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升百戶
無奈之下,吳爭決定,先回去碼頭。
不管怎麽說,今日堂內至少沒有人再反對自己帶來的難民上岸了吧?
先把他們帶回吳莊再說吧。
想到此處,吳爭拔腿向碼頭方向而去。
“吳大人且慢。”
吳爭聞聽,先是左右看看,見左右無人,再往後看去。
隻見張煌言匆匆而來。
“張大人……是在呼喊卑職嗎?”吳爭小心翼翼地問道,對於張煌言,他總有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就象是子侄見到了長輩,幼弟見到了兄長一般。
話問出口,吳爭無由的鼻子一酸,感到無限的委屈。
張煌言急步而來,笑斥道:“除了你,這附近還有人嗎?”
“咦,吳大人可不能再稱卑職了,你如今可是殿下晉升的正六品百戶,說起來,該下官向吳大人稱卑職才是。”
吳爭愣愣問道:“難道殿下方才說的,還算數不成?”
張煌言一怔,隨即哈哈大笑道:“荒唐。堂堂監國殿下,當著文武諸臣的麵,說的話豈會不作數?念你年少,不知利害,往後可不敢再質疑殿下,這可是辱上之罪。”
看著吳爭眼中的濕意,張煌言收斂起笑容,“怎麽?覺得很委屈?一個殺了一百多韃子的少年英雄,竟也會哭鼻子?”
吳爭吸了下鼻子,低下頭,悶聲答道:“我就是想殺韃子,沒想到……這麽難!”
張煌言有些被吳爭的話震動,他抿著嘴,仰頭看天空,竟也如吳爭般吸了下鼻子,“確實難!可若非如此,泱泱大明豈會被數十萬韃子占了江山?你我身為明臣,但盡心力,忠於王事,無愧於心……也就是了。”
說到此處,張煌言用近乎於溺愛般的眼神看著吳爭,如同兄長在注視自己的幼弟。
心靈的共鳴,並非天生,或許隻是在於一瞬間的感覺。
很多時候,就憑著就一瞬間,就足以引為知己,生死相托。
張煌言一把拉住吳爭的手,道:“快跟我走,殿下還在等著見你。”
吳爭驚愕,“殿下見我做什麽?”
“去了就知道了。”
……。
二十八歲的朱以海,有著皇室天生的敏銳。
權力的傾軋,讓他早已深諳察言觀色之道。
僅一眼,朱以海就已經判斷出吳爭流過淚,隻是朱以海不明白,張煌言為何流淚?
不過,這不要緊,在朱以海看來,吳爭既然來見他,就足夠說明一切了。
“吳百戶,怎麽,是心裏覺得委屈嗎?”
朱以海一語中的,隻是他猜對了結果,卻猜錯了過程。
結局很重要。但,過程更重要。
“孤明白,以你的功勞,授副千戶也是情理之中,隻是你要明白,孤這是為你好啊。小小年紀,一步登天,必引來旁人非議,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你而言,可不是好事。”
朱以海的話很有道理,吳爭不過區區哨官,能連升三級至百戶,已足夠引人注目,若驟然提升至副千戶,確實會引起旁人覬覦、非議。這與功勞無關,隻關資曆、出身。就象千戶正職,基本沒可能落在象吳爭這樣出身的人頭上。
人言可畏,唾沫是能淹死人的。
吳爭聽得懂,他躬身應道:“臣殺韃子,為得不是升官晉爵,隻為被韃子屠戮的冤魂和九泉之下無法瞑目的叔叔。微末之功,得殿下青睞賞識,已是於心不安,又怎會再覬覦非份呢?”
朱以海一聽,擊掌叫好,“聽聽,聽聽!這說得多好啊,難得小小年紀,竟能看破名利。張尚書、錢愛卿,這朝堂中啊,就有些人身居高位,卻貪婪成性,不思為國盡忠,日日算計著眼前點滴蠅頭小利。這話啊,就該讓他們多聽聽。”
張國維、錢肅樂躬身應道:“監國所言極是。”
朱以海轉向吳爭,道:“吳爭,孤征詢過張尚書了,紹興府八縣,如今最合適你的是梁湖千戶所,你就去那上任吧,一來離吳莊近,二來,孤也想讓你辦件差事。”
吳爭聞聽心中大喜,梁湖千戶所離吳莊也就四、五十裏路,若是騎馬急馳,半個時辰就能到達,這確實是朱以海在照顧自己。
“臣謝殿下隆恩。殿下若有吩咐,臣一定效勞。”
“好!”朱以海大聲道,“是這樣,梁湖千戶所在冊六百戶,七百二十兵(百戶下轄一百二十人),隻是一直未曾滿編,由百戶王一林代行副千戶之職。孤聽聞衛所中缺兵額嚴重,隻是每派人去查看,都沒有發現異常。如今戰事正急,萬一清軍南下,要用到衛所之兵,孤擔心出現不測。”
說到這朱以海看著吳爭的眼睛,鄭重地說道:“你去後,明裏還是歸百戶王一林統轄。但私下你要暗中核查衛所在冊人員,查清是否有吃空餉之事,半個月之內,孤要聽到回複。”
吳爭應道:“臣定不負殿下重托。”
“你雖為百戶,但麾下有三百多人,可編三百戶,除你之外兩個百戶……暫時空缺吧,也利於你統轄行事,百戶以下軍職孤就不多幹涉了,人選你可自定,報於張尚書備案就行。孤要的是結果,隻要你盡心替本王辦事,孤絕不虧待於你。”
“謝殿下信任。”
“至於那數百百姓嘛,就按你的意思辦就是了,不過孤身為監國,總也不好對此熟視無睹,這樣……來人,將箱子抬上來。”
兩個侍衛抬了老大一樟木箱子上來。
朱以海指著箱子對吳爭道:“這一千……呃,還有一箱呢?”
兩個侍衛麵麵相覷。
朱以海大聲喝道:“還不快去抬來?”
侍衛趕緊出去,又抬來一箱。
朱以海繼續道:“這二千兩,是孤的私產,你且收下,好好安置百姓。算是孤對安置百姓出的一番心意。”
吳爭連忙推辭道:“臣可不敢要殿下的私產。”
朱以海佯怒道:“孤叫你收下就收下,哪來那麽多廢話。”
吳爭隻好應道:“那臣就替百姓收下了,臣回去之後會廣而告之,朝廷度支拘緊,殿下動用私產救百姓燃眉之急。”
說實話,吳爭並不是刻意要奉承朱以海。
吳爭能聽出來,原本朱以海隻是準備了一千兩。
或許是自己的回答合了朱以海的心意,這才有了第二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