嗣源說過:“大梁,天下之要會也;以此為都城能控製華夏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