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雜談

真實曆史上的甲午戰爭,清日雙方的表現都是很差勁的。

當時的日本,不過是個剛剛摸到近代軍隊門檻,還沒走進門去的門外漢。

這是個空有近代軍隊架子,但在戰爭進展如此順利、基本完全掌握製海權的情況下,還能自己把自己後勤線崩斷的怪胎。

實際上,我覺得如果把當時的德國(其實法國也行)換到滿清的位置上,隻要一個軍就能把日本人動員的那26萬垃圾一掃而空。

但,相對應的,韃清就連垃圾都不算了。

我不知道中國曆史上還有哪個朝代能像它這樣在國戰中在本土作戰,單純兵力上(不說戰力,隻說兵力)居然每次都能比外敵少……

行吧行吧,那個時候韃清真正的“正規軍”八旗綠營連治安軍的活都幹不了,實際戰鬥主力淮軍湘軍其實都是漢族地主民團武裝。

嗯,以垃圾民團對垃圾正規軍,這樣看起來陸戰輸的那麽丟人也就不奇怪了對吧?

好了,說這麽多,我不是為了批判人人都知道是垃圾的韃清,我隻是想說——

人類對下一場戰爭的預計總是嚴重不足的。

真實曆史上,甲午戰爭不能算作標準,我們從日俄戰爭看起。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各自平均每個月消耗炮彈85000發。

到了巴爾幹戰爭,保、羅、希、塞這樣的歐陸三流國家,每個月都要朝敵人扔255000發炮彈。

一戰之前,歐陸列強都按高於這個數字1.5到2倍左右的基數儲備炮彈,但是真的打起來的時候,各國都發現自己儲備的那些原以為足夠打四五年的炮彈,兩個星期就能打完!

實際上,這也是域外列強,美國日本都因此賺到大錢的原因之一。

日本在一戰前欠了一屁股外債,一戰後他甚至成了債權國了!所謂大正繁榮就是這樣了。

當然,一戰的戰後繁榮隻是曇花一現,畢竟一戰實際上並未打破英法殖民地體係,幹掉德國奧匈不足以讓其他老列強們吃飽。

二戰的戰後繁榮就紮實多了,實際上,美國在二戰中最大的戰利品是英法殖民體係開始崩解。

殖民地的原材料和龐大的傾銷市場,讓美國佬吃的腦滿腸肥(比單純在戰爭中賺的那點錢肥多了)。

話題有點騙了,讓我們回到書中來。

書中的甲午戰爭,日本還是原來那個水平,而大明其實算是三流列強的水準了,所以我設定他在戰爭中每個月可以打出2萬發炮彈,這是明軍能取勝的基礎之一。

而到了對俄戰爭,每個月打13到18萬發炮彈(月均15萬),大概是真實曆史日俄戰爭雙方實際水平的2倍左右。

這樣,這一章中華軍發現自己儲備的炮彈嚴重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實際上這場戰爭對華軍來說算是一場小一戰,華軍會在這場戰爭中學到很多東西。

但是由此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大致知道,此時華軍實際戰鬥力是超過俄軍很多的。

畢竟有接近兩倍的火力輸出呢。